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敬黎散文:尋找家鄉與文學的契合點
作為一位高產的知名小說作家,陳敬黎迄今為止創作的幾部長篇小說,均產生了一定社會影響。但他的文學之旅,卻起步于散文創作,并與其家鄉咸寧緊緊聯系在一起。
在陳敬黎近年刊發于各大報紙雜志的散文佳作中,形散意不散之文體特征十分明顯。盡管形式自由,題材多元,但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家鄉日新月異、父老鄉親樸實勤勞的主題始終不變。
“家鄉”書寫,是文學創作的永恒主題。陳敬黎的散文找到了這種述說方式的契合點,即隱藏在鄉村記憶里的人類進步史秘密。在他的筆下,蘊藏人類文明的家鄉、炮火連天的家鄉、蒼松翠竹的家鄉、豐收的家鄉、雄渾的家鄉、溫婉的家鄉,應有盡有。
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實行了分田到戶政策。陳敬黎還是一個初中畢業生。面臨的是回家幫父母種田,還是繼續讀高中的兩難選擇。一個星期六放學的路上,晚秋天色陰沉,大地毫無生機。當他走到門前一大片田畈,看見滿田金黃的稻谷,聽到片片歡聲笑語時,整個人突然振奮了。入夜,他以父老鄉親用鐮刀雕刻秋天之意,寫成了他人生第一篇作品《雕秋》。不久《咸寧文藝》發表了這篇處女作。后來,他又在《咸寧日報》發表散文《雨打聲瑟瑟》。在靜與噪之間,切換出一個少年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中的得失。
畢業后,陳敬黎在家鄉政府部門參加工作,下鄉駐隊成常態。隨著改革開放力度加大,農村出現了打工潮,農事重擔壓在女人肩上。女人們好累,夜深人靜時才閑下來,思念遠方的男人。郵差來了,女人們飛跑過來搶過郵包,“撕爛了那繩織的袋”,翻出男人的來信。作者用“繩織的袋”來形容郵包的厚實,卻被這些渴望得到自己男人消息的女人“撕爛了”,可見女人對男人的渴望激發的爆發力有多么驚人。2004年第八期《長江文藝》將此文發表了。這篇情感質樸的作品,是一種家鄉書寫的別樣方式。
在開始潛心文學創作以后,陳敬黎走進了鄂西山區尋找創作素材。在長篇小說創作之余,他寫出了《夜清江》等一組散文。
“夜清江波瀾不驚,薄霧繾綣,倒掛在水中的紅燈籠被夜歸的船蕩成一片漁火。船娘的櫓聲,仿佛那喚夫歸的號子,在江面縈回:‘他爸歸呀!他爸歸呀!’”這段開篇文字把讀者的心輕輕提起,把女人對男人的牽掛,用一句“他爸歸呀!”寫得淋漓盡致。文中,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家”的興旺根因做了精彩詮釋——肯做事的漢和巴家的婆才是一個家庭穩定發展的根因。
在《清江河東》一文中,作者對山清水秀的大自然的書寫,突出了“山水通人性”幾個字。文中,他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告誡人們一個哲理:只有不畏艱險,才能取得成就。“君生我未生。她對那片青苔上剛剛露出的茸說。”作者把一個女人的愛,用她對“茸”說,道盡了傷感、糾結與不舍。
《云上花間》是陳敬黎近年來又一篇散文力作。作者通過對一位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學子的情愛書寫,言說了在他緊連“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家鄉,因交通閉塞而難以發展的困境,贊頌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可貴,以及“幺叔”等八位勇士用生命在懸崖陡壁上開出一條掛壁公路的無畏氣概。
在新冠疫情期間,陳敬黎仍用手中的筆奮力書寫。在《飛向希望》一文中,他從兩歲孫子的無知無畏中看到希望。在《看見曙光》一文中,他從早晨起床看見的曙光中,看到了中國人民戰勝疫情的曙光。
在他眾多散文作品中,不得不提的是《雁歇溫泉河》。他在宜昌長陽縣一面收集小說《和平前言》創作素材,一面創作小說《汀泗橋》。寫累了就到清江河邊的親水平臺上去坐一坐。那天他寫累了,坐到清江邊,看見白鷺在江面上盤旋,突然想起了家鄉溫泉河上盤旋的南飛雁。然后他一口氣寫就《雁歇溫泉河》一文。《中國文化報》不久便發表了該文,次年榮獲第六屆冰心散文獎。
《以母親河的名義》一文,更是將他的創作推向了更宏大的主題。他以流入大長江的母親河——淦河為引線,寫出了中國人民的母親河——長江的宏偉氣勢,以及長江大開發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大主題。這篇作品在《中國藝術報》發表后,被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作為學習資料轉載。
在現實題材的創作過程中,陳敬黎也對鄉村記憶中的歷史發展秘密做了解讀。
發表在《文藝報》上的《龍潭橋邊客》一文中,他通過到龍潭橋邊買楓楊樹斷枝做扯稻秧秧馬的父子,寫出了大革命時期秋收暴動的大背景下,咸寧農民軍武裝暴動,通過龍潭橋攻入咸寧縣城。撤出咸寧后,咸寧農民軍從通山進入江西,上了井岡山,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這一段已被湮沒了的歷史。他以男主角對戀人的一句話,“我要跪在地上,擦干凈我的祖國母親身上的恥辱!”將作品瞬間拔高,讓作品主題升華,令人拍案叫絕。
不久,他又發表了《珞珈山外小學堂》。該文講述了在國破家亡時期,一個農民出身的實業家王質夫的故事。將知名學府——武漢大學,與一所山村中小學堂“王家畈學堂”,用“教育救國”四字血肉相連。在武漢大學建校時,接受了教育救國思想的王質夫捐出了珞珈山。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王質夫又在自己的家鄉,捐建了王家畈學堂。用代表了中國已經覺醒了那部分人的王質夫的壯舉,以教育的途徑喚醒國人,提高國人的素質,呼吁聯合抗日。
遺憾的是,在他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卻遺落了對鄉愁情結、鄉音方言、傳統家鄉美食、傳統節日等的書寫。隨著社會進步,祖國的日新月異,大批農民走出了黑土地。這些進城務工農民的家鄉觀念還在,隨著他們的后代出生長大,鄉愁鄉音、家鄉情結、家鄉傳統美食等等,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很陌生的東西了。鄉村振興,不僅僅是把鄉村建設得如詩如畫,更重要的內容是對鄉村記憶的拯救、挖掘,讓它生生不息。一個忘記自己歷史的民族,注定是一個失敗的民族。一個忘記了自己歷史的鄉村,又何嘗不是一個失敗的鄉村?把鄉音、鄉愁、故鄉情結永遠留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是我們不可不做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