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掘深度、情感厚度與時代熱度 建構起革命史敘事新高度 ——近年來重大革命題材與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新探索
《志愿軍:雄兵出擊》中張頌文飾演伍修權
近年來無論是《覺醒年代》《大浪淘沙》《1921》還是《問蒼茫》《鯤鵬擊浪》《追風者》,都將革命者、年輕人的生存境遇、對人生道路的抉擇融會于他們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思考之中,作品中無論是偉人、英雄還是虛構的普通年輕人,如青年毛澤東、李達、陳延年陳喬年兄弟、魏若來……樸素的人道主義情懷、善良正直的人性底色以及憂國憂民的理想主義追求,則是人物得以跨越時空、叩擊當下年輕人與廣大觀眾心靈的情感基礎。
近年來,重大革命題材(以紀實為主、表現老一代革命領袖)和革命歷史題材(以虛構為主、表現普通人的革命斗爭與命運軌跡)影視劇佳作連連,在觀眾中形成了上佳反響,其創作盛況、藝術經驗也得到了學界業界的高度肯定,成為學術研究與論壇研討的熱議話題。無論是近期熱播的電視劇《西北歲月》,還是近年來《海棠依舊》《偉大的轉折》《古田軍號》《覺醒年代》《1921》《啊搖籃》《鄧小平小道》《大道薪火》《追風者》《革命者》《望道》等一批此類題材影視劇,其創新經驗為未來的創作發展提供了思考與展望。
開掘深度:
對黨史革命史的探尋鉤沉
黨史、革命史承載著中華民族追求獨立解放的不屈斗爭精神,也凝聚著血與火的國族記憶,蘊含著寶貴的革命文化,始終是重大革命題材與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富礦。前文所述的一批優秀影視劇深度開掘這一創作富礦的細部深處,鉤沉、探尋新的“歷史發現”與“歷史細節”,使作品對老一輩革命領袖、將領與英雄的歷史功勛、革命生涯、人生軌跡的把握增添了更豐富的審美發現。
正在熱播的《西北歲月》書寫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西北大地的崢嶸歲月。劇中,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的成長奮斗歷程,劉志丹、謝子長等陜北革命根據地領導人的斗爭生涯,連同西北大地革命戰士的前赴后繼、普通百姓的悲苦“歌哭”這些此前不為觀眾所熟悉的故事,在劇中得到了豐富感人的呈現。作品始終葆有莊重而強烈的藝術張力與感染力,成為一部史詩性佳作。
該劇從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李大釗先生英勇就義、革命陷入低潮的嚴酷背景開篇,起筆便展現了少年習仲勛對中國革命道路的堅定選擇、敢作敢為的堅毅個性,以及他在獄中入黨、堅定跟黨走、為革命奮斗到底的堅強意志,人物眼中炙熱的光、樸素平實的人物語言,無不生氣蓬勃、新鮮有力。
再如電影《鄧小平小道》,講述偉人鄧小平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期間在江西南昌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的工作生活這段此前人們不太熟悉的經歷。影片生動展現了鄧小平同志的工作日常、照顧鼓勵殘疾兒子的濃濃親情,以及一代偉人在小道上無數次往返時對中國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沉思考;小道,也正是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通向改革開放這一康莊大道思想的寶貴誕生地。在此,大小結合暗合藝術規律的辯證法,以小見大,以小喻大,將鄧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絲絲入扣、感人至深地揭示出來。
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中的“歷史發現”與“歷史細節”,可能是一個之前未曾得到呈現的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段歷史材料……在作品中都轉變為黨史革命史的新鮮審美發現。習仲勛同志加入革命很早,13歲入團、15歲入黨,不足19歲領導“兩當兵變”,曾被稱為“娃娃主席”。在《西北歲月》中,習仲勛最初的少年氣被表現得充分飽滿,他和父親關于“天塌下來,讓大個兒先頂著”的一段對話饒有趣味:父親舐犢情深、擔憂孩子的安危,而少年習仲勛則是勇毅堅定、敢作敢當。
同時,這種“歷史細節”常常伴隨著創作者精神灼照的神來之筆,從而超越既有的創作思維。如新近獲獎影片《志愿軍:雄兵出擊》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片中作為中國赴聯合國代表團特派代表的伍修權在聯合國義正辭嚴的抗議擲地有聲,代表團成員唐笙高超的英文翻譯水平和修養風采令觀眾眼前一亮,而片中運輸車司機愛國華僑趙安南又是神槍手等情節細節,則將揭秘的紀實感與強烈的戲劇性緊密結合在一起,讓觀眾心靈受到精神洗禮的同時,又深深沉醉于影片的吸引力。
