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云中去
秋天,在桂林坐船沿漓江去陽朔。每次在江上,都能看到不同的風景,上次看到的是煙雨迷蒙的群山,這次看到的是群山背后潔白清爽的白云。我不明白,為什么云都在山頂或山后,江面上空看不到一片云?也許大自然的分工本就如此吧。
你說那些云在躲躲藏藏吧,它們又趁你不注意的時候,跑出來,完完整整地、沒羞沒臊地展示著自己。它們在山間翻滾著,雖然翻滾的速度很緩慢,但依然能看到它們是打算全方位地把自己從頭曬到腳,從屁股曬到肚皮——云是太陽的孩子,可它們永遠曬不黑,反而越曬越白。
這次遇上的,是我見過的最白的云。真的,我見過太多次白如雪的云了,沒一千回,也有八百回,但那天漓江邊的云,白得讓我詞窮,讓我張口結舌也想不出用什么語言向身邊的朋友形容。
云,白到了極致,就會讓人浮想聯(lián)翩。比如會想到,云那邊住著什么神仙?通常人們會想到那里住著雷公電母、天兵天將,神話是這么寫的,可我們不能就這么輕易地信了。云里的神仙,如果住了那么多,就不可能還有這么白的云,他們打打鬧鬧,跑跑跳跳,云會被他們踩得烏漆墨黑,多少會留下一點痕跡。云那邊如果真住著神仙,想必也是和凡人一樣,只是看,不伸手,他們也怕弄臟了白云。
云的白,可能不是天生的,是歷練出來的。我在塞北的一處深山里,就曾目睹云歷練自己的過程。深深的山谷,是一口鍋,云是沸騰的水,一半烏黑,一半潔白,它們在鍋里不停地翻滾著,那形態(tài)像極了鐵鍋里的開水。我在距離山谷幾公里處,守望了大約半個小時,一直等到那鍋云騰空而起,烏黑的那部分留在谷底,潔白的那部分升到了高空。于是,山谷的上空多了一片純白的云。從此,我也篤信,所有的白云,都是這么煉出來的。
白云讓人有一種距離感,感覺遙不可及,可心里又忍不住有一個想法,想往白云的方向去,到云中看看,還想在云上打個坐,假寐片刻。每次飛機降落的時候,我都期待穿過云層的那幾分鐘,真希望飛機能在最白最厚的云里停留一會兒,好讓人近距離地觀察云。飛機降落前,也就是穿過云層前,機艙會響起廣播,提醒乘客收起小桌板,打開遮光板,在我看來,潛臺詞是:觀察云朵的最佳時機到了。往外看,飛機有往下俯沖的姿勢,能感覺到極快的飛行速度,發(fā)動機此時正大口大口地吸入云朵。在那會兒,云幻化成了霧氣。我便想,要是有人把天上最白的云裝入玻璃瓶,放到超市的貨架上售賣,我必買一瓶來,品嘗一下白云的味道。
這些都是我的胡思亂想,如果云知道,肯定會笑。云在天上,人在地上,云與人,亙古以來都保持著距離,也正因此,云給人以神秘感。往云中去,自然不切實際,然而人們由此生發(fā)出了許多難能可貴的想象,這也讓云增添了浪漫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