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蒼生大醫》找到了我” ——“從麻風病的‘消失’談起”分享會在京舉辦
活動現場
12月29日下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PAGEONE書店聯合主辦的“健康中國背后的醫者故事——從麻風病的‘消失’談起”分享會在PAGEONE北京坊店舉辦。營養師、健康科普博主顧中一,中國麻風防治協會第八屆理事會秘書長袁聯潮,作家、《蒼生大醫》作者李琭璐一同回顧蒼生大醫李桓英的傳奇一生,從麻風病的“消失”談起,探討生命的尊嚴、健康的定義,以及當下應如何看待“疾病”及伴隨而來的“社會偏見”。本場活動由北京新聞廣播《編輯部的故事》主持人李雷擔任主持。
《蒼生大醫》是作家李琭璐的紀實文學作品,生動記述了時代楷模、大愛醫者李桓英的百年傳奇。1958年,37歲的李桓英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只身返回祖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她和同事們奔波在祖國的偏遠山區,把一個個麻風患者“從‘鬼’變回了人”。目前,麻風病在我國絕大部分省份已被基本消滅,成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這一輝煌成績,離不開以李桓英為代表的幾代麻風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奮斗。2021年,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時代楷模”稱號。作家李琭璐經過兩年多的周密采訪和悉心研究,用20余萬字的厚重文字,隱忍而有力地還原了麻風病曾給這片土地帶來的種種苦難,深情記述了李桓英等“戰‘麻’斗士”為新中國公共衛生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以及他們身上秉懷初心、無私無畏的精神品格。
之所以關注到李桓英教授和麻風病,李琭璐表示:“與其說是我寫李桓英教授,不如說是這本書找到了我。”李琭璐在幾年前從《北京文學》上讀到了方格子寫麻風病人的報告文學,其中也講述了李桓英的故事,于是她便對這個題材產生了興趣,開始了這部作品的寫作,并在李桓英的助手袁聯潮的幫助下開始了對李桓英同事、同學的深入采訪。
關于作品的整體結構,李琭璐將其概括為:“《蒼生大醫》從刀建新患病寫起,隨后寫到了李教授的家族史,寫到了李桓英經過五次輾轉,在不同的地方讀小學、中學,最后在同濟大學讀完了本科,后來去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讀了公共衛生學院的碩士,之后又被其導師特納教授推薦到世界衛生組織工作。當時世界衛生組織剛剛成立,李桓英在那里從事相關的傳染病防治工作。再之后,她選擇了回國,先去到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現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工作,后來又去了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工作。”
為了更完美地呈現作品,如何將采訪的不同人物對李教授的介紹清晰地串聯起來,成為了李琭璐在寫作過程中的一大困難。“我按照各個人物進入麻風室的先后順序寫,最先出場的是翁小滿,寫李桓英為了幫助翁小滿和她的孩子補充營養,給她買了一袋炸雞的故事。之后寫第二位出場的袁聯潮,由于麻風室有一臺計算機,李桓英很寶貝它,但有一天她突然發現上面有一層灰,李桓英以為袁聯潮沒有每天去擦它,便非常生氣,然后就對袁聯潮說,你應該至少每天擦試一遍,就像和計算機‘結婚’,這也成了麻風室一個很有名的故事。”
其次,李琭璐表示,她遇到的難點在于如何清楚地梳理歷史背景事件,比如李桓英的家族史,需要大量翻看歷史資料進行查證。書中記敘了李桓英祖父、父親的身份,二者的人生經歷以及影響李桓英能夠做出如此出色成就的早年經歷。對于梳理這種復雜歷史背景事件的難度,顧中一表示深有同感,并稱贊李琭璐能夠將這樣一本書寫得饒有趣味,是非常難得的。“我看書時,覺得特別感動,基本每天都會分享給我身邊的朋友家人,我說你們隨手翻開一頁讀讀,都會很有收獲。”
最后,如何用貼切的語言真實地再現李桓英的形象,對于李琭璐而言也是一大難題。為此,她選擇了更平實的語言,避免了夸大其詞。“李教授雖然是一個很‘高大上’的科學家,但是她褪去這些光環之后,也是一個普通的老人,怎么能夠把她寫得‘高大上’,但是又接地氣,我覺得這個是難點。最后覺得,還是要貼著地面,平實地寫她所做的工作。”
袁聯潮回憶道,李教授面對一次嚴重的車禍時,依然能幽默地自我安慰,在翻船跌入河中時,選擇穿著濕衣服完成工作,她的這種樂觀精神給袁聯潮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為國為民、不謀名利的人生態度也給了袁聯潮極大的啟發,她認為:“李教授這一生追求的就是實現自我價值,將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她并不是為了要達到某一點,而是要踏踏實實做自己的工作,實現人生價值。我覺得這一點對當今的年輕人來說,對于怎么選擇你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是非常有幫助的。”(出版社供圖)
李琭璐,1987年12月生于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現為農民日報社記者。13歲開始發表文章,累計發表各類作品100余萬字,有多篇報告文學作品收入中國作家協會等編寫的年度報告文學選集。多部作品獲《北京文學》年度優秀作品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