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夯實精品化、推進經典化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對包括網絡文藝在內的文藝創作生產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作為新興現代文藝形式,近十多年來,網絡文藝形態多樣、實踐豐富、活力無限,迄今已發展成為文藝創作的生力軍、文藝供給的主渠道、文化傳播的新高地。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網絡文藝需進一步守正創新,并經卓有成效的精品化和經典化,充分發揮其在中國式現代化和文化強國建設中獨特的審美功能。
領異標新:網絡文藝的蓬勃發展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王國維曾說,“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在互聯網時代的藝類發展和地位變遷中,伴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網絡文藝應“網”而生、向“網”而盛,并因獨特、有效的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和不斷提升的藝術品質而躋身文藝主流行列,成為當代文藝百花園中的“領異標新二月花”。在近十多年全方位的蓬勃發展中,網絡文藝的星火燎原之勢有五個方面的突出表現。
一是在形態和風貌上,網絡文藝不斷拓展邊界并凝聚有別于傳統文藝的審美特性。在豐富實踐中,盡管其質的規定因多要素交織滲透而呈現動態生成的特點,但作為“總名”或集合概念的網絡文藝大致可分為“典型形態”(網絡文學、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電影、網絡紀錄片、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等)、“泛化形態”(文藝性短視頻、網絡直播、網絡音頻,以及云文藝、傳統文化藝術的數字化表征與網絡化傳播等)、“前沿形態”(互動藝術、虛擬藝術、VR藝術、AI藝術等)三大類,或三種主要表現形態。不僅如此,“傳統”與“現代”的歷時性比較、“中國”與“西方”類似文藝實踐的共時性參照以及網絡文藝自我進化維度的修正與加強,賦予網絡文藝跨界遷移、融通化育的力量,并于接引開新中展現豐富、深刻的審美現代性意義。二是在創作生產上,網絡文藝各形態(尤其是典型形態)涌現一大批優秀作品。顯然,新興文藝需要優秀作品來見證其進步、綰結其發展,而大批優秀作品的誕生不僅記錄了網絡文藝發展成就的步履,還成為網絡文藝發展成熟的標識。三是在傳播和接受上,龐大的用戶規模蘊含巨大的變革潛能。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6.1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在網絡文藝相關方面,網絡視頻(包含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紀錄片、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片等)、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的用戶規模(億人)/使用率分別為4.28/69.3%、4.53/73.4%、2.74/44.4%;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10.9967億人),互聯網普及率77.5%,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的用戶規模(億人)/使用率分別達10.68/97.1%、7.15/66.3%、5.16/46.9%。無疑,龐大的數量具有引發質變的強勁動能,尤其是,透過其底層驅動在藝術創作、傳播、接受和再生產等方面帶來的深層變革,網絡文藝不斷構建新格局、邁上新臺階的總體態勢顯而易見。四是在產業發展上,網絡文藝逐漸形成主體多元、競合有序、生機蓬勃、效益顯著的生態。其中,文化與經濟、文藝事業與文藝產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相輔相成日益強化,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合力作用推動文藝形態、業態不斷更新,生產機制、傳播模式、產業規模等方面的中國特色凸顯“中國實踐”“中國經驗”的意義和價值。五是在條件和環境上,黨和國家的重視為網絡文藝營造良好發展空間。自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以來,一系列重要意見、規劃、評獎等持續、有效推進其繁榮發展。比如,中共中央印發《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指出:“大力發展網絡文藝。網絡文藝充滿活力,發展潛力巨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工程”中將“網絡文藝創作傳播”列入“文藝精品創作”重大項目;《“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鼓勵引導網絡文化創作生產,實施網絡文藝創作傳播工程;在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中,“網絡文藝”作為新增門類被列入其中。可以說,黨和國家的重視是對網絡文藝發展潛力和發展成就的肯定,也為其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
實踐表明,伴隨數字文化的范式轉換,網絡文藝于創新發展中凝聚審美特性、于品質提升中彰顯地位和影響力。特別是,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如火如荼、風生水起,新形式、新創意不斷涌現,新特點、新風貌不斷呈現,使網絡文藝的蓬勃發展凸顯為當代中國文藝發展中令人矚目的審美現代性事件。
精品化:“大文藝觀”中網絡文藝創作生產的主軸
在審美現代性的意義上,網絡文藝的蓬勃發展不僅關乎時間,更關乎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文藝無不遵循這樣一條規律: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對新興的網絡文藝來說,情形尤為如此。一方面,它以描摹、虛構、敘述、評價等“想象中國”的新方式和新方法,表征時代生活的發展變化和人們的現代性體驗與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時代發展、社會進步鑄就網絡文藝的審美品性,也成就網絡文藝的高光時刻。在創新發展的意義上,網絡文藝是技術、藝術、媒介、傳播和社會、經濟、文化等矢量合力作用的產物;從審美表意的內在機制看,熔鑄了時代精神的“大文藝觀”是貫穿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的串珠紅線。
