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文學》2024年第10期|趙連偉:這里的黃雀不南飛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星期四,小雪
上午九點,我準備妥當,從莫爾道嘎鎮獨自驅車二十七點五公里,到達莫爾道嘎紅旗林場。
“咯吱咯吱咯吱”,我踏著厚雪,像一位全副武裝的特戰隊員,沿著熟悉的防火公路向林中走去。我不時端起望遠鏡,欣賞著那些熟悉的、活潑可愛的山雀。“嘰溜溜嘰溜溜”,遠處傳來另一種不熟悉的鳥鳴聲,歡快悅耳。
我循聲走過去。白樺林中,有一群體型較小、羽毛為黃色的小鳥。它們在樹上啄食著白樺種子和枝上嫩芽,吃相千姿百態,不停變換。這種鳥,我第一次見到。
作為額爾古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首席動植物專家,最令我興奮的事兒,就是在轄區內發現新物種。由陌生到熟識,它們都成了我的“山中寶貝”。
我立即打開三腳架,架上“大炮”,“噠噠噠”,好一頓拍。除了照片,還錄下不少視頻。比照《中國鳥類圖鑒》和《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我確定這種鳥是燕雀科黃雀屬的黃雀。書上說,黃雀叫聲動聽,性情比較溫順。野外觀測幾十年,發現這樣大的黃雀種群,我今天不枉此行。
黃雀是遷徙鳥類,冬季本應飛往長江以南地區越冬,這些黃雀,卻依然留在冰天雪地的北國。沒跟上大部隊?它們遷徙得晚,還是不遷徙?如果這些黃雀不遷徙,且能成功繁殖,說明這里的氣候、食物、水源以及棲息場所等,達到了它們生存要求的生態標準。但這只是假設,如果能發現黃雀的巢,就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二〇一九年元旦,星期二,晴
近來,只要忙完案頭工作,我便背著相機游走在莫爾道嘎鎮內外的樹林中,尋找黃雀。
這天,我吃完早飯,照常背著相機出了門。
下午,在大家樂廣場,我看見三只黃雀。根據羽色判斷,一只雄性,兩只雌性。它們在吃地上的植物種子。這些黃雀一月份還不走,會不會在這里繁殖?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四日,星期四,晴
上午九點到十點半,在莫爾道嘎林業局院內的紅皮云杉樹林里,我發現有兩只黃雀在追逐嬉戲。急速翻飛中,不斷變換方向,在空中自由地歡舞著。它們彼此糾纏在一起,飛出的軌跡,像兩條施了魔法的飛天綢帶。我判斷它們在求偶,交配。
持續觀察發現,進入繁殖期的黃雀,對配偶的選擇非常挑剔。它們注重外表和氣味,也看飛行的敏捷程度和采食的效率。如果覺得對方不可心,會果斷拒而遠之,絕不將就。
只有彼此情投意合,才會成為相伴齊飛的終身伴侶。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五,陰
一大早,我在紅皮云杉林中,見到兩個沒筑完的鳥巢。守候觀察,有兩只黃雀正忙碌著,構筑它們的新家。我由此判定,在大興安嶺西北麓地區,黃雀是早繁殖的鳥類。
為了更好地繁育后代,黃雀夫妻首先要選好巢址。巢址不僅要隱蔽安全,而且附近食物要豐富,水源要潔凈,巢材要充足。
