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廣闊現實 譜青年新篇 拓敘事新徑 ——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入選網絡文學作品評述
內容簡介:該書講述了一個生活在2019年南京市的高三男生,通過無線電臺偶然聯系上了一個生活在2040年同一地理位置的女生,二人共同面對末日天災的求生故事。該作在“起點讀書”連載以來,長期在起點讀書暢銷榜位居第一,先后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科幻星球獎等多項大獎,近日還被大英圖書館收錄。 《我們生活在南京》 作 者:天瑞說符 作品來源:閱文集團-起點讀書 創作年份:2021年-2022年
內容簡介:該書以水警的小人物成長,呈現了當代警務工作的鮮活事跡。通過主人公的職業視角,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長江航運業的發展變遷,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濱江警事》自2022年連載至今,“起點讀書”單一平臺累計付費訂閱近900萬人次,喜馬拉雅平臺有聲播放量超過60萬,深受讀者好評。 《濱江警事》(第1部) 作 者:卓牧閑 作品來源:閱文集團-起點讀書 創作年份:2022年-2024年
內容簡介:該書以河南嵩山腳下的一座平凡小村桃源村的七年之變為主題,描寫了在中國網絡經濟飛速發展的七年里,以村民侯二民、劉寶來、陶三圓為典型的三代人接力,讓百年桃源村從被扶貧對象到脫貧典型,直至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最終實現全鄉十八村聯動模式,被譽為“中原第一村”的創業史。 《陶三圓的春夏秋冬》 作 者:麥蘇 作品來源:咪咕數媒-咪咕閱讀 創作年份:2022年-2023年
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首次將“網絡文藝”作為單項納入“優秀作品獎”評選中,入選的十部網絡文藝作品中有三部為網絡文學作品,分別是展現脫貧攻堅奮斗歷程的鄉村題材小說《陶三圓的春夏秋冬》、聚焦基層水警成長的行業題材小說《濱江警事》(第1部)和書寫中國式末日拯救的科幻題材小說《我們生活在南京》。這些作品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萃取,探討文化與時代背景、國家與民族實踐、當下與未來世界,契合時代發展的軌跡,系統呈現了新時代人文、人情、人性的精神新變。三部作品的獲獎,彰顯出網絡文學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催生的新形態文學,既順應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借力伸展,繁茂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枝葉,又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價值觀和情感經驗,融匯古今中外,步伐行穩致遠。
摹繪現實,呈現時代氣象
這些小說并沒有一味地謳歌贊美,而是問診當下,在咀嚼現實甘苦中貼近更密實、更真實的生活,大膽觸碰生活的皺褶與人性的暗面,讓不同人物、故事之間起承轉合、滲透碰撞,從而實現立體生動的現實性摹刻
好風常借力,盛世多華章。新時代的恢宏氣象為作家們打開了一個個更具闡釋價值的全新寫作視域,三部獲獎作品充分呈現網絡文學對現實的多維觀照。作家們敏銳觸摸著豐富多向的現實世界,書寫觸及國運、民生、人性的話題,搭建起網絡文學和現實縱深之間必然的關聯。《陶三圓的春夏秋冬》描繪鄉村振興戰略下美麗鄉村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及面臨的矛盾,塑造了以駐鄉青年為主體的新鄉村人物群像,在當代重大現實題材書寫空間中描摹出鮮活真實的鄉村生活新圖景。《濱江警事》(第1部)精準把握時代發展中的國家大事與行業現實,將源于生活的各類素材作為情節創作的基石和參照,以平實親切的敘述展現了時代變革中一路從基層走來的水警風采,將這一少有人知的艱辛行業還原在廣大讀者面前,以文字描繪那些謹守自己職責與使命、為人民服務的偉大水警形象。《我們生活在南京》把南京城市場景的真實建構和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現實背景作為拯救全人類的底層語境,展開時空更迭的創意想象,充分肯定了每一位“無名之輩”之于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的意義,譜寫出末日救亡的“中國式”科幻篇章。