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凡《風的寶藏》 創作談 :追風游戲
我人生最初的十二年是在一個美麗的村莊度過的,幸福的童年加上回憶的濾鏡,讓我腦海里的鄉村總是閃閃發光。但我一直沒有動過心思寫鄉村,一是因為我在城市生活的時間遠遠比在鄉村的長,二是因為在一年年的鄉土行走過程中,在多年前閱讀了以《秦腔》為代表的一波鄉村題材小說以后,現實鄉村的困境和作家在想象中對土地的焦慮交相呼應,讓我心憂,也深感無力。理想主義的我一直在等待一個獨特的樣本——一個既有當下鄉村的普遍困境,又開創了獨特出路,既古老又年輕,同時自帶張力和豐富性的村莊樣本。我知道中國大地上有很多這樣的村莊,最先和我相遇的是張北草原天路邊的德勝村。
2020年,蘇少社副總編輯陳文瑛老師跟我約稿,我們一起聊到了生態文學。我想起和家人一起去過的張北德勝村,就給她轉發了關于德勝村的報道。她提到了外交部發言人在談及綠色奧運時說的一句話——“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這句既詩意浪漫,又充滿故事感和科技感的話也點亮了我。在王泳波社長和陳文瑛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下,我決定以德勝村為場域的原型來寫一個我很久前就想寫的故事。
故事是從孩子們玩的追風游戲開始的,那是我的孩子們在德勝村真實發明并玩得不亦樂乎的游戲。身為作者的我也像他們一樣,以寫作體驗了一次獨特的追風游戲。
像風一樣,這個故事有它的起源——它是從我的過往經歷和心靈世界中吹過來的。2016年開始,我的先生遠赴非洲,駐外四年;后來,他又被單位派駐到中國西部,支援西部建設。作為妻子,在支持他事業的同時,我也不免為分離而焦慮,為工作和家庭的難以兩全而焦慮,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將缺席而焦慮。也許是因為骨子里終究流著期待團圓的血液,2018年,我帶著大兒子前往非洲旅居。而現在,一到寒暑假,我就帶著兩個孩子去西部和他們的父親團聚……這樣的經歷并不是打在荷葉上的雨水,過路無痕,相反,它像春天的風,陪伴著我的孩子成長,讓他們的那段生命開出了不一樣的花。很多家庭有著類似的經歷——為了國家的建設,為了事業和夢想,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無數普通的一線建設者(包括風電建設者)遠赴他鄉,像風吹向祖國大地。《風的寶藏》里的家庭,是無數個建設者家庭的縮影,故事里的男孩,也是這些建設者后代中平凡的一個。
像風一樣,這個故事總嘗試帶著我的筆尖不斷拓寬它的廣度和深度。為了讓它更加貼近現實,我前后四次去往德勝村,打開自己的所有感官,感受那里的一切,也走進村民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文句像穿越時空的絲線,在風的牽引下,一頭穿起童年的鄉村記憶,一頭扎向現實鄉村,和它們同行的我看到了中國農村幾十年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跟著風的腳步,把視角拉向天空,又跟著現實生活的腳步,把視角貼近大地:除了看到那些獨特的山川與生靈,鄉村生活的跌宕飛揚與平凡日常也一點一點進入我的視野;除了看到不同的孩子,也看到了新時代農村的各種人物——鄉村的第一書記,一線的科技工作者,見證鄉村發展的智慧長者、視頻博主,鄉村快遞站的創辦和運營者,月嫂、廚子……
自然界的風點亮了千家萬戶的燈,故事里的風也不止作為背景,不止關乎風電科技、光伏產業、新農村建設,我還嘗試讓它去點亮家和家風、愛和責任、選擇和成長。我嘗試寫出這座村莊的現在和過去,嘗試寫出這些平凡人的經驗和精神,因為這些都是正在發生的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是時代經驗和精神的一部分。我嘗試在科技的加持之外寫出所有人的相互扶持、齊心奮進,因為這些讓這座村莊煥發出了新的朝氣和生機。我也嘗試寫出家風鄉風的傳承,人情與童心的善美,因為這些讓這座村莊葆有了鄉土中國溫潤綿延的倫常智慧,也在中國獨有的坐標里觀照著人性的豐饒和光芒。而做過所有這些嘗試之后再回頭看,我才發現:這座村莊仿佛也是我童年生活過的那座村莊,它從未遠去。從某種維度看,這也許是我的幸運。
同樣讓我倍感幸運的是,我的責編張海麗老師和蘇少社的同仁們對我無比信任:他們知道我業余熱愛繪畫,在出版《露天廚房》時就約我畫水彩插圖,這個故事寫完以后又繼續讓我自己畫封面彩圖和內頁插圖。他們的肯定讓我有了繼續嘗試和探索的勇氣。
要用什么樣的畫面來呈現呢?我一次次回想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在張北德勝村采風時的場景,想起我們站在那里的廣場上環顧那座美麗的村莊,想起盛夏的下午他們追著跑著去踩風機的影子……我決定畫一幅黑白長卷,盡可能多地展現村莊的樣貌,呈現故事中的場景。這讓我不得不放棄人物特寫以保證畫面視角轉換更加順暢,不得不放棄真實的比例讓巨大的風機能完整入畫。但這種獨特的繪畫方式也讓我充滿動力——作為寫作者的我和作為繪畫者的我在對獨特性的追求上合二為一,也讓我在不同類型的創作中感受到了同樣的創造之樂,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封面的呈現同樣也有一個探索的過程——一開始,我想突顯空間感,想找到風在畫面中流動的感覺,就用剪紙和拼貼的方式創作了一幅封面圖(美編蔡蕾老師貼心地設計成了本書的藏書票)。后來,我的大兒子跟我說,他特別喜歡大麥學習騎馬的情節,總讓他想起自己在草原騎馬的場景。于是,我又以男孩和馬的側面作為構圖主體,綜合工筆、水彩等多種風格和畫法完成了第二幅封面圖,也就是現在的封面。
無比幸運的是,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的老師謝猛軍導演和他的學生們看到了我的努力,用他們高超的專業能力讓我筆下的人和物動了起來。感謝他們!
愿這個故事和故事里孩子們的童年,能被更多人看到、理解和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