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優秀科幻文學“出圈”和“傳世” ——近期科幻文學活動綜述
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為“天問”獎最佳長篇獲得者《井中之城》作者劉洋頒獎
在第二屆百萬釣魚城科幻大獎頒獎期間,與會者探討中國科幻文學創作的當下與未來
更重視中國原創科幻文學的發展,并致力于孵化、出版和嘉獎更多更好的優質科幻文學作品,是2024年科幻活動的顯著發展趨勢。10月以來,2024華語科幻天問獎、科幻光年獎、第二屆百萬釣魚城科幻大獎相繼頒獎,那些致力于不斷探索科幻文學創作可能性的作家們受到矚目。出版人、作家和研究者們認為,新時代中國科幻面臨諸多新發展機遇,要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扶持和推出更多優質科幻文學原創作品,致力于為科幻文化產業提供核心的創意與故事。
孵化科幻文化新場景新業態
2300多年前,詩人屈原在《天問》中追問宇宙本源,體現了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對宇宙萬物以及人類命運的探索精神。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期間,“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正式啟動。
10月18日,由中國作家協會指導、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4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成果發布會在成都科幻館舉行。來自國內外科幻創作、出版、研究及影視領域的從業者共同見證了這場華語科幻文學的高光時刻。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表示,中國作協高度重視科幻文學的發展,希望借此激發科幻文學創作者想象和創造的活力、動力,催生更優質的科幻文學作品,并促進華語科幻與世界科幻交流借鑒、融合互進、多元共生。
“在文學的宇宙中,科幻文學以突破常規的想象力和超越現實的創造力,盤旋成璀璨奇妙的星云。想象和創造就是科幻文學的別樣魅力。”施戰軍認為,科幻的分量在于它有科學之核、文化之核、生命之核。科幻是工業化歷史的產物,但在未來中國,它承載的是歷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加速度”,將會為所有生命共同體開啟無窮想象和善美秩序的提示。天問獎關切的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程度,對科幻文化及產業發展具有聚力、導流、推潮、引向的重要作用。
2024天問華語科幻大賽評委會主席阿來介紹了比賽總體情況。他認為,人類對宇宙星空的求索從來都是人類思想力與創造力的重要來源,也是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的原始動力之一。入選作品中既有浩瀚星河的瞭望與遐想,也有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揣測與深思,體現了科幻創作探索未知世界的澎湃動力。另一些作品則從星辰大海之外的細微處著筆,探究科技變化對人類命運的深刻變革,思考科學可能影響人類未來生活與社會狀況的細枝末節。這種對個體、對局部,尤其對未來社會狀況、人與人關系的關注,同樣是文學的重要使命。
此次發布會上,劉洋的《井中之城》、分形橙子的《笛卡爾之妖》、海漄的《土樓外的春天》分別獲得首屆“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最佳長篇科幻、中篇科幻、短篇科幻獎;《流浪地球2》和《王者榮耀》分獲最佳科幻影視劇本、最佳科幻游戲劇本。《2024年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報告》也同期發布。報告從經濟基礎、科技創新、文化消費、政策環境等角度對2023年全國GDP破萬億的城市進行分析研究后認為,北京、成都、上海、南京、深圳分列2024年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分布前五,在科幻產業發展、科幻文化傳播、科幻融合能力單項維度上,北京、成都、深圳位列全國之首。與會者在第二屆科幻產業發展促進大會的交流中表示,中國科幻產業發展2023年營收首次突破千億,但仍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中國科幻產業發展既要著眼于傳統的科幻內容型生產,也要孵化和助推模式型科幻產業集群的建設,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視影響整個社會的科幻風氣、未來趨向、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所建構的經濟效力。大家談到,科幻力經濟與新質生產力高度契合,面對當下科幻文學、科幻影視、科幻游戲與文旅產業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未來要進一步激活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新動能,建設科幻文化交流的新高地,拓展科幻文旅的新場景新業態,構筑經濟發展新引擎。
“要讓讀者從科幻中感受到振奮向上的力量”
11月22日,“星火鑄就光年之夢”青年作家培育活動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出席并與現場青年作家親切交流。邱華棟表示,科幻不是孤懸于現實之上的幻想,而是基于現實的超越,是對人類潛能的無限放大。青年創作者要從科學前沿汲取靈感、從歷史中尋找線索、從人性深處挖掘故事,廣泛閱讀當代世界科幻文學大家的作品。“祝愿創作者們能夠在由科幻構筑的浩瀚宇宙中,用智慧和熱情點亮更多星辰,共同鑄就屬于人類的光明之夢。”