我觀察發現,黃雀對枝繁葉茂的紅皮云杉情有獨鐘,喜歡將巢建在枝葉濃密的枝杈間。離地面高度通常在二點四五米到三點八六米區間內,人和動物夠不到,且位于通風向陽的位置。也有的將巢建在灌木叢頂端,十分隱蔽。
它們選巢址不太忌諱學校、公路、居民區、鬧市區,似乎已習慣與莫爾道嘎一萬多善良的居民和諧共生。
建巢以雌鳥為主,雌雄共同完成。無論運巢材,還是具體織巢,雌性的工作量明顯多于雄性。巢穴,某種意義上是母性的化身。聯想到人類和其他動物,母親仍是維系家庭的根本紐帶。
黃雀有著團結互助的基因。在筑巢繁忙的時候,直系親屬有時也飛來幫忙送巢材,參與筑巢。
一月底的大興安嶺,氣溫還很低。為確保新生命的誕生,黃雀選擇巢材非常講究。巢壁和基部,主要由興安落葉松、紅皮云杉等結實細小的枯枝和草棍編織而成。中間層,由植物的細根、苔蘚、粗草葉、少量毛狀物、廢紙屑、棉絮等構成。最里面的核心區,用獸毛、鳥類羽毛、植物毛狀物、少量細草根等精心鋪墊,保溫效果非常好。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九日,星期二,陰
在一棵碗口粗的紅皮云杉下側枝條的近頂端,一個黃雀新巢已編織完成。
聰明的黃雀夫妻,在一周內即可織完巢。
黃雀巢的形狀,為深壇形或杯形,精巧美觀,渾然天成。從外邊看,偽裝得酷似濃密枝葉,與依托的樹木融為一體。在人類眼里,鳥兒編織的巢穴,是純天然無與倫比的藝術品,以至于在藝術創作、建筑設計等方面,不斷從鳥巢那里汲取靈感。如果挑選一個黃雀編織的鳥巢,去參加世界鳥巢精品大展,其精美度也毫不遜色。
二〇一九年二月三日至六日,星期日至星期三,小雪
二月三日,巢內產下第一枚卵。二月四日,產下第二枚。
二月五日,當天產下兩枚。這兩枚卵,是同一只黃雀所產,還是有其他黃雀“借巢孵卵”,不排除后一種可能。
二月六日,產下第五枚。
雌鳥一旦離巢,我就抓住機會,去看一看鳥巢里卵的形態、顏色和數量,盡可能不被雌鳥發現。
黃雀建完巢后,雌鳥不一定馬上產卵,通常在一到七天內開始產卵。產卵期三到五天。每天產卵一枚,每窩三到五枚。黃雀卵鈍圓錐形,淡綠色,上有黑色、棕色斑點或條紋,鈍頭斑紋更密。
我趁雌鳥外出,小心取出一枚卵測量。卵的長徑有十六點八毫米,短徑有十二點二毫米,卵重一克左右。測完輕輕放回原位。
雌鳥邊產卵邊孵卵,從產下第一枚卵開始,就意味著進入孵化期。
孵化期內,雌鳥食物來源主要靠雄鳥和其他親鳥供應。聽到親鳥叫聲,雌鳥便出巢到周邊樹枝上活動。雄鳥或其他親鳥立即上前喂食。雌鳥接過食物,吞咽下,馬上回巢孵卵。有時,雄鳥或其他親鳥也到巢邊喂食,雌鳥享受著皇后般的禮遇。
孵卵前期供應的食物,主要是顆粒狀植物種子。
孵卵時,雌鳥經常變換體位,隨時翻卵,保持卵受熱均勻。由于巢比較小,孵卵時,雌鳥尾巴總是露在巢外,像一束直挺挺的馬尾辮。孵化期,雌鳥夜間一般不離巢。
孵卵主要由雌鳥完成,如果雌鳥離巢時間較長,雄鳥有時也到巢內孵卵。
那天,我連續觀測二十四小時。從頭一天十九點,到第二天六點半,雌鳥一直在巢內孵卵。從早上六點半到十九點,這期間雌鳥多次離巢。
每次離巢時長和回巢孵卵時長,在孵化前期、中期和后期明顯不同。孵化前期,每天離巢十到十六次,每次離巢時間二到三十分鐘,每次回巢孵卵時間為三十到九十分鐘。孵化中期,離巢次數逐漸減少。到后期,每天二到六次,甚至不離巢,且每次離巢時長大大縮短,為一到十分鐘。離巢時間雖短,可充分活動放松一下身體,補充食物,還能達到降溫和平衡體溫的目的。
