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2024年第10期|潤雨:古村的幸福密碼
潤雨,原名朱潤魚。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火花》《山西作家》《四川散文》《在場》《鄉土文學》《四川經濟日報》等。有散文作品入選《網絡優秀文學作品選》《新時期鄉土文學優秀作品選》等書。出版散文集《煮一壺月光,醉了年華》《光陰在左》。
對于一些事,我總是顯得后知后覺,比如,對于張壁古堡。
很慚愧,身為晉中人,自己居住的城市距離介休并不遙遠,也就是不到兩個小時的車程,而我對其轄區內擁有一座相當像樣的古村落竟然知之甚少。這次隨“晉商故里的文化山西”作家采風團來到這里,才與張壁古堡有了一次近距離的探訪。而這一訪,讓我意外地發現了事關幸福的密碼,生出相見恨晚之感。
說到古村,我并不陌生,那些古路靜街、古巷通幽、青磚灰瓦、石獅門樓,如果是在南方,還有秀水環繞、古樹庇蔭……猶如一幅幅古色古香的鄉村畫卷,瞬間涌進了記憶里。多年前,走進過距今700多年的江西婺源縣賦春鎮的源頭古村,也走進過距今1400多年的位于山西盂縣梁家寨鄉深山溝谷中的大汖村。它們作為原生態古村落,讓我初識了古村的風韻。
然而,這次走進位于介休市龍鳳鎮的張壁古堡,徹底打破了我舊有的認知。這座擁有1600年歷史的古村,以其奇特的風貌、別樣的意涵重塑了我的見識,帶給我一種莫名的感動。
2023年11月10日,立冬剛過了兩天,秋的身影還沒有走遠,氣溫就驟降。天空一片灰蒙蒙狀,與大地枯萎的植被、寒涼的氛圍,共同構成一幅蒼黃的寫意畫。宛若復古派的畫風,很快將剛從介休市區趕到龍鳳鎮的我們,帶入古意微醺的境地。
大巴在停車場停下,導游帶著大家向南古堡門移步。
我駐足于古堡前,打量著四周,一種朦朧迷幻的感覺,仿佛即將走進的不是什么具體場所,而是一個夢境。借著時光機的穿越,那些藏在山川間的景觀、藏在歲月里的故事、藏在人世間的傳說,凝聚成一束束跨越千年的光影,款款展卷在眼前。
山河遠闊,人間星河。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
古 堡
張壁古村,又名張壁古堡。
我一直認為,古村是社會發展進程中被遺落的珠寶,是關乎人類文明史的立體相冊。
從舊時光里走來的張壁,與其它古村落的單一地上景觀不同,它是地上地下皆有勝跡。夏商遺址、北朝地道、金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諸多文物古跡,在王朝迭代中,帶著歲月長河里形成的斑斑印記,穿越坎坎坷坷的風雨之路,鶴發童顏地立在我們面前。
我懷揣一個疑問:為什么古村叫張壁?莫非這個古村以張姓為主?抑或是有張姓豪族?壁,墻也,也指具有防御的設施——營壘。望著立在眼前的古堡,我有所開悟,張壁的真實源頭早被1600多年的風雨吹散成了謎,一代一代的張壁人猜想過它前世的前世,口口相傳中于是有了這樣那樣的傳說。而在多種傳說中,我更愿相信某位學者的推測:張壁與十六國時期后趙大將、同時也是地方巨族的張平所建塢壁有關。張平當時是活躍在“雁門、西河、太原、上黨、上郡”以及河東等多地的實力派人物。在晉室南渡、北方出現權力真空進而導致邊防瓦解、各少數民族進入山西爭奪政權的背景下,他作為地方巨族組織起百姓來,為求自保而修筑的防御性鄔堡。因之,這種鄔堡集軍事、居住與農業生產等職能于一體,對外防御戰亂,對內農耕養息。堡內,古老的宅院、千年的廟宇散布其間,如真武殿、空王行祠等,其軍事護衛與農耕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相融并生。
無論是否接近歷史真相,張壁古堡是在特定時代和地域背景下產生的具有軍事防御功能的城堡,內有北朝修建的萬米地道,外有高10米的堡墻環繞,確是易守難攻。村西南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的墓志確鑿地證明了金代張壁古堡的村名已為“張壁”。
就是這樣一個張壁,在星象文化展廳,我第一次知道它還有別樣的美譽——“中華星象第一村”。一座古村落,居然與星象有關聯。在中國古代星象文化中,古人將全天可以看到的恒星分為三恒二十八宿,張壁古村就對應天上二十八星宿方位和布局建造。據說,現在發現與星座對應的標志物有三十余處。我不得不感嘆在時光的另一端,我們的先祖圣賢們,是如何利用星象說為一方村落排陣布局,如何運用風水理念建房造屋。這是怎樣的一種超前意識?又是何等深邃的生存智慧?
