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見非遺|《秘燼》:于殘缺中守住善良底色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與閱文集團合作啟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三年計劃”,舉辦“閱見非遺”系列征文大賽,推出了多部優質網絡文學作品。近日,第二屆“閱見非遺”征文大賽頒獎,評選出多部獲獎作品。為了鼓勵網絡作家繼續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創作的活水源頭,同時助力傳統文化煥發新生,中國作家網精選了5部不同類型的獲獎作品,邀請青年評論家進行點評推介,以期加深網絡文學創作交流,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欄目主持 虞婧
閱讀《秘燼》最直接的體驗就是“破碎感”,一如八破畫帶來的直接視覺體驗——碎片、堆疊、無序,附著載體不同,或沉默不語,或撕裂有張力,都仿佛在訴說著自身的某種意旨。而這意旨,融于小說,終將由故事和想象來表達。
“烏盆”在誰手上
八破畫,又稱錦灰堆、集破畫等,最早起源于元代,迄今已有800年的歷史,是一種將破碎不全的書畫、拓片、古書等書房物件,以手工繪制的方式創作成堆疊效果的藝術形式。這種繪畫形式強調“破”,有鑒賞者認為意在表達事物的內斂韜晦和物極必反的哲學思想。
《秘燼》故事的錨點就定于一幅八破畫的秘密和掠奪。作者在小說的“楔子”部分鉚足了筆力,在頗具年代感的背景下用畫家莫名死于漁船這一事件狠狠地下了懸念的“鉤子”,人心有關貪婪和欲望的悸動始浮水面,恰以一段《烏盆記》念白(講述包公到定遠縣赴任破獲的一起貪財行兇命案)戛然而止。
正文落回當下城市背景,以每個普通女性都可能會陷入的婚姻困境著手,引讀者慢慢進入。作者花潘致力于現實題材創作,她描摹都市生活和個體心理的筆力是深刻且自成一派的。而當《秘燼》的秘密紙團揉開,縱橫交錯的褶皺痕跡之中,讀者會猛然發現,這一次作者要講述的并不是現實的婚姻或職場故事,它有關家族,有關藝術傳承的虛偽和真實,有關貪婪者死于貪婪。
貪婪的“烏盆”在誰手上?連“貌合神離”都無法再偽裝的變心丈夫仇然、若即若離溫情乏善可陳的母親、小區里總給女兒蝦餅的“海魚叔叔”宿澤、消失又突然帶著八破畫出現的前同事岑溪、總在幻象和別人口中頻頻出現的“苗苗”、早已去世的外公……當形形色色自帶疑點的人物在主人公麥禾的周圍陸續登場,懸疑的網編織成型。
“麥禾的世界”
支線散開,仇然要離婚,母親帶畫歸來的訊息作為挽救婚姻的籌碼,人性在欲望的盒子里震蕩,原本看似平和的家庭關系從外公輩開始就是交易和謀算;宿澤和岑溪面目逐漸清晰,帶來與麥禾有關的青春殘片故事。而麥禾自己的面貌卻愈發模糊,幾十年的人生也仿佛只是從出生開始便被蒙在鼓里的“楚門的世界”,混沌而窒息。
她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斷被拖拽進一段段私心密謀,撕扯成碎片,八破畫成為重返真相、拼貼全貌的機關密碼。直至藍色火焰燒成灰燼帶來的“苗苗”再度現身,一切真相得到揭露。《秘燼》的“打翻日子”“碎片散落”“集破成序”“燼后新生”四個篇章正對應著八破畫的創作過程,有著從無序到有序,從整理殘破到促發新生的內在邏輯。
“社會派”懸疑作品常常是沉重的。它帶人穿透生活的層層表皮,蜿蜒觸達人性縫隙深處的沉疴爛瘡。秘密深處落下的灰燼,灼傷了誰?灼傷了所有人。但我們可以記得這痛楚,直面、承認這種傷害和記憶,再決定以何種態度繼續生活下去。我想這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現實意旨。
