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高齡許倬云出版學術著作集
“形塑中國、熔鑄華夏”,《許倬云學術著作集》分享會日前在三聯韜奮中心美術館店舉行,考古學家許宏,歷史學家李開元,青年歷史學者、《形塑中國》的譯者楊博等齊聚一堂,暢談許先生的著作、思想和為學、為人,討論六卷本著作集出版的意義。
六卷本集成其學術代表作
“甲子問學終不悔,六卷菁華藏名山。”六卷本《許倬云學術著作集》(以下簡稱《學術集》)近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集成了許倬云先生最重要的學術代表作《西周史》《形塑中國》《漢代農業》《水擊三千》《熔鑄華夏》《我者與他者》。
據出版方介紹,已是95歲高齡的許倬云先生,晚年將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撰寫面向大眾的歷史文化讀物上,在國內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中有著廣泛而持續的影響。
但“出圈”了的許先生,不僅是大眾史學作家,其長達60多年的學術生涯,也以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刻洞察聞名。歷史學界公認,許倬云是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家之一,其早期的幾部學術代表作是該領域的扛鼎之作,他所確立的計量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更是啟迪了無數后學。
許倬云說過,若將這六卷本合起來看,其整體關懷的是中國的“天人感應”及生活上的心靈與環境之互動;是將中國設法安置于廣宇長宙的多向空間,體現人與自然之間的互相感應。同時,許倬云也提醒國人,時時不要忘記單一的“人”與“人間”,以及集體的“群”與“群間”,都是互動、互相依靠的,同時更需要在天地之間對自己有所安頓。
親自審定1500頁書稿
許倬云對這套《學術集》特別重視,不但親自確定選目,還將其中的六部著作分成兩組:《西周史——中國古代理念的開始》《形塑中國——春秋、戰國間的文化聚合》《漢代農業——天下帝國經濟與政治體系的生成》側重于時間軸線上的探究;《水擊三千——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整合》《熔鑄華夏——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側重于平面發展上的“互聯性”。
每一卷的篇章和目錄也由他親自審定。《形塑中國》以許倬云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為底本,是一個精心翻譯的全新譯本。《水擊三千》《熔鑄華夏》的內容,與此前出版的版本相比,經過了較大幅度的調整。
據悉,長達1500頁的書稿,許倬云在其助手的輔助下逐篇審閱,還與三聯書店編輯討論了很多具體問題,體現了前輩學人的嚴謹、細致。
勉勵年輕朋友拓展視野
分享會上,幾位嘉賓講述了他們與許先生交往的動人故事。考古學家許宏認識許倬云已有十多年,作為二里頭考古隊隊長的他曾陪伴許先生參觀考古遺址。許宏表示,能夠親自到考古現場吸收考古成果的歷史學家并不多見,何況許先生當時已經是七八十歲高齡。
李開元表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就受到了許先生的啟發,運用了統計社會學的方法。
楊博感慨有幸承擔《形塑中國》的翻譯工作,在翻譯的過程中也感受到許先生學問的嚴謹、學術影響的持久。
討論中,許倬云先生通過視頻連線表示,《學術集》歸根結底就是希望呈現并追尋中華文明的特質。近年來,西方文明主導下的歐美世界沖突和矛盾愈加激烈,在此等情形下,國人應該更努力地認識和發揚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特點。他還殷切勉勵廣大年輕朋友,擴大胸襟和視野,努力創造一個太平、安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