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五峰山變奏曲》研討會在京舉行
12月18日下午,報告文學《五峰山變奏曲》在京舉行。
12月18日下午,由《中國作家》雜志社、中國電力作協主辦的報告文學《五峰山變奏曲》在北京中國作協十樓會議室舉行。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中國電力作協駐會副主席潘飛,中國電力作協副秘書長、《脊梁》雜志主編周玉嫻,國家電網江蘇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王之偉,中國電力作協副主席、江蘇省電力作協主席王嘯峰,南京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胡敏強,國家電網經研院副院長馬為民,國家電網江蘇省電力經研院院長王旭,國網江蘇省電力工程咨詢公司執行董事郭浩,以及潘凱雄、張陵、李青松、胡敏強、徐政、王國平,《中國作家》紀實版主任佟鑫、編輯張冰,本書作者張茂龍、繆紅芹等30余人與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榮視頻致辭。會議由《中國作家》主編程紹武主持。
會議現場
2024年5月,我國首個交流改直流輸電工程——揚鎮直流工程投運,其核心在于將江北富集電力跨江送至江南消納,為我國用電需求大、電網飽和度高的區域電網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作出先行示范。張茂龍、繆紅芹兩位作者在采訪百余名工程設計、建設運行人員后,以詳實的資料形成了數十萬字的素材,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報告文學《五峰山變奏曲》,發表在《中國作家》紀實版2024年第12期,展現了江蘇電網建設者創新思路、精妙施工的風采,奏響了時代強音,作品詮釋了電力人胸懷強國之志的崇高信念,也弘揚了作家以精品力作傳遞時代精神的寫作初心。
邱華棟在講話中表示,作為“文學輕騎兵”的報告文學,在吹響時代的號角,為歷史樹碑,為人民立傳,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等方面,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功能。“文章合為時而著”,重大主題的書寫,既是寫人與紀事相結合的歷史描摹,更是呈現中國跨越式發展的時代表達。《五峰山變奏曲》全景描繪了揚州——鎮江直流工程的史詩歷程,滿懷激情地講述了國網江蘇電力人的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時代故事,塑造了以王之偉為首的電力人不忘初心、踔厲奮發的英雄集體群像,讓讀者感同身受地站在全球輸送量最大的“交改直”工程的歷史現場,從“國之大者”中見證“國之創新”,是一部立意高遠、格局宏大的優秀報告文學作品。。
王之偉在致辭中說,隨著揚鎮直流一期工程的投運,二期工程的建設,《五峰山變奏曲》這樣一部作品應運而生,這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江蘇電網發展歷史的一個見證,不僅是一種電網技術創新方面的文化傳承,也是江蘇電力人一場情感的交響曲。它用文字激勵了電網的發展,也體現了我們在國家發展過程當中所應該有的精神和內涵,在建設物質世界的同時,也讓我們共同享有所應有的精神世界。
胡敏強認為,《五峰山變奏曲》的發布,不僅一是部文學作品的誕生,更是一個重大工程創新成就的文化見證,五峰山大跨越是江蘇第一條跨江輸電通道,曾寫下中國電力史上的傳奇,如今它華麗轉身,成為中國首個世界輸電容量最大的交流改直流工程。 這部作品再次對這些可敬可愛的規劃、設計、建設者進行最好的禮贊,它不僅記錄了一項重大工程,更展現了一個時代的創新精神與奮斗品格。
潘飛說,報告文學《五峰山變奏曲》主題挖掘深刻,章節有序雄健。人物書寫立體,故事別開洞天。人與事的完美結合,生動感人。在“交改直”的宏大敘事中,注重對人物的刻畫,使人物的智慧、膽識、作為、使命、擔當,充分地在事件中“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從起因到結果,完整清晰,用料恰當,是一部專業性與文學性兼融的優秀之作。
周玉嫻表示,這篇報告文學回答一個主題,未來社會我們的電力、發展應該是什么樣的,新質生產力是如何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在這個過程中,國家電網人如何發揮作用的。作品全景式地呈現出了一個省級電網的模型,有助于讀者去了解整個國家電網的面貌。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這樣一部帶著激情奏響時代強音的作品,是一部生動反映國家電網江蘇電力建設者們在新時代,積極奮進、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故事。作品凝聚我國首個和世界最大的交流改直流——揚鎮直流五峰山大跨越工程,精準地描寫了國家電網建設者們以奮斗和創新所展現出來的時代風貌,凸顯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精神,塑造了國家電網人的時代形象,從而提煉出贊美勞動者、謳歌新質生產力的時代主題。
程紹武在總結中表示,《中國作家》紀實版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始終關注國計民生重大建設成就,善于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書寫中國人民的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這次研討的作品《五峰山變奏曲》是繼《中國作家》在發表《心中的旗幟》《永遠是個兵》《丹桂飄香》等題材作品之后又一部報告文學的重要收獲。
作者張茂龍
作者繆紅芹
作者張茂龍、繆紅芹在創作感言中表示,作品寫的是真人真事,由于篇幅所限,更多的感人事跡沒有書寫。在創作中遇到的難題是,需要了解很多的理工和電力方面的知識,也讓他們積極努力,想方設法弄清楚那些陌生的電網名詞、復雜的電力原理,面對大量的資料,如何選取,如何寫得更有文學性,這都需要再進一步努力,期望在專家們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夠在未來將這部中篇報告文學,擴展成長篇,以更加波瀾壯闊的氣勢,全景式反映這一偉大的工程,寫出更多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為這個偉大的時代,留下文學的烙印。
合影
(攝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