孵化期內,雌鳥除偶爾離巢活動,其余時間專心孵卵。雌鳥需要食物時會鳴叫。雄鳥聽到鳴叫后,立即飛來喂食。送完食,迅即飛去覓食。
如果雌鳥離巢時間過長,雄鳥會主動提醒雌鳥,用身子、頭或頸部趕雌鳥回巢。
二〇一九年二月七日,星期四,晴
我定了鬧鐘,凌晨兩點半起床,穿好衣服,帶上照相設備和一把木椅子,摸黑兒悄悄來到現場。
我坐在木椅子上,認真觀察鳥巢的動靜,唯恐錯過巢里不斷發生的新故事。到凌晨四五點鐘,氣溫降至一天最低,有零下三十多攝氏度,凍得我直打哆嗦。
太陽出來了,氣溫漸漸回升。我感覺自己幾近麻木的身體,也慢慢緩過勁兒來。
我從白天一直觀測到夜深人靜,已聽不見鳥叫聲,才撤收回家。
二〇一九年二月八日,星期五,晴
起床時間如昨。
我充分吸取昨天的教訓,上身穿上背心、秋衣、毛衣、毛坎肩,下身里邊穿上秋衣、毛褲,加穿一層保暖褲,外面是帶絨皮褲。再穿上下擺過膝的皮襖。腳上是厚厚的棉靴,里面襯一層氈襪。頭戴長毛狗皮帽子。頸部戴環形脖套。手上是綠皮棉手套。
我把椅子放在離鳥巢二十米左右的位置,坐上去剛好能看清巢中雌鳥的一舉一動。在椅子前立好三腳架,裝好相機,隨時拍下黃雀孵卵時不同姿態的照片和視頻。餓了就啃點兒面包,渴了就喝口礦泉水,有時甚至隨手抓一把地面的白雪,送入口中。
白天照常觀測。
夜晚,人們已進入夢鄉,我才收拾器材回家。凌晨兩點半照常起床。
每天在黃雀巢附近逗留,起初黃雀還有些驚恐,見到我就飛走。漸漸地,黃雀感覺到此人對它們沒有惡意,就不那么害怕了。時間久了,黃雀與我產生一種默契,孵卵的孵卵,送食的送食,該離巢時離巢,該回巢就回巢,幾乎無視我的存在。
我索性把椅子放在離鳥巢十五米左右,更便于觀察的位置。為了減少對黃雀繁殖的干擾,我盡量少動,有時一待就是一上午。
長時間久坐觀察,加之天氣寒冷,我的睫毛、胡須、衣領上,結滿了一層毛茸茸的霜花。
那天早上,有位陌生的中年男子來這片樹林散步。當滿身霜花、一動不動的我,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時,他以為眼前見到的不是活人,而是一尊蠟像。
“不對呀,前幾天我來這里轉,還沒有呢,怎么今天多了個蠟像,還戴個眼鏡?”那人嘴里嘀咕著。他想一探究竟,走上前用右手在我的眼前擺動、撫摸。
此時,我焦急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兒了,我不敢大聲喊,勒著嗓子,用極細小的聲音對那人說:“我在觀測鳥呢,請您趕緊離開這里。”
這是“蠟像”唯一一次開口說話。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五日,星期五,多云轉晴
下午十五點四十一分,第一只雛鳥孵出。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六日,星期六,小雪
上午十點二十六分,又孵出兩只雛鳥。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七日,星期日,陰
上午九點四十分,五枚卵全部孵出。最先和最后孵出的時間,相差四十一小時五十九分。
從產下第一枚卵,到五枚卵全部孵化成雛鳥,歷時十四天。
雛鳥孵出第一天,頭頂有少許簇狀絨毛,身體多處裸露,眼球外鼓,眼睛封閉,嘴角嫩黃色。
第三天,眼皮稍開裂,身上羽毛錐隱約可見。
第五天,翅膀后背長出少許短毛錐,眼睛稍微睜開。
