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深入昌平農村 采風書寫山鄉巨變
進入塑料大棚挖掘草莓種植的科技元素、走訪藝術與鄉村和諧共生的特色村莊、還有“京郊小大理”之稱的辛莊村……12月23日至26日,北京市“百名作家進百村創作計劃”走進昌平,深入興壽鎮8個村莊,走村串戶、采風采訪,與村民嘮家常,了解新農村、新農業、新農人,用文學之筆書寫新時代首都山鄉巨變。
8名作家走進“京郊草莓第一鎮”
“百名作家進百村創作計劃”是北京市文聯聯合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策劃推出的大規模的作家深扎創作項目。本次走進昌平鄉村的扎根創作小組,由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徐迅、北京作協副主席周曉楓,北京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星河,作家尹小華、毛嬙、韓瑞蓮,昌平區作協主席高若虹,昌平區作協副主席王江紅組成。
據興壽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興壽鎮是傳統農業鎮,該鎮有“京郊草莓第一鎮”之稱,草莓、蘋果等水果、有機蔬菜種植和養殖業是該鎮的特色產業。“百千工程”實施以來,該鎮規劃先行、景村一體、農文旅融合,逐漸形成山水興壽品牌,有“京郊小大理”之稱的辛莊村、藝術與鄉村和諧共生的下苑藝術家村等特色村莊吸引眾多游客,成為頗具影響的網紅打卡地。
座談會上,8位作家與8個村的負責人結成對子,現場進行了深入交流。作家們分享了走村感受,各村負責人分享了未來村莊發展的思路,雙方討論了下一步駐村深扎計劃。
周曉楓表示,在昌平生活的16年間,感受到了昌平、昌平鄉村的巨大變化,在走村的過程中,又看到了很多豐富的、意想不到的細節,很受啟發。她談到,我們的祖先都生活在鄉村,因此每個人都是鄉村放出去的風箏,回到鄉村就相當于燕子回巢。直到今天,鄉村依然喂養著我們每一個人,除了享受鄉村帶給我們的營養,我們是否還能有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是擺在寫作者面前的共同問題。
作家星河談到,由于長期從事科幻小說創作,他對鄉村振興中的科技元素很感興趣。在沙坨村采風過程中,他與草莓園農場主進行交談,發現草莓種植銷售中融入了很多科技的手段和現代化的管理方式,這正是新農村、新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村、傳統農業的關鍵點。他計劃從科技的角度切入,尋找創作的素材和方向。
藝術氣息給村莊帶來深遠影響
走訪過程中,沙坨村品種獨特香氣撲鼻的草莓,秦城村的酒香,小車會和高蹺,上下苑村濃厚的藝術氣息,暴峪泉村冒泡的泉水,辛莊村愜意活泛的創客氛圍以及東新城村的銅雕工藝都給作家毛嬙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認為,如果將各村這些元素極好地浸潤在鄉村發展規劃中,使其成為每一個村莊的標志性特征并加以推廣,定會給地方的旅游帶來新的活力和吸引。
毛嬙所結對子的東新城村中,住著銅雕大師黃世芳,她畢業于清華美術學院金屬飾品專業,后經過自己在理念上的突破和工藝技術上的創新與拓展,成為中國銅雕界的代表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舉辦銅雕藝術個展的藝術家。
2001年,黃世芳與她的先生,清華大學美術院老師王小義之所以搬到遠離市區的東新城村,就是為了找到一個可以隨時敲銅板而不對他人造成噪音干擾,并力求在一個安靜的世外桃源中全身心地投入銅雕的藝術創作。在此后的20多年間里,黃世芳在自己的大房子里創作完成了幾百幅銅雕作品。
“東新城村的學院派藝術家們引領了一種和諧美好的生活風尚,讓我深感羨慕。”毛嬙希望這種厚重的充滿人文底蘊的藝術氣息能夠給村莊帶來深遠的影響,使藝術根植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