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去往馬攸木拉》出版,記錄巡診路上難忘瞬間 軍旅作家王昆:心中有信念,筆下有清澈的愛
12月的一天,陽光晴朗,校園里傳來一陣高亢嘹亮的軍號。王昆坐在沙發上,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專訪,分享他的寫作經歷以及創作《去往馬攸木拉》背后的精彩故事。
王昆是軍旅作家,這些年來他的創作激情持續燃燒奔騰,從長篇小說《天邊的莫云》《搶灘》《雅拉約古》、長篇非虛構《六號哨位》《UN維和步兵營》等,到中短篇小說集《我的特戰往事》《流蘇》《絕非兵家常事》,他筆下的精彩故事,引發讀者熱情關注。其新作《去往馬攸木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記錄了他作為援藏醫療隊隊員,2016年至2020年間跟隨部隊到青海玉樹、果洛,西藏那曲、阿里等地為牧民開展醫療服務,以及巡診路上的故事。在高海拔的藏地,在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在條件艱苦的邊境哨卡,王昆說他感受到牧民的淳樸,更見到諸多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解放軍官兵,并被他們的偉大精神所深深震撼。
寫作治愈了我,如同推開新世界的門
讀《靜靜的頓河》感覺好像觸發了頭腦里寫作的開關
王昆出生在安徽淮北的農村,童年生活貧困,父親對他管教又非常嚴厲,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堅韌的性格特質。
小時候王昆經常聽爺爺給他講帶兵打仗的經歷,“爺爺年輕時在騎兵團當過通信兵,無數次聽爺爺講述騎兵的故事,這讓我對當兵無比神往?!遍L大后參軍入伍,王昆實現了夢想。
2007年,王昆經歷第一次人生轉折,從一名后勤兵到成為特種部隊的一員,他面臨著巨大挑戰,“一開始適應不了,我們跳傘的時候真的是寫封遺書再跳?!币淮窝萘曋心慷脩鹩寻l生意外,給他帶來很大沖擊,“很長一段時間我聽不了別人關心的話,覺得自己被困在了原地。”
如何消解揮之不去的苦悶心情?王昆默默地把思緒轉變成文字,寫下自己在特種部隊的生活?!爱敃r我不會上網,我有個同學把我寫的東西貼到博客上,后來有出版社聯系他,說這個系列你別往下貼了,我們要出版?!蓖趵セ貞浾f,出版社跟他聯系的時候,他甚至不敢相信,“我第一反應是問我是不是要拿多少錢,他們說不用,我們要給你稿費?!?/p>
“寫作治愈了我?!蓖趵ジ锌f千,他坦言起初野蠻生長的寫作像一個孤立事件,但賦予了他自信,“這本書的文筆不算成熟,但我從文字中得到了力量。這個書的出版,把我從那種整個人都不對勁的狀態中拉了出來,這份治愈力我收到了,好像一下打開了新的世界。”
此后,王昆一直在基層一線帶兵,每天工作繁忙、訓練緊張,寫作實屬“奢侈”。直到2013年,經歷兩次工作調整之后,他開始沉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最終決定重新拾筆,走上寫作的道路。
王昆感到慶幸的是,當時勇敢地邁出這一步?!耙悄菚r知道成為一個作家要經歷這么多的歷練才能成熟,可能我都嚇得不敢寫了。對我來說,寫作挺順利,我覺得是我的運氣特別好。”
有一次他讀《靜靜的頓河》時,感覺好像觸發了頭腦里寫作的開關,“我真的看了不到十頁,就知道了小說要怎么寫,那些宏大的場面一下就觸動了我。我當時天天在登陸艇上,我就寫下站在船頭上,望見大海,向前劈波斬浪的那種拼搏之感。”
王昆善于觀察生活,搜集素材,他寫作的故事情節幾乎都源自真實生活。他印象很深,反復看《靜靜的頓河》時,他和戰友出海去執行任務,“開船要三天,有一夜風浪特別大,我們的船差點兒擱淺。當時我們參謀長氣得發脾氣,他的幾句話把我罵開竅了,他說,這片海域,我們天天都要在這兒過,你隨便舀起一碗海水,都有三滴是你撒下去的尿。今天是陰歷十五漲大潮,漲大潮的時候擱淺,你就等著下一個十五再下來!我覺得這幾句話說得太好了,我拿筆就記,心里想著一定要把這幾句話在小說中給它用上?!?/p>
在海上,擔任著渤海前哨登陸艇艇長的王昆找到了構思小說的感覺。一旦有了幾句對話、若干場景,他就試著自己鋪墊情節,設計起承轉合,打磨出有模有樣的故事。他認為這些經歷是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更加堅定了寫作的初心。