大文藝觀之“大”有三個基本向度。一是基于藝術自身及其內部諸要素相互作用、動態生成的“大融合”,尤其是,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互動、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互鑒構筑了一個富有活力的審美張力場,并以其可供性、能產性為網絡文藝創作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二是基于藝術實踐及其多樣屬性并舉的“大轉換”,其中,技術與藝術、文化與經濟等的相互激勵不僅強化了技術賦能、文化賦性,還使網絡文藝的審美屬性和商品屬性相得益彰。三是基于藝術價值及其性質、功能的“大跨越”,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闡明了新時代文藝的使命和任務,總結了文藝創作生產的特征與規律,明確了與中國式現代化一脈相承、義理相通的中國式審美現代性的價值規定,重塑了中外文藝交流互鑒的價值基礎,是網絡文藝繁榮發展的思想指導和行動指南。實踐表明,如果說,熔鑄了時代精神的大文藝觀是網絡文藝創作生產的主調,那么,飽含質量為王意識的“精品化”則是網絡文藝創作生產的主軸。
在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新時代文藝及其發展的性質、特征、規律、功能等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和闡述。這些論述涉及文藝精神、創作、傳播、批評、產業、人才、管理、傳承、創新、價值等豐富、深刻的內容。其中,“創作”和“作品”是兩個綱舉目張的關捩。比如“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我們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就網絡文藝的精品化來說,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精品化之所以成為創作生產的主軸,因其蘊含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簡要說來,就歷史邏輯而言,伴隨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和拓展,精品化生產必然要通過審美轉換,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及其蘊含的要求、原則、價值等,投射、凝聚在形象表意系統之中。就理論邏輯來說,作為“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實踐的美學結晶,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最新成果,是推進網絡文藝精品化生產的強大力量。就實踐邏輯而言,在與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中,精品化生產必然要以豐贍、生動的藝術形象表征人們的生活體驗、生命感悟和思想情感,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審美需求,并對人們的審美趣味、思想觀念、價值理想等帶來深刻影響。事實上,“精品化”寓含著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即只有精耕細作,才能得到高品質;只有高品質,才能獲得人們認可;只有人們認可,才能發揮作用、產生效益。在豐富實踐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也清晰地表明:精品化是發展的利器,也是糾偏的良藥。概言之,恰是“質量為王”導向的精品化成就了網絡文藝的主流化,也拉開了網絡文藝經典化的序幕。
經典化:“藝術場”中網絡文藝高質量發展的趨向
基于網絡文藝獨特、有效的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不論是精品化還是經典化,兩者都寓含著熱切的審美期待和價值訴求。在創作生產中,如果說,精品化是一種信念,那么,經典化則是建基在精品化之上的沉淀和進階。對此,若是切實回到藝術實踐的現實場域,回到審美話語發生、發展的具體環節,我們就可以從中透析那些不斷更新的動力所標示的發展脈絡和趨向。
藝術發展史表明,精品化與經典化如影隨形、交相輝映。尤其是,在審美表意形式的創新中,一種有潛力、有未來的藝術形態當其發展到一定階段均會引發品評軒輊的行為、激發經典化的訴求。比如,《詩品》依風力、丹采品第高下、觀瀾索源,并以“三品裁士”開啟詩話先河;中國古典書畫理論依技巧、修養、智慧和心靈的澄明,將作品分為“能、妙、神、逸”四格。在當代中國審美文化語境中,除了文藝“精品”,還細分為好的作品、優秀作品、經典作品、偉大作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中都有相關表述。比如,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優秀作品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經典作品“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蕩的氣”、偉大作品“一定是對個體、民族、國家命運有著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就網絡文藝的經典化來說,一方面,作品存在不同的品類和梯度,經典與經典化相連又相異:前者是經由時間洗禮、實踐檢驗的產物,后者則是精品化的進階過程;另一方面,經典化的歷史性寓于現實性之中,且與特定“藝術場”的價值評價與尺度、標準等緊密相關,特別是,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審美話語,以及市場邏輯、國際環境等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作品”的精美、“產品”的精致凸顯藝術場的塑造性力量——作為慣例性理解、體制、機制的匯聚之地和審美的信仰空間,藝術場不只生產特定的作品,它還通過種種體制生產藝術觀念、標準和價值觀,以及對經典的尊崇和需求。就網絡文藝的經典化來說,在當代中國審美文化語境中,藝術場不僅凸顯了經典化的形狀、性狀與條件,還彰顯了“高質量發展”的要義,即網絡文藝表征未來的能力。簡要說來,在審美意識形態的現代作用與中國式審美現代性的合題上,“表征未來”意味著審美表意從歷史發展的總體性來理解現實生活、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和方向;在審美關系與現實生活關系的緊密關聯中,“表征未來”意味著較強的思想深度與藝術表現的生動性、豐富性的完美結合,并通過不斷涌現的精品佳作和漸進的經典化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創造性和未來性。誠然,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審美現代性仍處于發展、完善之中,網絡文藝表征未來的能力也處于增強、提升之中,但走向中國的“現代”已是一種不可遏止的必然,也是我們可以意識到的歷史內容。
鑒往知來,礪行致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在快速發展進程中,網絡文藝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時代的三棱鏡,其藝術折光讓我們看到了媒介變革的力量、數字文化范式的轉換,以及社會進步中的時代精神與文化邏輯。在未來發展中,作為活力無限、前景繁盛的文藝形態,網絡文藝必將在蓬勃發展中繼往開來,在“精品化”的創作生產中呈現新興文藝的典型意義、在“經典化”的高質量發展中展現中國式審美現代性的新氣象,并為中國式現代化和文化強國建設作出獨特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