跨越時間與地域,詩歌的電波始終能擊中我們 ——“一行詩能使我們沉醉——十大詩刊主編聯合直播”舉行
在現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詩歌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仍然以其獨特的韻律與情感觸及人心。2024年12月30日,由《詩刊》社和“為你讀詩”策劃和發起,聯合《星星》詩刊、《揚子江詩刊》《詩選刊》《詩歌月刊》《當代·詩歌》《江南詩》《詩潮》《詩林》《草堂》詩刊共同舉辦“一行詩能使我們沉醉——十大詩刊主編聯合直播”活動。直播聚集中國當代詩壇的頂尖力量,意在傳遞詩歌的文化價值,探討其在新時代的傳播與創新。直播由《詩刊》社編輯部副主任彭敏,“為你讀詩”聯合創始人、CEO、總編輯張炫,“為你讀詩”主播博洋主持。
詩人站在時間的十字路口,回溯過去,也看向未來
在當代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詩歌出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紙媒的權威性與溫度依舊難以取代,承載著詩歌特有的情感價值;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詩歌的傳播與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當下詩歌刊物亟需解決的課題。
《星星》詩刊社長、主編龔學敏談到,無論媒介如何變化,紙質詩刊依然在詩歌傳播中占據重要地位。他強調,編輯的文化精神與選編匠心決定了詩歌刊物的獨特性,這種匠心延續了《詩經》等經典文本的傳統魅力。然而,為適應現代傳播需求,許多刊物也在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例如,推出電子書版本、舉辦線上詩歌大展,都是嘗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在數字化進程中,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讓詩歌觸達更多讀者是一個關鍵問題。盡管紙媒有其不可替代的溫度和質感,但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和覆蓋面顯然為詩歌的普及提供了更多可能。”他進而呼吁,詩歌出版人要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化,為年輕一代創作者提供展示平臺。
在保持傳統與創新平衡的過程中,詩歌刊物也在內容策劃與專題設置方面不斷探索,以保持讀者的新鮮感和文學領域的多樣性。2024年,《詩刊》的一件大事就是改版換新,新版《詩刊》更加突出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刊發了大量來自各行各業特別是生產生活一線的普通寫作者的詩歌作品。這些創作者往往以樸素的語言記錄生活,用真摯的情感表達內心,呈現出一種原生態的詩意美感。《詩刊》副主編霍俊明認為,刊物需要以更包容的態度去發現并培養這些隱藏在基層的文學力量。他透露,2025年《詩刊》的重點將繼續聚焦基層創作者,同時引入更多國際詩人作品,202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韓江的創作就是從詩歌開始的,2025年第1期《詩刊》首發了其最新詩作以及一篇最新的訪談。
《詩選刊》是目前唯一一家以選刊為主打特色的詩歌雜志,從其他刊物上選擇優秀詩作來進行二次發表。主編桫欏分享了自己的辦刊思路——優中選優,文本質量過硬是唯一標準。同時,他認為做選刊還需要一些有趣的、敘事性的文章來調劑,這也是《詩選刊》“詩歌口述史”欄目的創辦初衷。這一欄目通過記錄詩人與刊物的互動,保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詩歌史料,使讀者能夠從小切口深入當代詩歌的歷史脈絡中。例如詩人昌耀的兩首重要作品《一個中國詩人在俄羅斯》和《20世紀行將結束》在《長城》雜志發表的背后故事。按照慣例,《長城》是不發詩歌的,但時任雜志主編劉小放被昌耀詩歌打動,打破慣例發表了這兩個作品。一本以刊發小說和散文為主的雜志,卻對中國當代詩歌史作出了重要貢獻,書寫了那個年代文壇風云際會的一頁。桫欏提到,詩歌口述史欄目不僅是對過往文學歷史的記錄,更是對當代詩歌文化的一種補充,這些故事展示了詩歌創作背后復雜而感人的脈絡,也為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無獨有偶,《詩林》在2024年也推出了關注詩歌史的新欄目——“東北詩人鉤沉”,作為東北大地誕生的老牌刊物,《詩林》的新欄目更聚焦在挖掘這片滋養自己的土地的詩意。主編安海茵分享了蕭紅以詩歌開啟文學生涯的故事。憑借小說《呼蘭河傳》《生死場》等聞名的東北代表作家蕭紅,卻鮮有人知曉其寫作生涯始于詩歌。蕭紅最早的小說是1933年元旦發表的《王阿嫂之死》,但早在1932年她的組詩《春曲》就發表了,可以說,詩歌是一個引子,帶領她跨入文學之地。“《春曲》是蕭紅在人生至暗時迸發的一抹光色”,安海茵動情地說。
同樣是東北詩歌刊物,《詩潮》的欄目“另一種玫瑰”聚焦女性詩歌創作,主編劉川表示,現代文學標簽化的現象容易遮蔽創作者的個性。他提倡將女性詩人的作品視作獨立個體的創作,而非簡單歸類為某一流派或風格,“另一種玫瑰”欄目正是致力于呈現女性詩人創作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通過這一欄目,《詩潮》希望向讀者展示女性創作者在情感、視角和表現形式上的獨特價值。劉川強調,優秀的女性詩歌作品應當被視為文學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女性主義的附屬表達。