寫當兵的故事,十年出了九本書
“推土機式”的寫作,讓他意識到了危機
機會不僅垂青有準備的人,也總會光顧有膽識的人。有一天,王昆在船上接到解放軍藝術學院廖建斌老師的電話,問他能不能寫幾篇反映部隊一線生活的小說,“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我就答應了?!碑敃r船上有一個特別愛看書的戰友,帶了幾本小說選刊,王昆看到其中一篇馬金蓮的小說,他很快意識到怎樣去更好地構思一個短篇小說的開頭、結尾。
“在船上我就寫了8000字的初稿?!毕麓螅北即a頭,用了大半夜的時間,最后完成了一部14000字的短篇。王昆記憶猶新,“我記得投稿沒幾天,就接到邱華棟的電話,他當時是人民文學的副主編,他說,我很好奇,你寫登陸艇在大海上航行,波浪非常大,有耗子成群結隊地順著甲板爬上去往海里跳,耗子是暈船嗎?就這樣他又問了幾個問題,后來他說,這篇小說我一口氣看完了,看完手心攥了一把汗,你這個小說我要用?!蓖趵ビ∠蠛苌?,六月底投的稿,八月份就刊發了。
《登陸艇擱淺之夜》在《人民文學》發表后,反響甚大。不斷有編輯的約稿電話打來,“從2015年7月份開始,12個月我發了13個中短篇。”王昆在文字上熱血沖鋒,令讀者身臨其境。
后來進入魯迅文學院上學,王昆說他開始真正理解文學,得到滋養,“我感受到獲得知識的時候,會有種幸福感!”王昆開始思考,“以前像瘋了一樣寫,寫的都是當兵的一線故事,十年出了九本書,發表了三百多萬字,后來寫著寫著我就不敢了。為什么不敢了?我就覺得我的寫作太順利了,好像有點問題。我記得有人跟我形容,說看王昆寫東西,直接就像開個推土機一樣過來了。我覺得這樣不行,我不想寫看起來挺熱鬧的寫作,我想讓寫作變得更有意義?!?/p>
自那之后,王昆在閱讀經典文學中反復咀嚼,并且開始有意識地弱化“軍事專業小說”的標簽,“比如我最近就在讀勞倫斯,就覺得整個創作欲望又在噴涌,我想借由故事不僅塑造好人物,還能講出道理,我希望別人在評點我的時候,不是說他這個經歷真好,我一定要做到讓人家說他這個小說真好?!?/p>
在王昆看來,寫作需要有一定的語言天賦,“以前我說話是說話,寫作是寫作,好多熟悉我的人跟我說,你平時說話挺幽默的,為什么不把你自己的語言放進作品里面,寫成你這個人的感覺。我就認真想了想,現在手頭有一個長篇小說,我就試著放進一些我平常說話的句子,看了就覺得想笑,覺得這個寫法挺可愛的。”
寫作都沒有遇到過創作的瓶頸嗎?王昆坦言,他能清醒感受到,如今自己正處于一種重構自我的階段。在他看來,看一個作品的好壞,需要看作品本身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拔移鋵崒ψ约翰⒉粷M意,我有很多想寫的東西,需要再提高作品的文學性。”
在牧民與醫療隊之間架起一座信息橋
“你是我們草原的朋友”
前幾年,王昆作為援藏醫療隊員,在青海玉樹高原和西藏阿里高原等地工作時記錄下所見所聞所感,結集在《去往馬攸木拉》中出版。
王昆說無論穿梭于邊疆,還是行走在高原,都在體驗一種不同的人生?!罢磉@些文字時,我一直被感動著。那些醫療巡診中認識的淳樸牧民,那些深入基層時接觸的一線軍人,他們身上獨具的那種專注、堅韌,深深地感動著我。如何捕捉和展現他們身上這種獨有的精神狀態,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時代另外一種不同的人以及他們的人生,成為我這個寫作者的使命?!?/p>
作為援藏醫療隊隊員,王昆的主要工作是在醫療隊與當地藏民之間架起一座順暢的信息橋,“比如醫生給當地牧民治療,有時候他們不愿意手術,我就去協調好,讓醫生順利上手術。”
起初,因為文化理念的差異等原因,巡診工作并非一帆風順,但王昆覺得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屬于膽子比較大,第一天去,我直接上到了海拔4300米的地方,第二天發燒39攝氏度,我飛到成都待了兩天,燒退了馬上又回去了。”王昆笑言,一開始這么拼就是想盡快為醫療隊的工作打開局面。
