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十二月,翩然起舞,瀟瀟灑灑
編者的話
早在1981年茅盾文學獎初創的近五十年前,“茅獎”就有過“前身”。1945年,茅盾先生以自己五十歲生日會上獲得的10萬元捐款,設立“茅盾文藝獎金”,由“文協”組織舉辦了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征文活動。“茅盾文藝獎金”征文引導青年群體關注和書寫農村,為“人民文藝”創作培養了堅實的后備力量。本月選載的范麗媛《“茅盾文藝獎金”征文與青年作家的“人民文藝”實踐》一文,詳細記述了這項跨越時空的獎項如何以茅盾先生之名,承繼“人民文藝”的精神內核。
陳艷《關于錢鐘書——嚴家炎的未刊手稿》、付丹寧《展馀剩談》與姚明《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巴金<家>的“手稿”》是三篇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文獻研究新作。其中,《展馀剩談》是付丹寧關于“魏晉風度與五四精神”王瑤專題展的“余論”。策展人如何從經驗與學識出發,以自身為媒介,溝通館藏與公共空間,發掘歷史中有意味的瞬間,這篇“余論”讓人讀來有所曉悟。
本月,多篇文章里都記述有珍貴的文壇往事。蔣子龍在《賢亮往事》中寫下數段張賢亮的文與名,“他的前半生,活得非常沉重;當命運解除了他身上的枷鎖,他便活得異常輕盈,活色生香”;汪曾祺之子汪朗寫道,父親寫作《羊舍一夕》時在張家口下放勞動,還不忘致信黃永玉買毛筆和顏料,黃永玉日子過得緊巴巴也得照辦(《也是旱香瓜》);吳霖在《牛漢的慨嘆》里深情講述為什么牛漢曾大聲慨嘆,為什么在世界詩人大會發言里說“謝天謝地,謝謝我的骨頭,謝謝我的詩”;錢振文向讀者描繪羅廣斌的許多“雕蟲”之技,“仿宋體不容易從字體辨別寫字人,這種特點使它很適合秘密工作的需要”(《羅廣斌的仿宋字》);牛菡《郁達夫的“照相”》選題巧妙,從郁達夫“照相”的日常背后,發掘《日記九種》的文學意義與歷史縫隙;緩之《離開南開的日子》里追憶四十年前一個偶然的選擇后,他與羅宗強先生結下的難舍師生情;彭國翔在文章《夏威夷的海天寥廓》中回想新世紀初的夏威夷,這個他“四海為學”的國外第一站,以及海島上當年的世界哲學對話……
海峽對岸,瓊瑤女士本月離世。瓊瑤及她的作品伴隨了80、90后的青蔥歲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瓊瑤作品大合集”中,收錄有一冊《我的故事》,記載著瓊瑤寫作的一生。在后記中,她早已寫下:“活到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我是快樂的、自由的、翩然的。”而離世前的遺書里,瓊瑤也說她特別喜歡“翩然”兩個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飛翔’,優美而‘輕盈’,我擺脫了逐漸讓我痛苦的軀殼,‘翩然’的化為雪花飛去了!”也如瓊瑤所說,“親愛的你們,要勇敢,要活出強大的‘自我’,不要辜負來世間一趟!這世間,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各種意外的喜怒哀樂!別錯過那些屬于你的精彩!”
新歲將至,愿我們都找到“自我”,活得“瀟瀟灑灑”。
中國作家網文史頻道編輯陳澤宇
2024年12月30日
2023年7月起,文史頻道常設“溫故”專欄,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溫當月選載佳作及獨家文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階段性地溫故知新,并在互聯網時代有限地保留一點文學記憶與智識。本月還設立固定欄目“頻道頭條”,將每日更新中重點推介的好文歸檔,集腋成裘、寸積銖累、聚沙成塔,以便讀者查閱。
【溫故】往期:
2024年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