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魚羹撩舌尖
老家玉環坎門人稱魚丸為魚羹。一般來說,被稱為“羹”大多是呈糊狀食物,而我家鄉的魚羹湯頭清澈見底,披了一層薯粉勾芡的魚肉晶瑩剔透。巧的是,元代營養學家、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中記述的二十六道羹,都是用細紗過濾出清湯,再加燉熟的大料小料,羹湯也清澈見底??梢姺Q謂有時是一種習慣,不必深究。
四時八節的飲饌,體現一方風土文化和風俗傳承。我家鄉主婦,沿襲傳統,善調羹湯,做的魚羹鮮美無比,曼妙多姿。不管哪種魚丸,經我鄉人的巧手制作后,一旦推入滾水中,總是兩塊豆腐一根蔥,清清爽爽。魚羹的制作充分體現我鄉人的性格,有聲有色,樂天達觀,出門一笑無拘束。
記得是1998年的暑期,我的4位大學同學挈婦將雛,12個人到我95平方米的新宅“暖窩”。我家地面鋪著菱形圖案的水曲柳木地板,孩子們席地而坐,喧嘩到半夜,大人談笑風生。直至深夜,我把他們安頓在三個臥室和一間客廳。黎明時分,我跑到菜場,捷足先登,買到一條斗鯧,也叫鷹鯧,重達七八斤,是鯧魚中的極品,肉質細嫩肥厚,顏色比銀鯧魚深比烏鯧淺,背鰭、臀鰭及胸鰭可伸達尾鰭下方。我把這條氣宇軒昂的鯧魚刮鱗去內臟,洗凈瀝水,橫向七八刀,縱向三四刀,再把方形魚塊沿骨架改刀,讓魚的三個剖面可見嫩生生的魚肉,這樣,對薯粉的吸附性就會更好。
我把它們倒在錫盆里,加姜蒜鹽和料酒,在手心中揉細紅薯粉,飄飄灑灑散落在斗鯧上,與魚肉和在一起抓抓拍拍、揉揉打打,團結成形后,燒開一大鍋水,沿鍋邊將裹了薯粉的魚塊快速丟入水中,待鍋中翻出朵朵水花,就蓋上鍋蓋,讓它們在水中撒歡三分鐘,把早市買來的青翠芫荽切段入鍋,即?;稹K{花瓷碗上盛出十二碗灰鯧魚羮,各加幾滴香醋,香氣陣陣涌出。
小時候我不時能吃上切塊的帶魚羹。帶魚細長如鞭,骨骼排序規律,家里一次做帶魚羹就是一大鍋。帶魚羹盛在大水碗里(大湯碗),或是搪瓷缸里,上面是一層滾刀絲瓜。一人一碗米飯,無需其他菜蔬,這也是海島特色,撒在帶魚羹上還可以是寸把長的芹菜,就著帶魚羹湯,我們小孩吃得吧唧吧唧響,尤其冬至前后的釣帶,銀光閃閃,體態豐腴,做成的帶魚羹是我家八仙桌上的甘旨肥濃,也是漁家人特有的奢侈。紅燒帶魚、清蒸帶魚,哪怕擺在米其林三星餐桌上的黃金帶魚,都沒有吃帶魚羹來得酣暢淋漓。
假日,我常做出一碗葉碧湯清的魚羹湯,遙想木帆船、桅桿和獵獵作響的白帆,懷想我先祖赭紅色的臉和臉上飽經風霜、刀刻似的皺紋,還有面對大海堅定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