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長篇少兒科幻小說《天工開物號》作品分享會在京舉行
12月8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陜西省作家協會主辦,陜西文學院、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銅川市作家協會承辦,全國少兒科幻聯盟協辦的“書寫強國重器,講好中國故事”張軍長篇少兒科幻小說《天工開物號》作品分享會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主任彭學明,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陜西省作協副主席李國平,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劉衛弘、常務副總編戴迪玲,《科普時報》社長尹傳紅,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納楊,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周長超,銅川市文聯(作協)黨組書記、主席楊曉軍、副主席劉娜,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科幻分社社長王衛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評論家張莉,《科普創作》執行主編姚利芬,陜西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韓霽虹,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李震,北京市作協駐會副主席周敏,山西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崔昕平,中國作協兒委會委員陳詩哥,少兒科幻星云獎組委會秘書長阿賢,少兒科幻作家趙華、超俠、陸楊、左文萍,本書作者張軍(筆名:小高鬼)等40余人與會。會議由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馬姍姍主持。
會議現場
會議開始,由陜西作協創聯部副主任閆荷宣讀了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江蘇省作協副主席王堯的賀信。
張軍是陜西文學界一位實力強、創作成果豐碩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家,教師的職業屬性為他創作關注家庭、暢想未來的兒童科幻小說提供了天然的土壤,近年來先后出版圖書30余部,創作動漫劇100多集,逐步形成了構思精巧、幻想奇妙、故事曲折的創作特色。獲得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獎、中國校園文學獎,陜西青年文學短篇小說獎等榮譽。《天工開物號》是他的最新力作,將由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也是北少社推出的大國重器科幻項目,入選了國家“十四五”出版規劃、2024年國家出版基金、2024年度陜西省委宣傳部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天工開物號》是以中國自主研發重大工程為核心,構建了關于勇氣、合作與希望的故事,書中宇航員和他的伙伴們,在面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災難、火星地下城施工遇阻時,團結一心破解難題,這本書不僅是科幻之旅,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作品以中國科技創新成就為背景,通過科幻故事向青少年傳播科學知識,展現國家科技進步的偉大成就,引導他們關注大國重器,感受中國力量,激發少年兒童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點燃孩子們的科技強國夢想。
彭學明表示,這些年科幻文學欣欣向榮、生機勃勃,已成為中國文學的生力軍,成了中國文學的重要財富,科幻文學作家隊伍不斷在壯大。張軍是來自最基層的作家,他創作的《天工開物號》,是一部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兒童文學作品,最后落腳到天工開物、大國重器、科技興國強國這個主題上,特別難得、特別好,非常驚喜地看到這部作品,給我們很獨特的文學品相。
徐可說,張軍是魯院第30屆高研班(兒童文學班)的學員,他致力于兒童科幻文學的創作,近年來取得了許多成績,這部作品是他的最新力作,在這部作品中,他較好地處理了傳統和現代的關系,想象與現實的關系,科學與文學的關系。小說中引入傳統元素,是其一大特點,《天工開物》是我們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文獻,作者把小說和名稱書名定為《天工開物號》,本身就是向中國的傳統文化致敬,而相關的神話傳說和傳統文化知識的介紹也讓我們領略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小說中又讓神話傳說中的土行孫和現代的變形金剛一同出場,又讓我們看到中華文明的傳承性,同時也看到了現代文明的包容性。小說里也不著痕跡地向世人展示了新時代中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可以說這部作品是用科幻小說給孩子們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實踐。
李國平認為,《天工開物號》展現了宏闊、神秘、恐懼、未知的宇宙世界的一角,在這場超現實的想象背景中,弘揚了人類傳承文明下的英雄主義氣概,勇氣和精神,人類伴隨著科技進步的文明修復拯救能力,從中也可以讀出人類世界的文明倫理。書名《天工開物號》在能指和所指,具像和象征的意義上都富有中國元素,通篇充滿了濃郁的中國情結和中國元素。《天工開物號》作為少兒科幻作品,對激發兒童讀者的想象力,增強對人類文明倫理的認識有積極作用,是一部科學知識密集的兒童科幻文學作品。
劉衛弘談到,近年來北少社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深受青少年喜愛的書籍,即將推出的大國重器科幻項目是2025年打造的一套重磅產品,包括張軍《天工開物號》在內的多部作品分別聚焦國家重大科技成果。他期待這次分享活動能夠成為連接現實與未來的橋梁,讓更多的孩子在科幻的世界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芒。期待《天工開物號》能夠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與認可。
楊曉軍表示,張軍《天工開物號》作品分享會在魯迅文學院舉辦,這是陜西作協進一步加強陜西文學人才隊伍建設,做大做強文學陜軍品牌的一個具體措施,也是銅川作協走出陜西、走到北京,聆聽專家輔導、宣傳推介銅川作家作品的一次積極行動,對銅川作協來說意義重大。這部作品屬于少兒科幻,也是銅川文學的一個新的創作方向,希望能走得更高,更遠。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這部少兒科幻以盾構機技術為科幻創意點,在題材上非常少見,作品展現了硬核科幻文學恢弘的氣象,融入了中國元素和中國傳統文化,也體現了深深的人文關懷和對人類精神力量的頌揚。其創作空間非常開闊,是在未來時代,將全人類當作命運共同體的書寫,打破了國別界限,也跨越了時間界限,是少兒科幻中的硬科幻。作品注重科幻性、文學性、教育性,人物形象豐富、立體,是一部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觀照傳統和現代、想象與現實、科學與文學的比較優秀的少兒科幻小說。
張軍在創作分享中表示,多年來在文學創作中的一步步成長,離不開親人、恩師、朋友的傾心幫助,更離不開組織的關懷和溫暖。他將所有專家老師的批評建議銘記于心,繼續不忘初心,用心創作,踏踏實實地學習,認認真真地寫作,努力為少年兒童茁壯成長奉獻更多精神食糧。
嘉賓合影
(照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