麥禾從未出生就活在虛假世界里,被動為成年人的私欲和懦弱買單,動彈不得,在蒙昧中過著所謂的“正常”日子。但她在那樣的日子里也收獲過真摯的友誼,她的朋友也會做和上一輩不一樣的事情,選擇代“烏盆”說話,跨越時間和地理的距離來幫助她。作者在暗黑現實中做了這樣童話般的設定,也正源于她不愿抹去人善良底色的那一面。也許我們都難以真正燒盡一些命運或他人帶來的過往碎片,或好或壞,它們會永遠留在我們的生命里,但以何種底色拼湊成一幅什么樣的新畫卷卻是我們可以決定的。
所以閱讀“社會派”懸疑作品是吃力的,吃力卻又能在縫隙中發現光亮的。
非遺美學中的故事空間
“麥禾想象她的家破了個大洞,厄運一叢一叢地鉆進來,狂歡起舞。”
“他樂得做美夢,夢里天上下的雨落在地上都變成金豆子。”
“粉紅色的百元大鈔撒出扇形,他覺得那粉紅旖旎妖冶,像張大的嘴里糜爛腐敗的喉嚨。”
《秘燼》中常有這樣原創性和現實性都極強的犀利語句。花潘于2019年開始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創作,走上創作道路之前,她有十幾年的工作經驗,曾就業于外企、民企、創業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所涉行業從日化用品到休閑食品、從傳統分銷到互聯網電商,見證過一個行業的夕陽西下,也參與過另一個行業的蒸蒸日上。也正因此,她有著豐富的社會閱歷,洞悉人心,在現實題材創作上有著自身的優勢。
近年來,“非遺”元素在網絡文學創作中的運用越來越多樣化,常見于非遺技藝傳承的純粹故事類型,但與現實、懸疑類型的融合并不常見,這本身就是一道難題。花潘本人也表示:“現實題材的非遺懸疑故事,既要不落窠臼,又要不脫離實際,這是創作中最難的部分,這類小說對人物的行為動機、事件推進的合理性有極高的要求,需要創作者反復琢磨。”
而實際上,《秘燼》在展開的過程中確實也存在一些問題。就懸疑小說而言,部分細節、對話贅余且說服力不足。類型的負荷過重,導致作者需要持衡的部分太多,主線不夠清晰,常常需要在多支線中用力去找回主線。
與作者本人的創作抱負和嘗試勇氣相比,這些不足之處無可厚非。花潘曾于2023年發表懸疑小說《十七歲少女失蹤事件》,該作品已于今年4月出版,并售出影視化改編版權,集中體現出了她“現實+懸疑”的筆力。于《秘燼》而言,花潘在做的事,是走出舒適圈,在非遺美學中,探尋更大、更多可能性的故事空間。對于創作而言,完美的作品永遠令人向往,但對創新之路愈挫愈勇的無畏追求才是達到終極作品的充分必要條件。對自己有高要求的作家值得抱以期待。
《秘燼》中對“八破畫”非遺藝術的展現也是充分的。有對晚清至民國時期八破畫“元素豐富但周遭大量留白,刻意營造疏密對比”風格的解讀,并由介紹引入思考,表達出“如果畫面密不透風,只看到畫家在炫技,別的都看不到,技藝再高妙,沒有靈魂也索然無趣”的藝術理念。花潘也曾在采訪中表示,目前列入四級名錄的非遺項目有十萬余項,是極其豐富的創作寶庫,盡管非遺技藝與故事相契的難度始終存在,把非遺融入進現實題材的創作探索,她還會繼續下去。而某種程度上而言,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非遺藝術更需要被市場化,推動比保護更加迫在眉睫,也只有當大家真正參與進來,改變才會發生。
小說的結尾,麥禾理解了一生被壓抑才華的父親在創作八破畫時的那種快樂——“他用心創造它,賦予它生命,活的,才是真的美。”對于寫故事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作家簡介
花潘,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閱文集團品牌作家。代表作《致富北緯23度半》《都市賦格曲》《十七歲少女失蹤事件》《秘燼》等,《致富北緯23度半》被國家圖書館永久典藏。
作者簡介
虞婧,中國作家網編輯,主持“網絡文學名家談寫作”欄目。
相關鏈接
閱見非遺 | 月關《臨安不夜侯》:找回“初心”,方能“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