另外,這種“歷史發現”決不是對歷史的獵奇,或是對偉人生平身世的傳奇化書寫與私密化編造,這方面新世紀之初個別紅色經典的改編一度走過彎路。近年來該類創作以歷史唯物主義精神與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來把握領袖英雄的人生沉浮與命運軌跡,并不總是表現偉人的輝煌時刻,也實事求是地表現老一輩革命領袖的人生低谷,如《古田軍號》中毛澤東主席一度病苦交加,《偉大的轉折》中毛主席在遵義會議前處于被排擠被邊緣化的艱難境地,但越是艱難,也越表現出毛主席堅定的革命意志以及他對中國革命前途的高瞻遠矚的預見力。
情感厚度:
對革命史上偉人英雄人生情感的親切觸摸
“青春化表達”作為建黨百年影視劇創作的重要特征獲得了人們的高度認同,但同時更帶有普遍性的特征則是該類創作對偉人英雄豐富人生情感的真切描摹,這是拉近革命史上偉人英雄和當下受眾的距離、激發普遍審美共情的一把鑰匙。
如《西北歲月》中習仲勛對齊心的一見鐘情、一往情深被表現得自然美好,毫不拖泥帶水,與他果敢坦誠的個性一脈相承,為人物增添了可愛率真的人格魅力。他對百姓牽掛、關心,點點滴滴,無不寄托著深情厚意,貫穿作品始終;一句“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邊”,樸實親切,道出的正是他作為人民公仆的肺腑心聲。劇中劉志丹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也十分成功,為革命全心付出,讓他無暇顧及家人而充滿歉疚。面對忽然來到眼前的家人,這位鐵骨錚錚的革命家內心情感洶涌、淚水長流,也令觀眾禁不住動容。
再如《啊搖籃》講述烽火年代中延安保育院的難忘歷史,是對建黨一百周年真摯清新的別樣獻禮,劇中丑子岡院長竭盡全力保護紅色血脈,她的個性既堅定堅韌又溫柔美好,是女性、母性與黨性的結合。作品以女人和孩子為表現對象,格局風格卻開闊厚重,丑子岡這位半個多世紀前的革命女性就像是人們身邊的知心大姐,親切感人,充滿力量。
時代熱度:
革命史與時代命題跨時空回響,叩擊大眾心靈
近年來此類影視劇在題材內容上不斷尋求拓展,2024年有多部作品涉及金融題材,如《追風者》表現上海金融的股市風云,以及國民黨中央銀行以改革始、以腐敗終的鬧劇悲劇,并通過年輕人魏若來的命運沉浮與人生道路抉擇,表現了1930年代初中央蘇區突破國民黨金融圍剿和鎢礦貿易封鎖的曲折故事。而2023年的重大革命題材劇《大道薪火》和《破曉東方》即已不約而同地涉及了金融題材內容,顯示出該類創作追求創新的前瞻性。
《大道薪火》將中央紅軍反圍剿與蘇區的金融初創相結合,武戲、文戲彼此交織穿插,將故事講述得起伏動人。劇中毛澤民任銀行行長,從一窮二白做起,救助會設計紙鈔的黃亞光,歷經閩西商會籌款、蘇區鎢礦貿易無法順利開展等難題,也表現了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的清廉作風與為民初心,對當下觀眾而言充滿新鮮感;同時,經濟、金融、貿易正是當下觀眾所關注和熟悉的時代熱點,也讓人們產生了強烈共情。這部劇相對2010年播出的《紅色搖籃》來說,更是一種新鮮的切入角度,《紅色搖籃》主要從中央蘇區的軍事斗爭、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實施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等著筆,毛澤東作為革命者、軍事家與詩人才情被表現得感人而傳神。《大道薪火》則為當下觀眾提供了一個更為全面深廣的中央蘇區的全景圖。
時代熱度,還體現在此類題材影視劇的表現內容觸發當代話題,引起跨時空的回響。近年來無論是《覺醒年代》《大浪淘沙》《1921》還是《問蒼茫》《鯤鵬擊浪》《追風者》,都將革命者、年輕人的生存境遇、對人生道路的抉擇融會于他們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思考之中,作品中無論是偉人、英雄還是虛構的普通年輕人,如青年毛澤東、李達、陳延年陳喬年兄弟、魏若來……樸素的人道主義情懷、善良正直的人性底色以及憂國憂民的理想主義追求,都是人物得以跨越時空、叩擊當下年輕人與廣大觀眾心靈的情感基礎。該類創作也因此能夠完成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賦能,借由熒屏藝術搭建、打通當代年輕人學習黨史革命史的通道。
當然,敘事手法如懸念技巧、影像風格、新技術賦能以及宣傳推廣手段等,無疑都將助力革命敘事成功走進觀眾心靈,而革命史的深度開掘、情感表達的真摯深厚以及表現內容緊密連接時代,或許可以為創作提供更多動力源泉與內容根基。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視聽藝術專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