“如果你在創作道路上受到很強烈的情緒召喚,有些不得不說的東西,那不必去刻意改變自己,更不必從別的地方尋求創作經驗。”科幻作家劉慈欣從自己如何走上科幻創作之路談起,認為科幻小說天然關注現實之外的宏大話題。“科幻作家善于關注宏大、遙遠、終極的東西,關注那些在時空上超出人類肉身的東西,關注那些哲學思想上走得很遠的東西。希望新的創作者,能讓自己的思想走得更遠。”
第十三屆科幻光年獎分設科學童話、科幻微小說、科幻短篇小說、科幻中長篇小說等門類,此次“星火鑄就光年之夢”青年作家培育活動現場頒發了科幻光年獎各類獎項,王云軒、簡妮、史雨昂、張天航等青年作家獲獎。科幻作家王晉康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已經走過12年的科幻光年獎為積極發掘、培養中國科幻青年創作人才積蓄了力量。期待年輕的創作者繼續為科幻文學注入新的血液和動力,也期待科幻文學能與其它領域深入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科幻文學的新領域和新高度。
活動現場,科幻作家、出版人與青年科幻作家們展開了交流。凌晨認為,優秀的中國科幻文學一定要立足中國當下的現實,“題材可以是外太空、星際宇宙的,但邏輯關系、思維價值應該具有東方性、中國性。科幻不僅僅要帶來奇觀的沖擊,更要讓讀者感受到面對未來振奮向上的力量。”中央編譯出版社原社長兼總編輯和龑、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總編輯徐世新認為,科幻不是科學+幻想的簡單配比。科幻文學是一片敞開著的深邃藍海,可以吸納諸多領域的內容。面對當下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科幻作家要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展現文學故事的深邃與美麗。朱宇新、超俠等科幻作家談到,生命中有太多靈光乍現的“點子”。科幻創作就是用幻想的方式記錄和演繹這些“點子”的過程。大家認為,青年科幻作家要廣泛涉獵經典作家作品,建立完善的科學知識系統,了解前沿科技發展,在此基礎上,鍛造敘事的能力、人物的塑造等文學創作技法問題。“青年作家普遍文筆都不錯,但更重要的是科幻世界觀、價值觀的構建。這一點,青年作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凌晨說。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未來序曲》新書發布儀式。北京市科學技術學會二級巡視員張玉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科幻分社社長王衛英,北京科學中心品牌發展部部長陳晨等參加。
科幻教育成牽引科幻產業發展引擎
“中國科幻產業影響力不能只看產值,更要看到它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力量。發展中國科幻產業,要以培養優秀的中國科幻作家、孵化優秀的科幻文學作品為根本。”11月9日,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科幻創作、教育、出版、傳播及產業人士齊聚“2024中國泰山·第二屆釣魚城科幻大獎”頒獎活動。活動期間,與會者共同探討科幻文學創作和科幻教育的未來可能性。
泰山科技學院常務副校長謝承紅代表主辦方表示,科幻文學創造了無數燦爛的夢想,鼓舞社會各行各業的年輕人們去探索、去追逐、去奮斗。科幻事業的發展是國家、社會和民族發展的具體表現。
與會者圍繞科幻文學創作、教育和產業發展相關議題展開探討。嚴鋒、江波、張冉、天瑞說符等人以“尋找科幻文學的新方向”為題,探討中國科幻文學創作的現狀與未來。作家們結合各自的創作談到,在科幻和文學雙向奔赴的狀態中,科幻作家要善于探索科技與文學之間的最佳交集。面對AI時代的到來,科幻應當關注技術極端情況對現實的影響,以充滿現象力和現實關懷的方式探討科技哲學與技術演化影響。與此同時,作為文學創作者,也要從熟悉的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擴大科幻的讀者群體。面對科幻教育,大家談到,想象力教育是科幻教育的核心命題。科幻應當在高校通識教育中扮演獨特角色,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使科學和人文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科幻產業人士在論壇中也談到,科幻內容的生產力是核心價值所在,以內容創作為原點,才能延伸出龐雜且自洽的超長鏈條。科幻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科幻文學發展的關鍵,產業從業者需掌握科幻思維方式與審美范式并傳承下去。
中國科幻如何塑造世界的科幻想象?與會學者從世界科幻發展角度談到,人類天生具備創造與想象未來的能力,這帶來了講故事的欲望與虛構的能力。面對劇烈變化和不確定的世界,科幻作者需要具備想象力,提出關于未來發展的設想并提供新的解決辦法。科幻創作也應建立與科學家合作的機制,為讀者提供更科學的解釋,以便更好地理解科幻文學作品,理解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實世界。
“2024中國泰山·第二屆釣魚城科幻大獎”頒獎典禮表彰了韓松、李廣益、三豐、李克勤、趙恩哲、楊楓等人在科幻創作、教育、藝術、翻譯和出版等方面的貢獻。天瑞說符的《我們生活在南京》、江波的《賽博桃源記》、遲卉的《不做夢的群星》分獲第二屆釣魚城科幻大獎的最佳長中短篇獎,嚴鋒獲科幻學院獎,意大利青年科幻學人弗朗西斯科·沃爾索榮獲馬可·波羅獎,青年作家路航獲最佳新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