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文學館元旦開放,特設“花地文學榜”專柜
2025年的第一天,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文學館(以下簡稱“文學館”)正式向讀者開放,并舉辦了開放系列活動。羊城晚報報業(yè)集團創(chuàng)立的知名文化活動品牌“花地文學榜”也于同日隆重進駐文學館、設立專柜,向讀者重磅推介近年華語文學界的名家名作。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文學館將以嶄新的面貌、豐富的藏書和獨特的文化活動,為讀者提供全新的閱讀空間和交流平臺。
文脈賡續(xù),館藏近3萬冊文學類書籍
文學館位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題館一樓東南面,總面積近500平方米,以鑊耳墻、滿洲窗、紅木壁燈等嶺南元素裝飾,營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圍,彰顯嶺南文化的獨特韻味。
羊城晚報記者開放首日在現(xiàn)場看到,文學類書籍整齊地排列在書架上,涵蓋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廣東文學等多個領域,從經典名著到現(xiàn)代佳作,從詩歌散文到小說戲劇。不少讀者前來文學館嘗鮮,徜徉于文學的海洋當中。
“文學館的設立,旨在豐富主題館的基礎服務資源,強化服務功能,并提升服務的開放性。”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長方家忠介紹,從1月1日起,文學館在全館率先實行每天開放至21時。未來,省立中山圖書館將逐步延長整個主題館的開放時間,并增加在文學、藝術和科普方面的資源配置,使讀者能更方便地利用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并提供一個更加寬松、自由的閱讀環(huán)境。
文學館目前收藏近3萬冊文學類書籍,均為近五年內出版,且將持續(xù)更新。館內特設“品讀嶺南·賡續(xù)文脈”主題書展,匯聚廣東歷代文化名家的傳世之作,讓讀者沉浸于嶺南地域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蘊之中,品味廣東文壇薪火相傳的累累碩果。
此外,文學館還將定期邀請省內外知名作家前來進行公益文學交流及閱讀推廣活動,讓讀者能近距離與作家面對面交流,共同探索文學的奧秘。
共享榮光,設“花地文學榜”專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學館專門設置了國內重要文學獎項的作品推薦專柜,包括“茅盾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等。由羊城晚報創(chuàng)立主辦的“花地文學榜”也位列其中。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花地文學榜”作品推薦專柜上,擺放著歷屆“花地文學榜”年度作家作品,比如2024花地文學榜“年度長篇小說”獲得者張翎的《歸海》、“年度新銳文學”獲得者楊知寒的《黃昏后》等;還有歷屆“花地文學榜”的采訪合集《文種花地》,讓讀者更深入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得。
“花地文學榜”由羊城晚報報業(yè)集團于2013年創(chuàng)設,每年邀請專家評委對上一年度在國內出版的華語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評選,分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散文、文學評論、新銳文學等六大門類推薦上榜作品。這既是對上年度華語文學創(chuàng)作的總結,也為讀者奉獻權威優(yōu)質的全民閱讀書單。截至目前,“花地文學榜”已完成了11屆的評選,包括莫言、賈平凹、王蒙等數(shù)十位國內著名作家上榜。
羊城晚報報業(yè)集團(羊城晚報社)專職編委陳橋生致辭時表示,“花地文學榜”有幸得到省立中山圖書館的肯定,在文學館設立作品推薦專柜,讓人感覺到“花地文學榜”與廣東文學、中國文學的發(fā)展一脈相承、共融共生。本次與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合作是一個美好起點,期待未來能共同引入更多文學活動和作家講座,與讀者共享文學的詩意與榮光。
方家忠館長表示,文學館是一個非常好的公共交流平臺,而“花地文學榜”又是華南乃至全國都有影響力的文學品牌,省立中山圖書館把“花地文學榜”等優(yōu)秀文學品牌吸引到文學館的平臺上,展示文學風貌,同時也利用該平臺推介優(yōu)秀作品,為更多讀者提供與文學家交流的機會。期待未來與羊城晚報有更多合作,促成“花地文學榜”相關活動落地文學館舉辦,共同促進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作家、作品、讀者在此相遇
開放首日,文學館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搭建作家與讀者交流的平臺。
當天,除羊城晚報報業(yè)集團,還有熊育群、賀仲明、永城等知名作家向文學館捐贈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文種花地》等文學圖書共88種118冊。方家忠館長接受贈書,并回贈“贈書感謝狀”。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散文委員會副主任熊育群表示,文學館的開放給廣東作家提供了交流思想、碰撞靈感的場所,也給廣大讀者提供了接觸文學、欣賞文學的空間。作家、作品、讀者在此相遇,是一樁美事。
紀錄片《百年家國夢——創(chuàng)作紀實》在開放首日活動中首映;在“文學與生活的鏡像”文學訪談中,熊育群和賀仲明圍繞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展開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在主題為“和AI共存——你會和AI做朋友嗎?”的圖書分享會中,國內首部AI視角長篇小說《莫莉和森克》的作家永城親臨現(xiàn)場,分享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對AI與人類共存可能性的思考;文學館還舉辦了“書香盈門·文海拾貝”特色集章活動,邀請讀者共同見證新館揭幕,采擷文學精粹。
圖 | 鐘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