作者天瑞說符著重調研了我國航空航天技術項目發展歷程,把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搭載寧夏一號衛星的發射任務、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邱小姐”、“覓音計劃”等現實中國家航天軍工項目納入到重要情節建構中,體現出國家科技的蓬勃發展對于文化自信的強大支撐力。三部作品均把人民群眾作為濃墨書寫的對象,充分發揮了網絡文學小切口、大紀實的獨特優勢,展現出時代現實和人民生活的新貌。
時代的廣闊與現實的縱深往往也搭建出難逃的人生平仄與理想錯落,由此展現出的立體景致同樣是我們熟悉的煙火人間。這些小說并沒有一味地謳歌贊美,而是問診當下,在咀嚼現實甘苦中貼近更密實、更真實的生活,大膽觸碰生活的皺褶與人性的暗面,讓不同人物、故事之間起承轉合、滲透碰撞,從而實現立體生動的現實性摹刻。例如《陶三圓的春夏秋冬》中描寫的人物真誠經營自媒體賬號卻被黑粉惡意中傷,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村民保守退縮等鄉村振興的矛盾現象;《濱江警事》(第1部)中對各類違法犯罪案件的敘述、對德不配位的干部的批判;《我們生活在南京》里,時間膠囊實際操作中經歷的各種技術挫折,熱誠純粹的少年卻也常常陷于隱秘的青春煩惱……各種有悖于人文歷史和倫理道德的現象、各類跌宕起伏的矛盾沖突均是對現實生活另一面的對接與映射,也正是在這些對撞中,我們讀到了書中主角們之所以奮不顧身投身到火熱變革的現實內在精神動力所在,這股無畏曲折、與理想同頻的積極精神力量感染著萬千讀者。
聚焦青年,書寫后浪新篇
三部作品中的青年,做到了“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從時代中汲取充沛生命力,又以熱忱之心將家國之愛轉化為回饋社會的能力,他們沒有原地等待炬火,而是將自己化為光
時代潮頭立,后浪翻涌時。“青年”形象往往具有展現時代風貌、社會癥候、民族與國家形象的象征特質,三部獲獎作品洞穿豐饒的文學形象叢林,擁抱“年輕態”,聚焦青年形象的成長敘事,通過辨認、勾勒時代發展中“后浪”的經歷和精神理想,淬煉出當下青年關懷的價值指向。
從“變遷性”的社會視點出發,書寫青年的理想、境況與脈動。《濱江警事》(第1部)將時間線從上世紀80年代一路延展到21世紀,還原了時代發展中以韓渝為代表的基層青年水警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的堅守與成長。《陶三圓的春夏秋冬》在主副兩條線索的交織中串聯起當下鄉村振興偉業中的青年群像,以桃源村產業發展為主線,以各類人物的生活和心態變化為副線,繪制親切可愛的駐村青年形象圖譜,又依循樸素的鄉土社會心理和生活的慣常邏輯安排人物走向,著重探討了陶三圓、白小然、劉芳等青年女性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位置。《我們生活在南京》是一部書寫未來性“變遷”的青春科幻史詩,充溢著“清風拂山崗”的綿長力量。有別于西方經典科幻中的廢土末日設定和“眾神降臨”般的英雄敘事,作者將中國傳統文化意蘊與哲學審美融匯其間,把少年白楊與半夏設定為拯救南京、拯救世界的主體,書寫他們如何以溫綿的情感來抵御變遷的荒涼,如何用持之的努力來閃耀生存的光芒,在細水長流中完成了有溫度的青年科幻敘事。
從“接地氣”的理想主義出發,建構新時代青年的正能量奮斗倫理。三本小說所熱衷的青年個人奮斗敘事,均不同程度地弱化了英雄壯烈挽歌的奏唱,而是牢牢根植在最基本的個人日常生活之上,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建立在對符合自我認知的生活的追尋基礎上。村莊之于陶三圓而言何嘗不是一個能夠躲風擋雨的“舒適圈”,韓渝的每一個腳印也深埋著對自我能力受肯定的渴望,這些正是對青年現實奮斗觀的投射:既是欲望的,又是超越欲望的;既是腳踏實地的,又是仰望星空的。他們的焦灼、抉擇與堅守是對青年群體之于理想人生這一問題的理性答復,是對萬千行走在夢想旅途中鮮活人物的心靈慰藉,作品也由此煥發出強大的理解力和召喚力。三部作品中的青年,做到了“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從時代中汲取充沛生命力,又以熱忱之心將家國之愛轉化為回饋社會的能力,他們沒有原地等待炬火,而是將自己化為光。
通時合變,追尋敘事活力