趁親鳥不在,我走到樹前,輕輕觸碰樹枝。雛鳥便立即活動起來,伸長脖頸,張著小嘴索要食物。
第十天,雛鳥身體已全被羽毛覆蓋,顏色棕黃。翅膀上長出兩道深黃色斑紋。
第十五天,雛鳥羽毛繼續生長,活力增強,能在巢邊鼓動翅膀,自己梳理羽毛。有強烈的應激反應,遇到人或動物靠近或攪動樹枝,雛鳥便迅速棄巢隱蔽。
第十七天,雛鳥精神抖擻。羽毛如創作中的油畫,開始上色。活動范圍逐漸擴大。一旦聽到親鳥的動靜,它們便主動出巢接食。有的雛鳥跟隨親鳥離去,有時巢內只剩下一兩只相對膽小體弱的雛鳥。
第十八天,雛鳥全部離巢。育雛期為十七天半左右。
我觀察發現,黃雀雌雄親鳥共同哺育后代,家族其他親屬有時也參與其中。在黃雀的世界里,團結協作,守望相助,是它們世代相傳、永遠不變的族風。
喂雛時間,從早晨五點二十分左右開始,到下午十七點三十分左右結束,每隔四十到六十分鐘喂雛一次。雌雄親鳥每天往返喂雛二十多次,每天送食時間很有規律。
前四天,雌鳥基本不離巢,伏在雛鳥上面,為其保溫、喂食,保護雛鳥安全。偶爾也出去活動,覓食。
在外覓食的雄鳥,將食物儲存在嗉囊。在嗉囊里,食物與水、消化酶等充分混合,達到一定容量后,雄鳥便飛回,落在巢附近的樹枝上。聽到雌鳥求食叫聲,雄鳥立即飛到巢邊,給雌鳥喂食。有時直接回巢送食。喂食時,雄鳥先從嗉囊吐出食物,將這些已是半消化狀態的食物,嘴對嘴喂給雌鳥。雌鳥再嘴對嘴,平均喂給每個雛鳥。
育雛期,雄鳥和家族其他親鳥非常忙碌,送完食即飛去覓食,不做片刻逗留。由于母親從不偏心,喂食公平,雛鳥們整齊茁壯地成長。
雛鳥孵出四天后,食量日漸增大。在保證雛鳥安全前提下,雌鳥外出覓食頻次逐漸增多。覓食回來,將食物平分給雛鳥吃。然后,撿食掉落食物,清理巢內衛生,叼走巢內糞便。
如果雌鳥不在家,回巢的雄鳥會直接哺育雛鳥,將食物精準地送到雛鳥嘴里。育雛中前期,雄鳥回到鳥巢,發現雌鳥不在,雄鳥怕雛鳥凍著,便將雛鳥護在身下,為它們保溫。
雄鳥回巢,如雌鳥在巢內,或在巢附近,雄鳥不直接喂雛,而是將食物傳遞給雌鳥。
雌鳥接過食物,抖動羽毛,輕輕扇動翅膀,給雛鳥開餐信號。雛鳥們立即歡實起來,張嘴伸脖,嘰嘰叫喚,急迫索食。雌鳥踮起腳爪,逐個送食到鳥寶寶們的嘴里。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六日,星期二,晴
今天,是第一只雛鳥孵出后的第十二天。雌親鳥第一次送食五點二十分,五點二十四分飛走;最后一次送食十七點二十分,一分鐘后飛走。全天共送食二十四次,雌親鳥送食十四次,雄親鳥送食十次。
親鳥送食時,家族其他成員如發現有危險,會站在離巢很遠的枝頭上,急促地鳴叫,給親鳥發出警報的同時,吸引來犯者。待感覺巢內雛鳥安全了,親鳥才悄悄潛入巢內喂食。
這天,天氣晴朗。黃雀覓食稍容易些,因而,給雛鳥喂食頻次就多一些。
從親鳥嘔出來的食物的形狀和顏色看,食物主要是禾本科植物種子、藜科植物種子、樺木科和松科植物種子。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七日,星期三,晴
雄親鳥第一次飛來喂食,是五點二十六分,五點二十九分飛走。飛來時,雛鳥還在酣睡。雄鳥落在樹枝上,逐漸靠近雛鳥,觸碰樹枝。雛鳥感覺到送食的動靜,即刻醒來并活躍起來,伸長脖頸,張嘴要食。雄鳥用兩爪抓住樹枝,頭朝下,一口一口地將食物送到每個雛鳥嘴里。
