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十周年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創造性地回答了事關文藝繁榮發展根本性、方向性的系列重大問題,對新歷史條件下文藝工作的創新發展做出全面部署。
十里西疇熟稻香,垂垂山果掛青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明了新時代文藝的新目標和新方向,成為廣大文藝創作、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十年間,中國美術學院始終心系民族復興偉業,堅守人民立場,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守正創新,積極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真情傾聽時代發展的鏗鏘足音,生動謳歌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努力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文藝故事,通過創智性內核創新性書寫新時代生生不息的人民文藝新史詩。
人民本色的堅守
十年間,中國美術學院始終堅持在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高揚中國精神,以藝術教育和創作的“國家隊”立身,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以實際行動高效踐履總書記的講話精神。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新中國成立以來,國美師生一直是美術創作的主力軍,人民英雄紀念碑大型浮雕,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建館初期主題創作等,均已經成為美術史的經典名作。特別是這十年來,國美師生銘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用心用情用力投入教學和創作,不僅創作成果豐碩,更集中展現了一種宏大而誠摯的人民意識:矗立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廣場上的巨型雕塑《攻堅》,塑造了中國形象、彰顯了中國氣派,是國美師生創作的為時代鑄魂的典范之作;收藏并展示于國家博物館中央展廳的《時代領跑者》,是學校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共同完成的五幅寫實巨作,描繪了六十位時代勞模,“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和“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籍此完美統一;近期亮相的“國家肖像與人民史詩”攝影展,通過一幅幅生動記錄時代瞬間的攝影作品展現了“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國美與人民同根同行,共同書寫著現代中國的宏大史冊。
藝術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這十年來,文藝活動對“時代主題”的聚焦成為核心命題。國美師生主動投身這一時代項目,從主題策劃、隊伍培養到對繪畫本體語言的探究,都形成專屬特色,不僅被業界視為全國典范,更因為影響力的廣泛和傳播力的深遠,以及系統性的構筑而成為一種“國美現象”:在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大型美術作品展、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第十四屆全國美術展覽等重要活動及各類電影、動畫節展中,國美師生以“小切口”敘述各類“大主題”,定格時代特征、聚焦發展成就、凝聚藝術智慧。今年全國美展國畫金獎作品《金色土地》描繪的就是當代農民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油畫金獎作品《山河頌》則用當代的藝術語言再現20世紀的文化英雄。
藝術工作者要“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這是總書記對文藝作品提出的要求。鮮活人物形象的塑造,對于作品能否反映現實、表現多彩生活起到關鍵作用。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國美師生有著豐富的深入基層、積累素材的傳統。在2015年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的座談會上,張自薿、吳山明等老藝術家就曾深情回顧當年下鄉采風的情景。十年來,學校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將下鄉采風迭代升級,構建“以鄉土為學院”的藝術實踐教學體系,鄉土學院網絡遍布全國,成為國美師生扎根中國社會的重要基地。師生深入社會、扎根鄉村,為守島官兵、抗戰老兵、河長河工、抗疫工作者、之江楷模等時代英雄造像,都是師生高度參與社會大課堂,有效提升藝術感受敏銳度和豐富度的成功案例。師生們還積極探索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通過“藝術村長”“文化特派員”,城鄉文化供給、品牌打造、資源挖掘、產業幫扶等方式,推動“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大有可為的堅信
藝術工作者大有可為,就要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有多少影響世界的宏大敘事、恢弘場景值得書寫,有多少普通個體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值得描繪。諸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入選全國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作品近五百件,從反映建黨歷程的《啟航》,到反映浙江三個“一號工程”的佳作,一幅幅藝術精品描繪時代、觀照現實、關注當下,聚焦講好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國故事。學院的藝術工作者心懷“國之大者”,及時把握時代大勢,積極實踐歷史主動,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以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和寬闊視野、精湛技藝,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宏光氣象。
藝術工作者大有可為,就要反映人民心聲,為人民服務。總書記說:“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美院老教師吳憲生從藝五十年來筆耕不輟,以生活為源泉,用畫筆表達對萬物滄桑的理解和對天地人間的感知,創作出眾多鮮活動人的普通人物形象。學院有一大批這樣藝術家,創作出一批批記錄人民實踐、反映人民心聲的富有生命力的經典藝術作品。他們把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為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創作方法,把人民作為藝術表現的主體,把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將人民作為藝術成果的最終檢驗者,將優質的精神文化食糧送到基層群眾身邊,接受基層群眾的檢驗和評價。
