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人民立場 創新藝術表達 ——來自首屆人民藝術論壇的聲音
內蒙古烏蘭牧騎隊員在為群眾表演。新華社發
源自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最根本的立場和最鮮明的特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當代藝術家應該如何為人民而創作,要塑造什么樣的人民形象?在藝術語言豐富多樣、數字與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不斷創新藝術表達方式,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近日,首屆人民藝術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論壇以“為人民而藝術”為主題,深入探討藝術的時代價值和人文價值,并倡議共建中國藝術學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文藝新篇章。
堅守文藝為人民的傳統
秧歌劇《兄妹開荒》、歌劇《白毛女》、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木刻版畫《當敵人搜山的時候》……從革命時期走來的文藝工作者們,為人民大眾而歌、舞、繪、寫,創作出許多激動人心、載入史冊的經典之作。
“中國文藝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社會主義文藝的旗幟上,始終寫著‘人民’二字。”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諸迪說,“正是在這面旗幟下,一代代文藝工作者堅持對人民深情聚焦、熱情禮贊、真情奉獻,創作出一批又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充分詮釋了社會主義文藝的精神風骨,形成了一個世紀以來我國文藝發展的主流,構成了當代中國文藝的基本面貌?!?/p>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萬鳴說:“藝術為人民是中國美術創作持之以恒的態度。比如,《井岡山會師》《過雪山》《轉戰陜北》《夜渡黃河》《北平解放》《開國大典》等新中國美術經典,感染激勵了一代代中華兒女,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精神氣質和理想追求?!?/p>
為人民創作,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的信念和追求。關注什么人、聚焦什么樣的形象,是文藝家創作時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教育家”黃大年、“航天英雄”楊利偉、“時代楷?!睆埞鹈贰陙?,以先進模范人物為原型的文藝作品不斷涌現,塑造了新時代的勞動者形象,也把“文藝為人民”的宗旨落實到一個個感人的形象、一段段鮮活的故事中。
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說,我們希望培養出的戲劇人才將創作目光投向社會主義事業各領域,表現先進人物的事跡,弘揚模范人物的精神,傳遞榜樣人物的力量。
回答新的時代命題
數字技術讓人足不出戶便可點擊瀏覽大千世界,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通過一副VR眼鏡就可身臨其境體驗奇幻世界,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數據軟件可以一鍵生成畫作或視頻。在現代數字環境中,文藝創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數字技術的影響,也面臨著脫離現實生活的風險。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淳深有感觸。在日常油畫教學中,他看到一些年輕人更注重個體情緒的表達,不太關注身邊的人與生活;還有一部分學生覺得“AI(人工智能)畫得比我好”,就直接借助AI進行創作。他在擔任一些展覽的評委時,有時會看到畫面結構形式相似的作品,“七八張作品幾乎一模一樣,可能就是根據同一款軟件生成的草圖畫出來的”。
張淳認為,藝術創作不能依賴AI,因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是對既有材料的總結和提煉,它基于信息庫,通過對海量信息的分析模擬來“創作”。
“通過顏料和筆刷來繪畫是真實的體驗。畫家和人物不能離得太遠,那樣才能夠感受到人物的呼吸,體會到生命的感覺。”張淳說,“如果脫離真實的感知和體驗,完全依靠代表‘過去時’的數據庫,那藝術的未來何在?”
近年來,藝術院校越來越重視引導師生走進鄉村田野、非遺現場,了解時代進程,感受生活氣象,汲取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我們告訴學生,‘為人民’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年輕人要從個人的‘小情緒、小哀傷’中走出來,走近人民群眾,走進現實生活,在此基礎上,探索出個性化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語言。只有這樣,創作才不會落入標簽化、模式化的窠臼。”張淳說。
當然,走進生活并不意味著拒斥現代科技。相反,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使得作品更形象、生動、易于傳播,也更方便服務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數字美術館、云上音樂廳、短視頻、手機直播等形式,拉近了文藝作品、文藝家與觀眾的距離;全息影像、光影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手段,讓公共藝術的參與感更強。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扈強介紹,他們已攻克多項虛擬拍攝領域的關鍵技術,這些技術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如,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AI視頻特效系統運用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游戲引擎與圖像合成等技術,實現了地面屏幕影像里的雪花和星光精確追隨舞臺上演員的腳步而流動的效果,給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場美妙的藝術盛宴。
展現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堅持藝術為人民,不是簡單地把勞動者的形象編進歌曲、舞蹈,搬上舞臺、畫布。中國傳統繪畫中一直有《耕織圖》等展現勞動者形象的作品,西方畫家如米勒、庫爾貝等人也畫拾穗者、采石工人。人民藝術與其有何區別?
中國文聯副主席許江以攝影為例介紹,在早期的鏡頭下,中國人的形象多是僵硬的、麻木的,而在人民攝影家的鏡頭下,尤其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后,人民成為被組織起來的洪流,是具有能動性的建設者,是天地間如鷹翱翔的主人。
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朱盡暉認為,表現人民形象不是簡單地把人民搬進作品,而是要在題材、內容、構思尤其風格化的演繹上,彰顯中華民族獨特的美,體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傳達中國精神,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例如,畫家劉文西在六十余載的創作生涯中,始終堅持“心中有人民”,他的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不僅表現人民生活的變化,也反映中國社會的變遷,處處流露著對人民的敬意與關懷。
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指出,無論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勞動者,還是西方畫家筆下的勞動者,大都是從知識分子和精英視角看待底層人民,這與人民文藝的世界觀是完全不同的。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于洋以延安魯藝為例指出,在魯藝藝術家的作品中,人民不僅是表現對象和創作主體,也是接受主體、評判主體。“文藝作品要重視民眾的口碑,這宣示了人民對文藝作品的審美接受和價值評判的權利?!庇谘笳f。
在數字技術時代,更要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扈強介紹,北京電影學院聯合中國科學院發起的“影像數智化——關鍵技術研究及人才培養建設項目”已經啟動,旨在破解國外AIGC技術難以真正為中國影像產業賦能的難題,豐富以中華文化元素為基礎的多模態影像語料庫,將AI技術與中國文化、中國審美深度融合,發展本土化的完全自主可控的影像領域AI全鏈條賦能技術。
首屆人民藝術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全國50余家高校、科研機構、藝術與文化機構、專業媒體等發出了《建構中國藝術學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倡議書》。倡議書提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爭當堅守人民立場、勇攀文藝高峰的“先行者”,爭當把握時代脈搏、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實干家”,爭當堅持“兩個結合”、光大中華文脈的“排頭兵”,爭當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的“引領者”,爭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示范者”,為加快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