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作家學者之“藝”時,欣賞的是什么 朵云軒藝術中心迎來“士與藝——當代作家學者書畫展·2024”
薛濛遠參展作品《旅程》系列數碼插畫。
賈平凹參展書法作品。(均展方供圖) 制圖:張繼
賈平凹、陳彥、劉亮程、金宇澄、駱以軍、西川……提起這串名字,人們最先想到的是他們的文學作品。12月27日于上海朵云軒藝術中心啟幕的“士與藝——當代作家學者書畫展·2024”,匯聚包括他們在內共50位當代著名作家學者總計251幅書畫作品,讓人們看到當代士人藝術化的一面。展覽現場,作家學者們的書或畫與其若干著作并置陳列,形成一種別有意趣的對照。
中國古代將知識階層稱為士,這一概念發展到當代,指的是作家、學者一類知識人。好的知識,不僅僅是有用的知識,更是直接與性靈相通的。欣賞士人藝術,欣賞的是并非書畫等狹義的藝術,而是創作者的眼界之廣、情趣之深、性味之真,看字畫之外他們獨立創作的文氣、真實性情的士氣、多樣個性的書卷氣。這是朵云軒集團繼去年“士與藝”展之后第二次大規模、集體性展出作家學者的“藝”。
與首屆展覽相比,本屆展覽的參展作家學者人數有所增加,作品樣貌更為豐富,尤為令人眼前一亮的,更有展陳方式的變化——特意將參展者職業書寫的書籍與興趣愛好的書畫并置,并且書籍可供人們隨意翻閱。這一系列展覽的策展人、作家走走告訴記者,此次邀請作家學者參展時,希望他們能讓自己的著作與藝術作品產生更多連接,“最終人們喜歡某幅作品,是因為認出了自己,認出了自己內心一種文學詩意的情懷”“觀眾能在如此眾多的作品中抵達自己,同時也更好地認識這些作家學者的創作”。
很多作家學者都寫得一手個性分明的好字。“靜中開花”“坐看云起”等一連五幅行書大字,來自賈平凹,字體稚拙厚重,用筆簡單直率,頗見西北質樸、粗獷的氣象。在作品選擇上,他融入自己對于傳統美意的追求,每一幅字都暗含美好生活的祝愿。劉亮程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兩幅大大的“馕”字很是拙樸有趣,并且將同一個字寫出了不一樣的風味。馕是新疆特有的吃食,這樣的書法不由提醒人們,書寫者是一位從新疆走來的作家,其代表作《一個人的村莊》講述的正是新疆天山腳下的那些事。以《主角》《裝臺》等小說聞名的陳彥,帶來的一系列書法靈感直接取自其經典著作,富于巧思。只見“主角”“裝臺”等大字位居作品C位,環繞它們的小字,則來自書中相應的經典橋段,就像文學作品的藝術版本。
書法作品之外,展覽也集結了不少形式多樣的繪畫作品。金宇澄的幾幅版畫表現的正是上海街景,似乎與其代表作《繁花》形成了巧妙的呼應。只見三聯畫《北風》將擠擠挨挨的城市民居融入黑白灰三色中,畫面充滿層層疊疊的敘事。這儼然超現實劇場,將歷史回憶、現實洞察與未來想象跨時空交織起來。芒克以兩幅油畫參展,畫的都是白樺林,主色調一幅用的是灼灼的紅,一幅用的是燦爛的金,畫中噴薄的激情讓人不禁聯想起芒克本人的詩歌,充滿自然而本質的抒情力量。青年作家薛濛遠此次參展的是《旅程》系列數碼插畫,靈感來自照顧患有罕見心臟腫瘤的父親的那兩年時光。她在畫作中展現了一段奇幻之旅,想象父親去世前昏迷期間意識所游歷的地方,讓他穿過幻想的風景,最終抵達天上,從那里可以俯瞰地球。
據悉,本屆展覽2025年1月12日結束于朵云軒藝術中心的展出后,還將移師朵云書院上海中心旗艦店、滴水湖店進行巡展,并圍繞“士與藝”展開豐富的文化活動,加強與社會各界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