三部作品均采用“大主題小敘述”這一敘事策略來達成“嚴肅感”與“網感”的平衡,使得宏大敘事中所內蘊的價值精神能夠更自然地被讀者感知、接納和喜愛
敘事見活力,思辨賦深意。好的文學作品總是在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方面下真功夫,追尋敘事活力與審美價值的深度同頻。作家們在敘事策略上均進行了創新性的探索,以輕松、有趣、溫暖的“網感”敘事傳遞了作品的主流價值,以邏輯縝密的知識敘事增強了作品的文本張力,以多向度的生態敘事深化了作品的思辨力,讓故事既接地氣又有深意。
三部作品均以輕松、有趣、溫暖的“網感”敘事完成了作品主流價值的傳遞。鄉村振興、警事風云、末世科幻,這些類別題材的文學作品天然攜帶著宏大敘事的基因,呈現與時代、人類綁定的歷史命題,但網絡文學讀者普遍追求“爽”感的閱讀目的、網絡作家們慣用的“網感”敘事體系卻又天然帶有消解嚴肅的屬性,如何處理這二者的關系成為考驗作者功底的難題。三部作品均采用“大主題小敘述”這一敘事策略來達成“嚴肅感”與“網感”的平衡,使得宏大敘事中所內蘊的價值精神能夠更自然地被讀者感知、接納和喜愛。譬如《陶三圓的春夏秋冬》著重弘揚了鄉村振興的核心價值觀,傳遞著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正能量,這一“大主題”正是在自媒體、直播帶貨、生態保護、鄰里日常等交織著的小事件、小主題的敘述中完成的。而小事件、小主題則是通過“小人物”來推動和構型,有夢想、肯實干的陶三圓、堅持短視頻創作的“桃源三胖”、為桃源村發展鞠躬盡瘁的寶來舅,乃至一生大起大落卻平靜淡然的三圓奶奶,都是源于現實又具有符號色彩的藝術形象,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在他們身上鋪陳著家鄉變化、山澤草木、四時風物、安居樂業,不斷傳遞著鄉村振興敘事的網文新表達。《濱江警事》(第1部)和《我們生活在南京》分別以行業文的“升級”敘事和游戲現實主義的美學表達,拆解了行業與命運的宏大主題,同時采用幽默、調侃和戲謔的語言體系,親切自然地建立起讀者與作品的連接。
其次,作家以邏輯縝密的知識敘事增強了作品的文本張力。《陶三圓的春夏秋冬》中涉及大量農作物、新媒體知識,《濱江警事》(第1部)中對防汛救險、氣象觀測、艦船技術等知識的科普,《我們生活在南京》更是運用大量如量子科學、控制論和信息論等后人類視閾中的核心科技原理作為小說“時光慢遞”的設定基礎,每一個任務的設定執行都伴隨著對背后的化學、天文學、土木工程等知識的講解。知識書寫在智性層面拓寬了網絡小說的思維與視界,讓讀者在閱讀中探見歷史本貌、窺見科技風景、理解社會百態,體現了當下知識理性的時代認同與網絡文學創作現代化新質的融合。
以多向度的生態敘事深化了作品的思辨力。三部作品分別呈現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乃至未來文明框架中的生態困境,《陶三圓的春夏秋冬》通過村莊生態的破壞來揭示農業與工業文明沖擊中環境危機的普遍性,《濱江警事》(第1部)在長江航運治理、沿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議題鋪展中反思改革發展中的核心矛盾,而《我們生活在南京》從自然與發展的生態依存關系上升到哲學思考層面,基于人類科技在未來語境的豐富幻想,從生態角度揭示科技理性與自然生態的矛盾性,重新勾連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既呈現了科學理性維度中的生態思考,又引入中國哲學的人文底色,主角半夏在“中國式綠色廢土”世界依然保持著“天地化育”“仁民愛物”的溫暖純良,用古典生態哲學完成了對科幻世界、現實生活的有效對接與映射。
以時代為經、以生活為緯,麥蘇、卓牧閑和天瑞說符三位網絡作家準確定位到各自的文學坐標,多線面鋪展出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遷圖景,洞察技術時代當下與未來的人類生存狀態,拓寬了網絡文學的敘事經驗和策略。三部網絡文學作品首獲“五個一工程”獎,是對網絡文學作為文化新形態、人民新審美、強國新載體的熱切肯定與重要激勵。時代大潮熱浪奔涌,文學氣脈生生不息,期待未來更多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家亦能守住文學初心、扎根生活沃土、迸發創作活力,以佳作回應讀者期盼、貼合時代足跡、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系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