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映萱:網絡文學評論之困如何破解?
第九屆《文學報·新批評》優秀評論評選結果近日揭曉。本屆獲獎者身處文化領域的不同方向,涉及文學、影視、公共藝術、戲劇、網絡文化等,既有深耕文藝評論的知名評論家,也有多位跨界的“90后”青年評論者,呈現了兩年來本報《新批評》專刊致力于提升文藝評論話題的深度、創意以及對新人聲音的支持。
在獲獎者圍繞自身評論觀念書寫的文章中,我們會看到一代又一代評論者如何接續評論理想,將自己的現實觀察與興趣熱愛結合,始終在文學藝術的前沿地帶,以研究和創造實踐著理想的文藝評論。我們將陸續推送這些文章,期待有更多真誠、善意、銳利的評論聲音相遇在《新批評》。
在今天,堅持做網絡文學評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一位網文的資深讀者,一個組織團隊周期性地篩選評論網絡文學年度作品的評論者,一名高校的青年教師、職業的網絡文學研究者,我在各種時刻感到了網絡文學評論面臨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第一是作品篩選的困難。
近年網絡文學受眾的擴張、平臺的分化,讓網絡文學作品的商業屬性前所未有地突顯,與此同時足以“破圈”的現象級作品卻越來越難出現,商業榜單的排行與數據流量的算法加劇了創作的同質化與讀者內部的壁壘,原本一直潛隱在讀者社群中的作品推薦機制漸漸喪失了公共效力。作為評論者,我們試圖建立一套標準相對統一的作品篩選方法,但我們能參考的其他標尺卻越來越模糊,哪怕依靠廣泛“掃文”的團隊力量,也只能與普通讀者一樣,或對海量文本望洋興嘆,就算竭力打撈,也只能以一句“文荒”“好看的文太少了”告終;或困于信息繭房,視線中只有各自偏好的內容不斷增殖,失去對公眾性的體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作品篩選必然帶有鮮明的主觀傾向。一個必須被正視的真實現狀是,如今網文新生評論力量的主體是各大高校文學院、中文系的年輕學生,這個群體當前的性別比例很不均衡,女生占到大多數,而她們又大多更關注女頻內容,對男頻文的閱讀比較有限;即便閱讀,也很難不去“過度”關注男頻作品中的性別書寫。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從北大畢業后,我在山東大學文學院試圖效仿北大團隊組織一個新的“掃文”小團體,竟然始終難以建立完整的男頻分組,只有與北大以及吉云飛所在的中山大學團隊繼續合作,才形成了對新近作品的全面“掃文”。即便在女頻這一側,想要建立公共的標準也很難不失偏頗。近年女頻網文的發展趨勢一面是性別意識的狂飆崛起,一面是讀者社群內部的不斷分化,而我們在評論、推薦作品時顯然更傾向于呈現最新、最具變革性的部分,一定程度上使女性主義的側面遮蔽了其他書寫。這或許是一種將小眾網文向主流轉譯的策略,但也仍然值得反思。
第二是評論寫作的困難。
在篩選出值得評論的網文作品后,要以什么樣的方法和語言去寫作評論?我們常常面臨兩種問題:一種是過于“向外”的寫作,太希望將網絡文學與傳統的文學批評和理論體系接軌,在舊的話語中掩埋了網文自身的新生特點和鮮活魅力;另一種是過于“向內”的寫作,太沉迷作品內部的情節、人物與世界設定,未能跳出讀者視角把一部作品放置在類型、歷史、各網站平臺的不同生態、受眾群體的社會思潮變遷中去宏觀地定位屬于它的坐標,使評論陷入自說自話的窘境。評論者大多在這兩端游走,努力平衡向內與向外的視角,嘗試錨定自己的站位。這歸根結底是缺乏為網文量身定制的評論話語,也缺乏對網絡文學史的基本共識的問題。
對青年來說,從讀者、粉絲到評論者的身份轉換尤為不易。一些學生甚至會在一遍遍咂摸品評、一次次寫作修改中忘記自己最初讀到作品時的雀躍、觸動或是淋漓盡致的爽感,用理性的剖析壓制了感性的本真欲望,羞于承認和表達最真實的閱讀感受與趣味,甚至讓自己原本喜愛的作品在評論中變得味同嚼蠟、面目可憎,這無疑是舍本逐末的。如何保存第一次邂逅作品時的真切感受,以及“老白”讀者如何在過盡千帆之后依然保持對新作品的熱情、新鮮感和判斷力,是每一位網文評論者都需要經受的考驗。
第三是網文評論的不受重視。
這也是網文批評話語與網文史共識存在空缺的根本原因。當前中文學科的學術生產本就有重理論、輕評論之風,更何況是對文學性尚需被論證的網文作品的評論?這種輕視首先深藏于評論者自身,許多新人在進入網絡文學研究時都會感到一種強烈的“理論焦慮”,害怕文章沒有理論支撐,卻很少擔心缺文本分析,這樣的研究很容易缺乏對網文作品本身的關注,使作品評論淪為理論闡釋的材料與陪襯。有的學生甚至會受困于“網文作品是否值得做文本細讀”這樣的前提問題,下意識地看輕網文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他們更傾向于尋求理論支撐,而不是精進自身的作品感受力與評論寫作能力。其次是來自其他同行研究者的輕視,評論寫作的難度和含金量很難得到認可,即便是正式發表的評論文章,也可能在一些衡量學術能力的場合被認為是“不學術”的。長此以往,新人研究者寫作評論的積極性也就受到了抑制。最后是網文評論發表機會與平臺的稀缺,網文評論者的寫作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展示和回應,許多時候甚至要羨慕網絡讀者評論活動的熱鬧非凡——不如重返網絡社群,以讀者身份回歸評論初心,反而能更加自由地表達熱愛與吐槽,寫出真正有生命力的評論。
從最后這一點上看,《文學報》自2015年來持續不斷地為我們團隊的年度作品評論提供寶貴的發表機會,不僅是對我們團隊的莫大鼓勵,也傳達了對網文評論的重視態度,起到了示范和指引的作用。我們會繼續堅持,繼續努力,熱情不息,評論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