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筆耕組”的批評精神
    來源:文藝報 | 劉 璐  2024年12月16日09:49

    在新時代的文化語境之下,回望1980年代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筆耕組”文學批評活動,萃取其文化批評精神,對促進新時代評論事業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

    1980年代初,一支頗具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隊伍——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筆耕文學研究組”(以下簡稱“筆耕組”)成立,開始頻繁地活躍于中國文學批評的舞臺上。“筆耕組”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專注于文藝理論研究和作家作品評論,特別關注中國西部,尤其是陜西地區的文藝創作實際。“筆耕組”以其有效且高頻的文學活動引起了全國同行的關注,被譽為“集體的別林斯基”。他們的文藝批評實踐不局限于理論思考,而是以變革現實的熱情參與社會實踐現場,力求通過文藝理論將文學理想轉化為社會實踐。

    以下從三個方面探討“筆耕組”的文學批評精神。

    一、秉筆直書,筆耕不輟。中國歷史上的史家傳統強調秉筆直書,西漢時期司馬遷將先秦時期的“書法不隱”和“據事直書”的史書編纂原則發展為《史記》的“實錄”精神。關中地區的秦人承襲了先輩秉筆直書的史學精神,這份彌足珍貴的遺產以集體無意識層層積淀、滲透于秦人的心魂之中,鍛造出秦人率真、剛直的文化性格。

    “筆耕組”懷持對文學負責的莊嚴心態,將文學視為神圣的事業,采用“剜爛蘋果”的批評方法,坦誠地指出作家文本中存在的問題。例如,費秉勛指出賈平凹創作有“混沌抽象的弊病”,還有人批評陳忠實“根本就不懂小說為何物”。這種嚴厲、尖銳、直率的批評風格,卻使陜西作家受益匪淺。在“筆耕組”的批評事業中,批評家與作家既是摯友又是諍友,他們的批評出發點是希望文學進步,批評家與作家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當時,“筆耕組”成員正逢人生盛年,意氣風發地活躍于文壇。他們的批評意見不僅在會議上發表,還以文章的形式得以保存。1980年至1984年,《延河》雜志刊出“筆耕組”批評陜西作家的文章15篇,而《文藝報》亦刊出“筆耕組”成員劉建軍、肖云儒、胡采、李健民、李星、王愚等人批評陜西作家作品的數篇文章。這些批評文章不僅承載著“筆耕組”的文學追求與理想,也展現出他們對人民和時代的勇敢擔當。

    二、守正創新,服務時代。從1981年到1985年,“筆耕組”遵循全國文藝發展的大方向,圍繞文藝界的熱點理論問題,結合陜西本地文學創作實際,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四次主要活動:一是1981年3月有關文學真實性問題的討論,對路遙產生了較大影響,《人生》可以說是這次真實性理論的文學產兒。二是1983年4月討論現實主義和現代派問題,會議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從中西文藝發展比較、漢民族文化美學精神、現實主義如何吸收現代主義因素多個議題進行深入討論。三是1983年持續9個月的“小說創作提高與突破筆談”,討論隊伍陣容龐大,除了“筆耕組”成員外,也有外地批評家繆俊杰、閻綱、何啟治等。四是1984年至1985年中篇小說創作研討會。會議上,群賢畢至,共同為陜西文學的突破與發展獻計獻策。需要注意的是,在“筆耕組”正式成立之前,胡采、王愚、暢廣元、費秉勛、劉建軍等人便以《延河》編輯部為中心開展活動:包括1977年批判“文藝黑線專政論”、1978年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1979年小說和詩歌作者座談會和文藝評論座談會、1980年“太白會議”等。這些會議的議題與時代、社會發展休戚相關,批評家以敏銳的社會洞察力、鮮明的人民意識和介入文學現場的情懷,守正創新,推動新時期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復興與繁榮。這些活動可視為“筆耕組” 的前期準備,從批評隊伍的建設到理論儲備,為“筆耕組”的成立與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幫學傳帶,薪火不滅。為了推動本地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筆耕組”成員根據個人興趣和專業關注,與特定作家結成對子,就文學基本理論知識和作家創作中的具體問題提供咨詢和指導。例如,蒙萬夫和劉建軍指導柳青和陳忠實,費秉勛指導賈平凹,李星指導路遙,薛瑞生指導京夫,肖云儒指導鄒志安等。這種指導關系不僅促進了作家的成長,也形成了批評家獨特的研究方向,使得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相互依存、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在陜西當代文學批評隊伍中,胡采作為第一代批評家,與王愚、李星、劉建軍、暢廣元、肖云儒等“筆耕組”成員第二代批評家,以及趙學勇、韓魯華、仵埂、李繼凱、邢小利、李國平、段建軍、李震、周燕芬等第三代批評家,形成一個連續的批評傳統。“筆耕組”如同一根紅色的紐帶,將三代文學批評家緊密聯系在一起,確保批評傳統的賡續。在1981年至1985年“筆耕組”的活躍期,胡采和王愚等前輩召集高校及其他文化部門人員展開文學活動。隨著1985年1月《小說評論》的創刊,陜西文學批評進入了后“筆耕組”時代(新聞發布不再以“筆耕組”名義出現),第二代、第三代批評家在《小說評論》的平臺上繼續開展19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學活動。在陜西文學批評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明顯的代際傳承,資深批評家對年輕一代的指導和幫助,確保文學批評的圣火得以傳遞。例如,李國平在1982年大學畢業后加入作協,跟隨胡采、王愚、李星等前輩參與“筆耕組”的文化活動,漸漸領悟文學的精髓,并在2005年擔任《小說評論》主編,繼續傳承文藝批評之薪火。在高校中,暢廣元之于李西建、李震等學生的影響,以及劉建軍、蒙萬夫、費秉勛之于段建軍、周燕芬等學生的影響,都是這種師生傳承的典型例子。這些關系不僅促進了學術的傳承,也保持了文學批評的活力和連續性。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r热这里有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址| 久久精品三级视频|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91精品一区国产高清在线|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久久精品国产影库免费看|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线路一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三上|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国产网红无码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 国产综合色香蕉精品五月婷|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无限制|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 国产精品机视频大陆|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