喂食時,雄鳥流線型的身體,倒立的身姿,艷麗的羽毛,與幾只雛鳥伸著脖子張嘴接食的情景構成一幅溫馨唯美的畫面——雄鳥育雛圖。
最晚一次喂食,是十七點二十六分飛來,十七點二十七分飛走。全天哺育十九次。
二〇一九年三月一日,星期五,晴
第一次哺育雛鳥,是早上五點十九分,雌鳥來喂,五點二十一分飛走。雌鳥剛飛來時,雛鳥還在睡夢中。當感覺樹枝顫動,有親鳥來喂食,雛鳥都活躍起來,伸長脖子,張著嘴索要食物。親鳥依舊嘴對嘴喂食,把掉下的食物撿食干凈。
每次臨走前,還將巢內衛生打掃一遍,叼起雛鳥糞便飛走,保持巢內清潔。
今天,最后一次送食,是十七點四十二分,十七點四十五分飛走,銜走了雛鳥的糞便。全天投食十八次。
親鳥送食次數,隨雛鳥的成長而增加,最多每天可達二十七次。但有兩天送食次數沒升反降。原因是這兩天下雪,影響了親鳥的覓食行為。
第一只雛鳥出殼九到十一天后,雛鳥們逐漸長出能抵御嚴寒的羽毛,巢內空間越發擁擠。親鳥在育雛后期,夜晚不再歸巢。雛鳥們緊緊地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以此來度過漫長的寒夜。
這種現象,引起我長時間思索。在寒冷的大興安嶺,黃雀親鳥夜晚不回巢,在鳥類世界里極為鮮見。嚴寒的長夜,雛鳥能活下來嗎?那天凌晨四點半,我觀察到大鳥一夜沒回巢,擔心雛鳥會凍死,便走近鳥巢,登高查看,借著淡淡的晨光,看見巢中幾只雛鳥緊緊地擠在一起取暖。我用手輕摸雛鳥的羽毛,很涼。等到五點一刻左右,大鳥終于回來送食,幾只冷夜中的弱小生靈,瞬間變得活躍起來,爭先恐后地上前要食。我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
黃雀雛鳥出殼十七天后,相繼離巢。離巢后,不再返巢。離巢后的雛鳥起初平衡不好,前仰后翹、栽栽歪歪的樣子。然而,用不上半個小時,它們就神奇地掌握了身體平衡術,并且能做短距離飛行。它們有的落在附近的樹枝上,有的隱藏在灌叢或草叢里。此時,這些幼鳥不會獨立覓食,還需親鳥繼續哺育。十天后,幼鳥開始嘗試獨立飛行、覓食。
不久,我臨時組建的觀鳥團隊又傳來好消息。繼林業局西南發現黃雀繁殖巢后,在莫爾道嘎一中西北角、中心苗圃等多地,陸續發現了黃雀的繁殖鳥巢。
黃雀在大興安嶺地區為夏候鳥,有關專業書籍中已有明確的考察記載。然而,我和我的團隊經過幾個月艱苦細致的監測發現,在二三月的大興安嶺西北麓,在寒風刺骨、覓食困難的條件下,黃雀不僅能正常生存,還能完成繁育后代的重任。它們能根據外界氣溫變化,控制孵卵行為,減少或增加離巢次數,合理調整離巢時間,保證胚胎正常發育,最終成功繁殖。
在額爾古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些黃雀不遷徙,且在冬末春初繁殖,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也可能與保護區優良的生態環境有關。
額爾古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四點四。而保護區所在地莫爾道嘎鎮,更是被林海簇擁著,空氣清爽,景色宜人。激流河環抱的白鹿島,堪稱大自然獎賞給莫爾道嘎的一處人間仙境。在國內旅游愛好者中流傳著一句話:南有西雙版納,北有莫爾道嘎。黃雀不南飛,只因生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