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增的書店,除了書啥都不賣
在山東濟南,從大明湖南門出發進入縣西巷,沿著彎彎繞繞的石板路往巷子深處走,就會看到一塊原木色招牌——不貴書店。
不貴書店最近一次“出圈”,是因為店員小黑向書店老板王樹增請假3天,說要回老家幫家里收白菜。王樹增聽說后,以高出市場采購價的價格包圓了店員家一萬多斤大白菜,然后免費送給書友,既解決了店員的煩心事,也讓老書友、新顧客得到了實惠。
這件事讓王樹增在社交平臺“火”了幾天,有人夸贊他“局氣”,更有書友曬出領到白菜后做出的美味佳肴。
白天“摸魚”,晚上賣書
王樹增給人的印象與想象中書店老板的儒雅形象截然不同,他不修邊幅、性格慢熱、不愛講客套話,如果不多聊幾番,很容易憑第一印象把他當作個“怪人”。但深聊之后會發現,這個人很熱心,想法犀利又獨到。
就是這樣一個略顯沉悶的人,幾年如一日地在朋友圈跟書友分享與閱讀有關的故事。采訪時,他最新的推文是關于一套《木殼收音機》的書籍,洋洋灑灑千余字,包括自己的讀后評價、對作者蘇童一系列作品的印象等,堪稱不折不扣的商品“使用說明”。他寫道:“在這套《木殼收音機》中,你會看到一個與綜藝節目《我在島嶼讀書》中迥然不同的蘇童,你會跟著他去桑園,去香椿樹街,飛到他的楓楊樹故鄉,以及其他一個個異域。”
開實體店前,王樹增曾在一家民營醫院做文案,用他的話說,是“白天‘摸魚’,晚上賣書”。一下班,他就騎上三輪車出去擺書攤,所到之處包括泉城路、泉樂坊等熱門地段和多所高校。“從2012年起,我就到處擺攤,之所以選擇賣書,一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二來可以補貼生活。” 王樹增說,因為他只賣正版書,在選書上也不功利,經年累月,聊得來的書友越聚越多,幾年下來,他的書客達到了1.5萬余人。
2015年,王樹增從醫院辭職,抱著服務好讀者的決心,準備開一家實體書店。朋友見狀紛紛勸阻:開實體書店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房租、水電、人工等開支,哪能不管不顧“做情懷”?
不貴書店 受訪者供圖
開書店的事被書友知曉后,卻是另一番反饋,有熱心書友為王樹增牽線搭橋,介紹了如今這處門面房——不臨街、不熱鬧。人們質疑,能走得遠嗎?王樹增沒多想,他說:“我一心想開店,遇上房東人好、房租要價低,這就足夠了。”
2017年,經過一番籌備,王樹增的書店終于開業了。一連幾個月,顧客來了一撥又一撥,店名他卻沒想好。“他們家書好不貴!”聽到回頭客這樣向朋友們介紹,他直截了當,就用“不貴”做了店名。
“這個名字好記!”王樹增說,好而不貴的書,正是不貴書店的一種姿態。
“除了書啥都不賣”
不貴書店的姿態不止一種。開業至今,書店不經營咖啡、文創,也沒有陳列精致的小點心,除了賣書,啥都不賣。有人好奇地問王樹增,為什么要開一家如此純粹的書店?問的人多了,他找人寫了個告示貼在店里最顯眼的地方作為回答——為了賺錢。
實際上,王樹增并沒有那么在乎錢。店里的黃金位置都留給了小眾書,一些暢銷又盈利快的熱門雜志、教輔書他不愿意賣。他還坦言,店員沒有受過圖書上架的專業培訓,店里的陳列全是任意擺放,就圖個簡單隨性。
在許多書友眼里,不貴書店雖然“顏值”一般,老板王樹增選書的眼光卻頗為獨到。“低價、正品、選品好,尤其是人文社科類書籍很有格調,是我喜歡這家書店的原因。”在不貴書店的“回頭客·說”留言板上,一位署名“飛鴻踏雪”的書友這樣寫道。
“想要拿到品質高、折扣低的好書,只能靠多拜訪和加大進貨量來打動出版商。”王樹增說,他近期分享的《好看的中國文學史》上下冊,就是經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推薦后拿了樣書,又分發給身邊有專業背景的朋友閱讀“品控”,才開始上架售賣。“其間,我對編輯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不埋沒這套好書,最好的方法就是便宜一點、再便宜一點,努力讓更多人知道它’。”王樹增說,最終他憑著誠懇、執著打動了編輯,價格也“打”了下來,畢竟在不貴書店,好價格與好內容一樣重要。
經營圖書多年,王樹增與多家出版社的編輯及各地書商成了好朋友,經常光顧這里的讀者也不乏作家、文化名人。其中,他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就是把顧客變成了家人。在王樹增還騎著三輪車擺攤時,李永華便是他書攤上的一名常客,交往兩年后兩人正式步入了婚姻殿堂。
“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就是讓讀者能夠面對面交流,在帶來體驗感的同時,也會有一些美好的故事發生。”王樹增始終認為,在反映城市文化品位、為顧客提供獨特社交互動方面,實體書店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不貴書店和它的讀者們 孫叢叢 攝
“經營很難,但不想因此而變”
為了賺錢而開書店,當真賺到錢了嗎?
“靠著這個書店,我買了房,雖然大錢沒有,起碼衣食無憂。”對這個問題,王樹增并不回避。但他也犯愁,畢竟錢都換成了書躺在倉庫里,就算天天客流不斷,壓著的成本也不能一下子周轉出來。
當今,實體書店的生存面臨很大挑戰,王樹增卻堅信,他潛心維護的5萬多人的讀者群,正是書店生存的堅實后盾。王樹增說,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線與顧客互動,回復他們的咨詢,為及時了解書友的需求,光手機就買了好幾部。
王樹增還通過微信小程序開了線上版不貴書店,忙的時候,母親會幫忙打理倉庫,負責打包、發貨和盤點。“線上平臺也沒有多余的噱頭,偶爾薦書或做些推廣活動,價格與線下一樣,每單再收5元郵費。” 王樹增介紹,目前線上書店的關注人數約3.6萬,回頭率達23%。
近來,還有人在刷到短視頻博主的探店視頻后主動上門面試,一位愛讀書的山東大學博士生就在店里做兼職。
“在電子書、短視頻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不貴書店的純粹能撐到什么時候?”記者問。
“沒法預測,也不想預測。”王樹增說,他只管悶頭往前走,立足本土,做濟南“第六好書店”。至于為什么是“第六好書店”,這是王樹增自封的,沒人知道第一至第五是誰,只代表他的一種處世態度——“做好自己,不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