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勁兒是在帆上,人的勁兒是在心上” ——“魯院大講堂”活動側記
12月24日,在冬日的暖陽中,50位受邀參加中國作協“作家朋友,歡迎回家——作家活動周”的新會員走進“魯院大講堂”,聆聽作家劉慶邦帶來的文學課。此次活動由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主持,并同時進行網絡直播。
面對今年新入會的會員代表,劉慶邦不禁回憶起自己1990年加入中國作協的往事,就在去年7月的“作家回家”系列活動中,他得到了屬于自己的入會紀念牌。講座中,劉慶邦深入探討了生命和文學、人品和文品、人格和文格的關系,既有創作的親身經歷,也有深刻的生命體悟,堅定了新會員們的創作信心。
“文學作品就是寫‘人’,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個體生命的尊嚴?!眲c邦談到,自己幾十年來的寫作一直是從“人”出發、從心靈出發,凝視自己的心。他曾被母親反復說是一個“心重”的人,于是開始思考“心重”到底意味著什么。是心眼兒小、愛鉆牛角尖,還是遇到什么事情想不開、放不下,這是不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心理狀態?他最終確認,一個人的“心重”,其實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關乎一個人的敏感、善良和對責任的承擔。作家很可能都是“心重”而非“心輕”的人,“如果一個人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那我覺得他很可能成不了作家。‘心重’是成為作家的必要素質”。劉慶邦說,文學創作是勸善的,期待新會員們對生活有所觀察、有所用心,承擔起通過創作改善人心的責任。
一個人的寫作和生命有著怎樣的關系?在劉慶邦看來,每個人的作品都是創作者的生命之歌、生命之舞、生命之詩。作品是精神形式和心靈的外化,有什么樣的生命質量、生命力量、生命分量,就會寫出相應的有質量、有力量、有分量的作品。
什么是作家生命的質量?劉慶邦表示,作家生命的質量,指的是一個作家的人格,它至少應該有六種標準:“善良的天性、高貴的心靈、高尚的道德、悲憫的情懷、勤勞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眲c邦坦言,他也曾對自己的創作才華有過懷疑,但從未動搖過自己的意志力。幾十年來,他都是每天早上4點起來扭亮臺燈,開始寫作,大年初一也不例外?!按膭艃菏窃诜?,人的勁兒是在心上”,劉慶邦鼓舞新會員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心勁兒”,在文學道路上一直堅持下去。
提到“生命的力量”,劉慶邦解讀到,生命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來源于審美和反思。寫作是靠哲學支持的,一個作家在生活中要善于思索,遇到事情要問一個“為什么”,這樣才可能寫出有新意的作品。同時他認為,一個人“生命的分量”并不是先天賦有的,“是后天經歷一些事情,有一些坎坷磨難,被人誤解過、輕視過、批判過,經過鍛煉再鍛煉、加碼再加碼,才使這個人的生命逐漸變得有分量起來”。他勉勵新會員們,無論生活還是創作,遇到挫折時可能就是在積累分量,要相信有分量的生命會帶來有分量的作品。
學員們認真記錄下自己的聽課感受,在提問環節,大家圍繞短篇小說的創作方法等問題向劉慶邦請教。來自山西的作家趙光華表示,自己看過劉慶邦的每一篇短篇小說,受益匪淺,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創作困惑——如何把生活瑣事提煉成有趣的小說細節?!拔椰F在也仍然在寫短篇小說”,劉慶邦回答道,“作家不要放棄短篇小說創作,短篇小說是星辰,是對一個作家把握生活能力的考驗”。細節決定短篇小說的成敗,把小說寫“細”的關鍵是心靈化的處理,最細的是人心,要通過人心來把細節細化、擴大、拉長。
河北作家李冬梅主要從事散文創作,她對短篇小說的寫作也產生了興趣,但感覺琢磨得越多越不敢動筆,想了解“短篇小說開頭是否有竅門”。劉慶邦肯定了她想嘗試短篇小說創作的想法,同時建議不必執著于在開頭“一鳴驚人”,很多時候往往是越平易自然越好,用力太過容易過猶不及,放松的狀態反而可能會使文章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