藝術工作者大有可為,就要保有純凈而敏銳的藝術觸角。中國美術學院建校近百年,始終視“為社會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引領美”為使命擔當。一代代藝術家以強烈的時代關切、家國情懷與筆墨精神,描繪如畫江山、禮贊如歌人生。學院的藝術工作者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對生活的熱愛、對現實的關切,創作出充滿美好希望和溫暖力量的優秀作品,發揮藝術作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提升人民的審美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藝術工作者大有可為,就要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延續中華根脈,彰顯中華精神。“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東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這份辦學“四句教”,彰顯了中國美術學院堅守的高度文化自覺與高昂文化自信。學院藝術工作者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扎根中國大地,堅守中華文化,立足全球視野,踐行“兩個結合”,充分激發文藝創新創造活力,積極參與世界藝術新格局的塑造,推出更多具有世界眼光、彰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精品,持續攀登藝術高峰,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守正創新的堅持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求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十年來,無論是國畫、油畫等傳統優勢專業,還是電影動畫、數字媒體藝術等新興專業,都展現了這所學院扎實的藝術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表現出強烈的創造力與探索精神。通過敏銳的時代感受,國美師生將傳統藝術語言與現代創作手法相結合,探索出更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藝術表現形式,如電影《出發》表現青年毛澤東的游學之路,讓大眾在光影交錯中感受到了歷史的深度與時代的律動;今年全國美展金獎作品《魯智深》,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漫畫造型與中國畫表現形式相結合,保持傳統特點的同時賦予文人畫趣味以時代感,令人耳目一新,是美術作品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優秀實踐。
“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痹跀底只?、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藝術創作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站在創新前沿,中國美術學院注重將藝術特色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服務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以“藝術、科技、商業”高度融合的創新設計學科為主體,成立創新設計學院;圍繞長三角的文化資源、產業特色和優勢,開設藝術與科技、工業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成立AI中心、通感研究院,匯聚藝術、人工智能、工程技術及計算機科學的力量,推動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今年4月,“首屆中國數字藝術大展”舉辦,集中梳理和展示過去十年中國數字藝術創作與教學成果,聚焦藝術與數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彰顯了數字藝術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笔陙恚袊佬g學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挖掘提煉承載中國精神的創作題材,用心用情打造精品力作、搭建文化交流橋梁。G20杭州峰會舉辦之際,舉辦“美學江南——中國人的生活藝術”特展,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邀請外方代表團團長配偶一行參觀展覽并一同書寫漢字“和”,用藝術語言傳遞中華情懷;杭州亞(殘)運會舉辦之際,融合東方美學、歷史遺產、江南人文及數字智能等多維度元素,打造“杭州亞運會視覺形象及景觀體系設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首屆“良渚論壇”舉辦之際,精心組織“藝匯絲路”訪華采風活動和藝術展;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推出年的“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更是成為推動交流互鑒、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展示現場。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而艱巨的偉大事業。這個過程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必然大有可為。
使命必達的堅定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蔽乃嚬ぷ髯剷希暯娇倳浱貏e強調了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問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藝術工作者面對的新時代課題、新文化使命。要回答好這個課題、肩負起這個使命,就要解決好這個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就要回答好“延續根脈、引領時代、面向未來”的重要問題。
作為中國第一所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建院之初就秉承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藝術思想。在一代代藝術家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自強不息的啟蒙意識,一種觀照天下的現實胸襟,一種扎根生活的人民情懷,一種富于擔當的使命精神。
守正創新是基調。強化藝術工作者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意識與責任擔當,主動應對多元文化語境、人工智能發展,始終抓緊創作這個中心環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藝術創作的不變本源和內生動力,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探索,創造出更多貫通古今、聯通中外,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做新時代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家。
理論建設是基礎?;馃岬乃囆g實踐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提供經驗基礎,升華的理論不斷指導實踐進一步深化。學院將持續推出一批具有國美辨識度的文藝創作和理論標志性成果,推進藝術創作實踐與理論評論的良性互動、相得益彰,打磨好文藝批評這把“利器”,更好地引導藝術實踐,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方向。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將持續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與總書記2006年對我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與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文化思想結合起來,在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的基礎上,彰顯文化自覺,強化文化自信。
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我們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校“建設成為體現中國文化藝術研究和教學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術學院”的囑托,堅持名校意識、自主意識,以人民為中心的意志、與歷史同行的激情,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國美力量。
(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