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99歲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 生活深處長出歷久彌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第3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暨2024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上,劇作家徐光耀榮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
在第3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暨2024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上,發生了這樣感人的一幕:當現場公布今年的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電影)授予電影劇作家徐光耀與導演謝飛時,全場嘉賓、觀眾自發起立鼓掌,向兩位老藝術家致以崇高敬意。99歲高齡的徐光耀當天未能親臨現場,兒子徐丹替父親現場接過獎杯。
徐光耀是一位將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與自由的光輝歷程的作家。徐光耀筆名越風,生于河北雄縣的他在13歲時加入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徐光耀在25歲時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平原烈火》,這也是新中國第一部抗戰小說。1961年他發表了中篇小說《小兵張嘎》,1963年同名電影問世,它們成為陪伴幾代人成長的紅色文學和電影經典,至今仍充滿生命力。
現場,徐光耀以視頻形式發表獲獎感言時說到:“我同小兵張嘎的背景冀中這個環境是非常密切的,這是一種真正的家鄉的感情。因為冀中的人民、冀中的土地給我們八路軍、解放軍很大的支持、很大的愛護,他們在困難情況下進行掩護、保護,我永遠感激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能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寫一點反映他們生活和戰斗的故事,我自己也感覺到是一種榮幸。”歷經近一個世紀的變遷,徐光耀正是把自己的家國情懷、對家鄉冀中大地的熱愛,化作了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平原烈火》,徐光耀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年5月
《小兵張嘎》,徐光耀著,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62年5月
電影好不好,要看能否創造出留得下的人物形象
“白洋淀,風光好,英雄多,到處都有嘎子哥”。徐光耀筆下的嘎子頑皮淘氣,又人小鬼大、嫉惡如仇、英勇無畏,這個英雄小八路早已成為不可替代的經典形象。他曾介紹,小兵張嘎最初的創作靈感來自一位名叫瞪眼虎的小戰士。他斜背著馬槍,帽檐兒是歪著的,帶點嘎氣,是小兵張嘎這個人物的一個萌芽。
徐光耀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感染了無數人。河北作協副主席李浩坦言,自己看過這部電影數十遍,里面有些臺詞他都能背出來。盡管當今影視創作有了更加精進的敘事手法和技術手段,但是這部電影仍舊能夠穿越時空散發出恒久的藝術魅力。徐光耀所書寫的土地與其個人生活緊密相連,沒有冀中平原的抗戰生活經歷,也就沒有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和電影。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也是深受感染的其中一員,“電影《小兵張嘎》于1963年初放映,當時我只有12歲,那時候我花1毛錢看了這部片子,看完之后便深深愛上了這部電影。片中的張嘎、羅金保、胖墩、胖翻譯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應征入伍參軍、后來從事電影劇本創作,都得益于受到這部抗戰影片的啟發。這部電影的成功啟示我們,檢驗一個國家的電影好不好,要看創造了多少留得下的人物形象。”
電影主人公嘎子想要一把真槍的強烈愿望和為獲得這把真槍的全身心努力,給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少年時期看了這部電影,那時候嘎子的愿望就是我的愿望。嘎子想要把真槍,要為奶奶報仇,就要跟著老羅叔走、跟著八路軍走,在八路軍的影響下從各個方面錘煉自己,最后成為真正的抗日戰士。電影最終,張嘎子大仇得報,得到真槍,兒童的愿望與情感得到滿足。所以當時的小觀眾們看完電影后,更加崇拜八路軍、解放軍,他們渴望進入部隊,成為軍人。”
本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委員會委員丁亞平從史學角度分析到,《小兵張嘎》作為一部重要的抗戰題材影視作品,它不僅真實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敵后根據地的生活和斗爭場景,更以影視藝術的形式保存了那段歷史記憶。電影體現了人民群眾在民族危難時刻的覺醒與擔當,通過張嘎這一形象折射了整個民族的抗爭精神。同時,影片以生動、具體的描寫,將宏大的戰爭敘事轉化為個體化、可感知的生命體驗,使得歷史不僅僅是一段文字記載,更成為一種情感共鳴。“很多人認識徐老是因他編劇的電影作品《小兵張嘎》,而他更主要的身份是作家。此次電影界權威、專業的金雞獎,將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頒發給徐光耀老先生,足以證明電影界對編劇、對內容創作和電影藝術化的重視。”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全行業樹立一面尊重劇作的旗幟
徐光耀曾在前線感受過戰爭的血雨腥風,是真正的“身經百戰”的作家、劇作家。他不僅創作有《小兵張嘎》,還寫就了《平原烈火》《望日蓮》《四百生靈》《冷暖災星》等一系列抗戰作品。河北籍詩人劉小放回憶說,“記得前幾年我陪時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高洪波去看望他,洪波問他一生打了多少次仗,光耀毫不含糊地說,截至1944年,他在日記里就記下了大小戰役70余次。1945年戰爭更殘酷激烈,那一年就打了二三十場仗,后來他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更有無數次血雨腥風的戰役。”嚴酷激烈的戰爭歲月的洗禮,鍛造了徐光耀堅毅頑強的精神氣質,更為其文藝創作找到了方向。白洋淀、青紗帳、竄天楊……美麗的冀中平原是徐光耀生長和戰斗過的地方,他深愛著這片英雄們用鮮血澆灌的熱土。他劇作的主角,永遠是那些用生命保衛祖國的子弟兵,用生命保衛家園的同鄉。
徐光耀于1953年加入中國作協。他還是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的首屆理事,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曾在2017年建軍90周年之際授予他編劇終身成就獎。在王興東心里,此次徐光耀獲頒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對他文藝創作生涯的肯定,也為全行業樹立起一面尊重劇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旗幟。“為什么當前電影這樣依賴文學?因為很多編劇沒有生活,一大批編劇只是閉門造車創作難以留下來的快消品。作家寫一本書少則兩三年,多則長達半輩子,他們長期泡在生活中。影視買文學作品來改編,買的是作家的生活體驗,是作家傾注時間和心血,對社會的觀察,對人與人、人與自我關系的深入認識。”
王興東認為,今年適逢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十周年,此次徐光耀老先生獲獎,再次肯定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對于文藝創作的可貴價值。“深入生活是一種基本態度,提煉生活是一種基本能力。過去搞原創,都是有生活基礎的,絕不是閉門造車。徐光耀的戰斗生活、親身體驗,是其筆下真情實感的來源。”丁亞平認為,徐光耀的獲獎提醒當下電影創作者,真正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并非一時之作,而是感知生活的饋贈,將筆觸伸向精神深處,創作富有價值觀引領作用且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