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艷:瓊瑤是我們這代作家實際卻又不愿承認的創作源頭
2024年12月4日,知名作家、編劇、影視制作人瓊瑤逝世,享年86歲。 本文作者系青年作家、學者,從文學與影視劇的角度,分析瓊瑤對青年一代作家的影響。
最早的大陸版瓊瑤作品(作家出版社出版)
無論作為作家還是研究者,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女作家都不把瓊瑤認作是自己的文學資源。曾經有刊物對1985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作家的閱讀資源做過問卷調查,里面鮮有人提及瓊瑤的影響。
但事實上,這批作家成長時正是港臺電視劇風靡的年代,我們都因為看了電視劇,而找來瓊瑤的原著小說,因為看了瓊瑤而接觸更多臺灣言情作家,這其中也包括不少書商炮制出來的偽臺灣言情小說,曾經一本言情小說是女孩子之間的友情密碼。通過偷偷摸摸又規模性的閱讀,我們開始對愛情和成人的世界充滿想象,然后動手創作,才有了后來的疼痛文學、青春文學。
但當追溯創作源頭時,我們卻都追溯到外國經典文學、影視,或者是張愛玲、亦舒的小說,提及瓊瑤仿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認為瓊瑤的小說代表著:套路、重復、戲劇化、商業化、三觀不正,“瓊瑤式”甚至變成了一個文學批評上的負面詞匯。
可在我們的故事里,其實都有那種奮不顧身的愛情、敏感糾結的女孩、極端的性格、充滿戲劇性的情節和自我幻想的沉迷,以及風格夸張的修辭。那些相依為命、患難與共的女性情誼也難說不受到小燕子和紫薇的影響。
這種實際產生影響卻不被承認的源頭使我產生疑惑,相較作家對于金庸影響的承認、學界對于金庸研究的熱門,瓊瑤作為文學資源、情感資源所發揮的作用卻鮮有人關注,她只是被追溯為網絡言情小說的一個源頭。實際上瓊瑤對于上世紀末整個社會文化形態和一代人情感結構的影響都十分重要,期待后續會有相關的研究出現。
(霍艷,作家、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