熊焱談及《草堂》詩刊的辦刊理念時,強調了多元化與包容性的重要意義。他表示,人們或許會遺忘杜甫的出生地和逝世地,但杜甫草堂這個名字卻深入人心。因此,取名“草堂”不僅突出了雜志的地域特色,還展現了其對大唐詩歌豪邁氣象的傳承。當下寫詩存在同質化現象,辦刊其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熊焱認為刊物應當堅持“誠實”和“初心”,堅守對詩歌審美的純粹追求。同時,優秀的詩歌還應該“言之有物,言之有味”,既具有精神的深度,也充滿豐富的質感和生命力。好詩是語言和情智的有效結合。即語言要有詩意,同時還需要有深沉的情感或者深刻的智慧。這種對詩歌品質的堅持,是《草堂》從創刊以來的辦刊基石,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熊焱表示,只有專注于挖掘和發表具有真情實感和藝術價值的作品,才能保持刊物獨特的風格和持久的生命力。
堅守“詩人之家”,尋找理想讀者
相比其他老牌刊物,創刊還不滿一年的《當代·詩歌》是中國詩壇在平靜多年之后再次迎來的新生力量。主編徐晨亮介紹到,雖然《當代·詩歌》很年輕,卻站在了深厚的文學傳統和強大的出版體系之上。它背后依托的是1951年創辦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創辦于1979年、有著45年歷史的《當代》雜志。人民文學出版社一直非常重視詩歌出版和創作,其歷史上涌現過許多重要的編輯和詩人,如牛漢、綠原等,他們既是優秀的編者,也是現當代詩歌史上的重要詩人。上世紀九十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藍星詩庫”叢書,堪稱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詩系”,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詩歌出版領域的地位。雖然《當代》更多以發表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以及報告文學為主,但其編輯團隊始終關注詩歌創作,廣大讀者也一直呼吁,希望《當代》這本代表中國文學綜合實力的雜志能開設詩歌板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代·詩歌》應運而生,既延續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詩歌傳統,也回應了讀者的熱切期待。
《詩歌月刊》剛剛過完40歲的生日。主編何冰凌回顧了刊物名字的變遷歷程:從《詩歌報》到《詩歌報月刊》,再到今天的《詩歌月刊》,正如詩人汗漫評價的那樣,“就像一個人,擁有了名、字、號”。何冰凌還分享了《詩歌月刊》的一些趣事:1984年《詩歌報》創刊號發行當天,人山人海,盛況空前,不得不出動警力維持秩序。著名詩人、作家,后來也是《詩刊》首位主編的臧克家先生當時還資助了《詩歌報》20元訂刊費用,并給編輯部寫了信:“前數日,寄你報會計股20元,作為贊助,想已收到。” 由《詩歌報》和《深圳青年報》發起的“中國詩壇1986’現代詩群體大展”是中國當代詩歌史上里程碑式事件。這些歷史瞬間不僅反映了詩歌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也展現了不同時代對詩歌的熱情。何冰凌強調,名字的變化是形式的調整,而內容的初心始終未變——通過刊物記錄時代的詩意。近年來,《詩歌月刊》弘揚“現代意識、中國精神”,不遺余力地推出美學獨創、思想深邃、先鋒探索兼具的漢語詩歌“一枝獨秀”式文本。
安海茵回憶,她進入《詩林》工作已有20年,編輯部墻上始終掛著一幅字——“詩人之家”,象征著《詩林》對詩人的包容與支持。早年間,許多詩人會親自到編輯部交流創作,也會寄來自己的詩集,而隨著時代發展,這些互動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先后經歷了論壇、QQ、微信的傳播形式,如今更擴展到微信公眾號和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盡管傳播媒介發生了變化,但《詩林》作為“詩人之家”的精神內核從未改變。
刊物不僅尋找理想的作者,同時也尋找著理想的讀者,霍俊明分享了一位《詩刊》忠實讀者的故事。葉小平是浙江的一位普通工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堅持訂閱《詩刊》,40多年間從未間斷。即便在病重期間,他仍然讓家人幫他找到最新一期的《詩刊》。這一執著的舉動深深打動了編輯部,也體現了詩歌在普通讀者生活中的特殊意義。2025年的第1期《詩刊》刊登了葉小平的遺作《永恒的記憶》,以此向這位理想讀者致敬。
走向詩歌的廣闊未來