王昆感觸很深,當地人對新事物、新科學,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從排斥到接納的過程。他買了很多書,用知識消解藏族同胞們的顧慮,大家慢慢開始接受了動手術?!巴瑫r我也跟醫療隊溝通,說我們進藏來開展健康扶貧工作不僅是一個單純看病的問題,也肩負著文化交流的任務。后來我們的醫療隊主動去給大家普及健康知識,做好他們的體檢工作。工作進展越來越順利,那些牧民不光接受了手術,醫生囑咐他們平時要注意哪些事情他們也都聽,健康的知識更加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p>
平時王昆經常去牧區看望牧民,跟牧民一起勞動,也陪牧民的孩子們玩。后來有一個會說漢語的牧民對他說,“你是我們草原的朋友?!?/p>
有一次,王昆帶著醫療隊深入黃河源頭,當他了解到可可西里的巡邏隊員很難及時買到常備藥,他打報告得到批復,在可可西里無人區開設了前置藥房,在里面投放常備藥,解決了巡邏隊員的用藥難題,“他們特別感動,覺得巡邏的時候更安心了。
深入高原藏區,王昆體會最深,人性是美好、淳樸的,“那些牧民們看你喜歡吃這個東西,拿一個筐裝給你。他們后來看病有什么問題都來找我,我就告訴他們這個是治療肝臟的專家,這個是心腦血管病專家,經過一番溝通轉述,他們就會非常配合醫生上手術?!?/p>
王昆打開手機,一些他和牧民的對話映入眼簾,“到現在他們遇到什么癥狀,都會把病例發給我,或者給我打電話。前幾天,有一個牧民需要一種特殊的補血藥,在當地買不到,我給他們寄了三盒過去。他們都是普通牧民,覺得你是幫他們辦事的人,遇到事情直接找你,認定了你是他的朋友?!?/p>
寫作能喚醒人們內心的良善
十字路口箱子上的一份飯,改變了兒子
六年前年王昆遇到一個哨卡老兵的故事,始終放在心底:這位老兵入伍十三年,曾有多次機會離開高原,但都選擇了留下。我了解到他的特殊經歷,深深為之震撼。原來在哨卡附近,有個小牧村,老兵和駐地牧民家的女兒相愛。有一年秋末,牧民家的帳篷被狂風連根拔起,女孩也被裹挾著跌下山谷,頭受重創,當即身亡。哨所官兵救下了女孩的阿爸阿媽,并在放牧地埋葬了那個女孩。此后,老兵更加沉默寡言,每逢執勤路過,都要去女孩的墳前獨坐一會兒。老兵退役后,放棄回到城市的機會,只想守著心愛之人離去的地方。
如何把這個故事融進小說,王昆一直在尋找動筆的感覺。直到有天夜里遇到一幕,瞬間打通了他的靈感?!澳翘煲估?,我們往回走,發現遠處亮著燈,身邊幾個巡山的牧民以為是盜獵的,立馬變得神情緊張,而我就是在那個瞬間,看著遠處無人區里的燈火,突然一下想到心底里的那個故事,身上就感覺通電了一樣,當時腦子里有了一種蠢蠢欲動的感覺?!?/p>
他沒急著下筆,繼續等待。一次王昆在藏區和一位僧人交談時,突然覺得小說里的主人公女孩身上好像具有了一種魔力,“我當時腦子里就浮現出了這個小說的結尾:天非常冷,女孩從帳篷里出來,脫掉外衣,往河流里面走。一直跟在后面的男人,這時候仿佛看見天上出現了九個太陽。我就想這種不真實感或許能夠觸動讀者思考……我覺得這就是小說的意義所在。”
王昆直言,寫作當然給他帶來了相應的經濟收入,在他寫非虛構的那幾年中,得到了滿意的稿費。但更重要的是,寫作時他就像進入了一個獨立的世界,能消解現實中遇到的很多煩心事,改變了整個人的精神面貌。
他最難忘的是,在巡診路上遇到的人和事,令他體會到金子般的心靈。“比如我們到牧區去巡診,有一些道路危險的地方,醫生們主動帶著大量藥品進去,因為那些牧民的常見病是風濕病。還有一次,我們巡診到邊防哨所,那里正在建樓,很多務工的人在那兒干活,有受傷的人怕耽誤工期不去看病,我就協調說我們出來巡診,不單管牧民,務工的人也得管,我來簽字負責。醫生們中午都不要休息了,大家多待了一個小時給他們看病,那一刻我尤其體會到了救死扶傷的精神?!?/p>
通過寫作,能喚醒人們內心的善良,進而推動周邊的世界發生一點點改變,在王昆看來是大好事。有一件事令身為作家的他頗為感慨,“我兒子八歲時寫了一篇作文,寫有一天我們在藏區的一個小餐館吃完飯,我又打包了一份飯,出門后放到十字路口的一個木頭箱子上。他就問,爸爸,你為什么要放這兒?我說因為藏區之間路途遙遠,有很多朝拜神山的人從一個地方來到這里,很可能沒飯吃,把飯放在這兒,他們如果餓了,就可以來這兒吃。我老婆說孩子因為這件事改變非常大,夏天他只要看到馬路上年齡特別大的環衛工,一定會讓媽媽去送一瓶水。他的老師看完這篇作文,特別感動。”
聽王昆娓娓道來一路奮力寫作的經歷,令人感受到有一種旺盛的生命力在燃燒。雪域高原上的故事激勵著他前行,他希望用文字傳遞愛與溫暖,讓更多的人擁抱生活。
供圖/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