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里的藝術在傳續中弘揚與發展
春節是人民的節日,春節的美學就是人民的美學,是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春節中人的文化行為,體現出中華民族最古老也最深情的活態文化敘事風格與精神信仰。
在傳統春節的民俗藝術中,中國剪紙已于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春節一樣,都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遺產。和春節社會實踐及民俗活動事項相關的還有中國的書法、雕版印刷技藝、京劇、皮影戲、二十四節氣等,也都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非遺名錄。這啟示我們,對于春節中天南海北、各具特色的藝術形態及其內在的文化生成性與復雜的藝術系統性,我們還應更深刻地認識其價值和當代意義。
中國是剪紙的“原鄉”,人類最早的剪紙實物發現于絲綢之路東段的吐魯番、敦煌和陜西隴縣地區,我們的剪紙傳承史已超過千年。在中國北方,傳統的春節是從鉸剪紙、貼窗花開始的。在黃河流域的鄉村,窗花中還蘊含著與春節相關的時間意識,蘊含著時間框架中對祖先與神靈的文化敬畏與祭禱。一些剪紙花樣里記憶著古老的物候歷法內涵,蘊含著人們對新舊時間轉換中春之生命勃發繁盛的企盼與信崇,如陜北、隴東、山西晉南鄉村流傳的“鹿頭花”“瓶(盆)插花”“鶴鹿同春”等,還有隱喻生命陰陽相戲相生繁衍觀念的“蛇盤兔”“鷹踏兔”“蝶撲瓜”“抓髻娃娃”等傳統花樣。
陜北、關中的春節不僅窗花使用普遍,圍繞著居住的窯洞還有頂棚花、墻花、碗架花、炕圍花、筷簍花、灶神簾子、土地神簾子、剪紙門神等。在陜西關中鄉村,春節人們重視貼門楣花,家家戶戶的大門、房門、神龕上,還有糧倉、牛棚、豬圈、雞窩都要貼門楣花,以示祈福納祥、辟邪求平安。門楣花又稱門箋,中國許多地區春節時人們普遍使用門箋,甚至國外一些地區節日中也常見這種藝術形式。剪紙成為年節典型的文化表征。
在沿海的潮汕地區,剪紙與元宵節聯系最為緊密。百姓家里添了男孩兒,元宵節要到祠堂里祭祖掛燈。潮汕每年的元宵節祭祖儀式非常隆重,祠堂擺放的供品上都覆蓋著剪紙,人稱“供品花”。在佛山“宜春”,門箋、金花、花錢兒等剪紙制品廣受歡迎,銷量很大,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曾被大量生產,銷往海外,供華人華僑年節時使用。
在中國,春節文化實踐提供了人與自然、人與藝術、人與神、人與祖先、人與人,以及人和世間萬物的文化關聯與生存信仰。無論是社火、儺戲,還是地方戲曲、秧歌表演、舞龍舞獅等,在漫長的農耕時代,春節成為我們理解中華民族文化藝術最典型的活態教科書。
以活態文化視野,我們把春節文化場域中的民間藝術分為動態類和靜態類。動態類有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戲劇(戲曲)、史詩古歌傳唱、社火、儺戲、煙花、木偶戲、皮影戲等表演,靜態類包括節日中使用的民間美術物品,如服飾、頭飾、年畫、剪紙、蠟染、面花、刺繡、挑花、民間繪畫、燈彩、彩扎、面具、雕塑,以及儀式空間使用的裝置物品和建筑場域空間等,這些藝術類型圍繞著信仰和情感的需求,形成一個相互關聯呼應、各承其用的節日生態環境。
進入新時代,春節的藝術實踐還在不斷豐富擴展,增添新的內容與形式。春節申遺成功,必將為春節作為“非遺”的文化系統性保護帶來新的機遇,春節里的藝術將進一步成為中國走向世界最直觀的文化面相。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中國剪紙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