2024年3月,《揚子江詩刊》發起“80后詩歌大展”,追蹤“80后”詩人的創作變化,進一步擷取“80后”詩人的精品力作。主編胡弦表示,“80后”詩人群體正處于從青年到中年的轉型階段,作品呈現出更加深邃的思想內涵和成熟的語言風格,這些詩歌展現了“80后”一代對生命、時間和社會變遷的思考。胡弦強調,“80后”詩人不僅承載了上一代的文學精神,還在與“90后”“00后”創作者的互動中形成了新的創作潮流。他相信,“80后”群體的作品將在未來詩壇上占據重要位置。胡弦還在訪談中分享了他對詩歌創作學習的獨特觀點。他指出,學習詩歌不能只關注那些被認為是“完美”的作品,也要從“不完美”的詩歌中汲取靈感和經驗。不完美的詩歌可能暴露了創作者在嘗試新風格、新題材時的掙扎與探索,從這種不完美的映照中,我們可以觀照自我,反思并獲得啟發。胡弦特別強調了“異質感”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性。他認為,真正有價值的詩歌往往不是隨波逐流,而是敢于探索不同的表達方式,突破常規的審美框架。異質感是一種來自于詩歌內部的獨特性,它能夠為讀者提供全新的感受,讓詩歌煥發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星星》詩刊同樣關注新一代詩歌力量的崛起,其所開設的《星星·全國大學生詩選專號》展示了當代大學生在詩歌創作上的蓬勃力量,也彰顯了大學生這一群體在中國詩歌未來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龔學敏認為,當下是大學生詩歌創作最活躍的時代。相比以往,今天的大學生受教育水平更高、信息獲取渠道更加多樣化,同時思想觀念更加開放。這些特點為他們的詩歌創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他們有機會直接接觸世界各地的詩人作品,通過網絡等資源,能夠深入了解國際詩歌流派和創作風格,甚至親自參與翻譯工作。這種全球化視野,使得他們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本土題材,而是兼具地方特色與國際視野,而這些富有活力的年輕創作者將推動中國詩歌邁向一個新的高度。大學生詩歌創作的蓬勃發展,既是對中國詩壇的一次重要注腳,也預示著詩歌未來的無限可能。
《江南詩》副主編哲貴在談及浙江詩歌傳統時說,文脈深厚的地域文化對寫作者有深遠影響。浙江的深厚文脈通過當地的雜志和刊物影響了寫作者,許多作家在創作初期,都會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小世界”,無論是小說家、散文家還是詩人,都會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獨特的創作方向。這個“小世界”對作家的創作至關重要,只有在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后,寫作者才可能創造出獨特的作品。然而,這也是浙江作家面臨的一個問題:他們可能會過于沉浸在自己構建的小世界中,導致創作局限。許多浙江作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力圖突破自己“小世界”的框架,走向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創造出更新、更大的自我。
這種觀點也體現在《詩潮》主編劉川的討論中。他提到,東北詩人雖然常被認為具有豪放氣質,但現代生活已模糊了地域界限,數字化的普及讓不同城市間的經驗差距逐漸縮小,沈陽、上海、北京等地的生活和事件已不再局限于地理范疇,而是成為了共享的經驗,詩歌已逐漸從地理性的束縛中解放,進入一個更加全球化和個性化的空間。相比地域性他更愿意去探討詩歌的空間性,這種空間體驗更具個人化和身體化的特點。
數字技術的普及打破地域的限制,也讓熱愛詩歌的人們得以通過這場直播相聚在一起,據統計,有累計4.8萬人觀看了這場詩歌直播,訂出了434套詩歌刊物。
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中國作協原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也關注了這場直播。他認為,這場直播最可貴的是展現了詩歌界的團結,展現了詩歌所內含的凝聚人心的力量。有4.8萬人守候在屏幕前,在寒冷的夜晚熱烈地談論詩歌。為什么我們這個時代尤其需要詩歌?因為詩歌溫柔敦厚的品質,能夠消解人身上的戾氣。被詩歌涵養過的人是溫柔的也是熾熱的,是豐富的也是純真的。總有一句詩歌能使你靈魂震顫,鼓勵你為了心中所愛,奔赴山海。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談到,主辦這場直播的目的是為了構建詩意的共同體。正如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在《詩刊》改版座談會上強調的:“詩歌界需要加強大團結”。在新媒體和新科技的雙重沖擊下,詩歌刊物之間只有緊密團結,協同合作,主動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才能在智媒時代尋找到紙媒破局的方案。詩歌刊物要有開新時代風氣之先的氣魄,在變革中尋找到新的增長點。詩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級的文字形式,是文明的起點也是頂峰。詩歌的本質,是人類心靈和情感的呈現證據。詩歌永遠不會消亡,因為,人性的光輝永不磨滅。
“為你讀詩”聯合創始人、CEO張炫認為這場直播帶給自己的是感動與激勵。詩歌刊物的主編們依然保留著寶貴的真摯、單純和敏感。他們關注生活中最普通人的詩意,想要呵護孩子們的童心,激勵青年人的寫作愿望,又不忘記詩歌紀錄時代的價值。寫詩的人,編詩歌刊物的人,總能在不確定的世界里建造方寸清凈之地,點燃人的精神之火。詩心是真心、是坦誠、是汩汩涌動的堅韌之力。借用詩人胡弦的話:像揚子江一樣,永遠在,永遠在更新。
雖然時代在改變,媒介在改變,傳播方式在改變,詩歌創作也在不斷演變,但它將跨越時間與地域,始終觸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