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賦能文學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這為全社會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形成可持續的新發展格局指明了方向。科學技術在全球創新中發揮了引擎作用,一方面促進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力的質變,推動社會要素在創作形式上的改變;另一方面也加快未來產業的形成,促使生產效率獲得極大提升。
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長期的內在驅動力,而科學技術是內在驅動力的直接“加速器”。它不僅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建構了某種社會關系,包括文學作品中描繪的“生命共同體”關系的形成。科學技術不僅在發展動能上,而且在生產效率上也為各類社會要素的全面進步創造了可持續的必要條件。
科技創新對文學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科技創新推動文學創作模式的革新。無論是文學創作和文化交流,包括外國文學的傳播譯介,還是國際社會中知識生產和歷史敘事,諸如學術專著《美印關系轉向分析》中對大國關系演化規律的洞悉,都需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和開闊的國際視野加以創新、演繹和歸納,改變傳統的文學創作和寫作模式,從粗放型的規模生產朝著集約型的知識效益方向轉變。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通過對傳統技術和生產方式的革新來推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創作形式的顛覆性變化,進而達到突破性的高質量增長效果。這包括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科技手段融入制造業和各類知識生產及文學創作中。文學的教學、研究、譯介和創作新的作品等不同形式,都需要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及知識創新。
科技創新促進文學作品創作效率的提高。文學作品的創作素材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社會,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伴隨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社會的協調發展,各式各樣的創作要素紛紛融入文學題材中。科學技術作為社會進步的革新力量,在產業化、信息化和功能化方面發揮了顯著的激勵作用。從實踐角度看,各類社會要素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通過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推動作用,能夠快速提高生產效率,進而生產出大量的社會文化產品。創作者在文章和著作撰寫的過程中,可以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多種科技手段,產出更加豐富且題材各異的文學產品。這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樹立中國形象,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科技創新為文學新樣態的形成提供強大動力。科學技術在改變生產方式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進入21世紀后,各種新的生產要素不斷融入社會生活中,這一方面給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另一方面也有力推動著文學新樣態的形成,包括傳統創作觀念的改變、寫作方式的更新、文學內容的增加,以及創作效果的提升等。無論在創作方面,還是在傳播及譯介方面,科學技術都能夠借助多種模態,在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融入豐富的科技元素,推動文學新質態的形成,進而產出各具特色的文學作品。從整體上看,文學創作的新穎性、時代性和實踐性,都需要科學思想的正確引領和創新方案的有力實施,充分發揮科技在文學創作中的激勵機制,促進高質量成果產出。這對于中國文學“走出去”,外國文學“引進來”,增強文化軟實力,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共同體”新格局,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學互鑒。科技創新促使更多的外國文學作品通過譯介、傳播、交流等方式,與中國文學和本土文化進行交融互鑒。從現實角度看,無論是文學創作者,還是文化傳播者,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國際互聯網等多種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文學作品的知識生產效率。這既創造了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包括中華外譯文學作品),也在交流中促進中外文學對話平臺的機制建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背景下,新質生產力通過賦能文學的創作與傳播,一方面能夠提高文學知識生產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夠加快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的構建。這對于推動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交流,促進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互鑒,促使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學向前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加速器”效應。
(作者系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