無疑,張壁古村初建時的選址一定是慎而又慎的,從地理位置上必須占有絕對優勢。且看,它位處秦晉古道,南依巍峨俊秀的綿山,西、北、東三面皆有深溝環繞,南高北低的走勢,遠遠望去,像極了一個掛在絕壁上的城堡。這樣的古村,上有星象照應,下有地理取勝,它的風水怎么能差?
一說到風水,人們心里不由得輕微一顫,不會是迷信吧?事實上,風水或地理學又稱堪輿,是中國古代的一門學科,古人旨在通過觀察自然環境的特征和地理布局,來推測和評估對人類生活和命運產生影響的吉兇禍福。在《周易·系辭下》中有專門的論述:“古者包義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于文與地之宜。” 這讓我們看到,古人對宇宙萬物相互關系和對生命運勢影響的重視。一些古村落的格局早已暗示了古代陰陽八卦的理念。張壁古堡遵循中國傳統星象和堪輿理念建造,地上陰陽五行,地下六壬奇門。古人為了安居樂業,為了家族興旺,抑或為了求得一份心里踏實,從選址造屋就有了講究,何況是建一座城堡。我想,這是華夏文明創造的生命哲學。選對了地址,如同選對了種下一顆吉祥樹種的土壤,從此,在這里種下了一方百姓的幸福心愿。
張壁古村,因地理位置優越,因擁有防御古堡而神秘,更因那萬米暗道,讓我們領略了東晉十六國至南北朝期間,在中國北方動蕩不安的戰亂歷史背景下百姓的智慧創造。
如果說一本書有多重打開方式,那對于張壁古堡這樣立體的書,自然有很多出入口。可罕廟里的一間屋內藏著入口,居民家中的一方木柜,也是開啟地下秘密通道的所在。我們走在“S”形暗道里,雖然目前開放可參觀游覽的只有1000余米,但足以領略這個暗道的神奇與宏闊。暗道匍匐于地下3米到30米厚土層里,呈三層立體網狀結構,上下貫通,約1萬米長,可吞兵萬人。暗道內既有規模較大的屯兵洞、糧倉、水井、馬廄、俘虜窯,又有陷阱、伏擊坑、貓耳洞、三通瞭望孔等軍事設施,還有排水口和逃生通道。總之,進可攻,退可守,隱可藏,出可逃。山谷間的一方窯洞,看似平常煙火人家,可能就是古堡的出口。電影《地道戰》里的場景,在這里是真實的寫照,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地上明堡,地下暗道,對付外來侵略者,如同設了雙道防線,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有了防御的底氣和應對的從容。
從暗道出來,我們就進入了明堡,一路瀏覽了魁星樓、古戲臺、二郎廟、三大士殿、空王行祠等。一幢幢青磚斑駁的廟宇,雕著植物花卉或吉祥動物的木質檐梁,雖舊而精細不減。鼓樓門洞下用不規則石頭嵌成的路已磨得失去了棱角,發著青光,讓人感受著年代的久遠。
對,古路是古村的標配,有了它,我們才容易走進時光深處。
在古村居民街,我們穿行在豎、橫磚鋪成的“丁”字巷里。據說,每一條巷子,大門一關就成了獨立封閉的空間,有利于整個地方的防御更加穩固。而且,“丁”字路有“人丁興旺”的寓意,走在上面,想著家族繁榮昌盛的景象,不覺有了“曭朗天宇開,家族躍以喜”的心境。
一抬頭,張府選婿的門樓依然立在那里,拋繡球的張府千金雖然不知去向,但那盛大擇婿的喜慶場景猶在眼前重現。
在另一處,一座造型獨特的磚雕“福”字壁,其形狀設計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導游娓娓道來:左邊的部分形似龍頭,代表上天或龍,意味著希望子女能夠出人頭地;右邊的部分形似鶴首,代表了民間對于壽命的期盼,同時也蘊含了對后代的教育期望;“福”字下方的大“田”字,不僅意味著“民以食為天”,還揭示了晉商作為農耕起家的商業家族的根基和對土地的深厚情感。這座“福”字壁,不就是古村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景嗎?
古 碑
歷史在漸漸隱退的過程中,會遺留下一些生動的細節供后人發現與印證,比如那些被考古工作者發現的各種石碑,碑文就是一方記事。空王佛行宮大殿西側的寬賢發愿碑,追溯僧人寬賢等人起意修繕廟宇募捐的場景。大殿東側為創建空王行祠碑,記載空王行跡及建造行祠始末。張壁古村的古碑很多,它們載著張壁史話,從光陰深處走來。
想想古人當時刻碑的心愿,覺得寫字的紙張、布絹以及早期的竹簡、木簡都沒有石材堅實而擔任不起保全記載歷史重大事件的使命,所以決定刻碑留文。盡管碑文不可能長而全,但它依托的材質堅固耐磨,經得起時間的浸蝕,對后人考古具有充分的印證和補充歷史的作用。2011年成立的古堡文化研究院,目前已出版《張壁古堡歷史考察》《張壁史話》《張壁碑銘合集》等研究專著。
從這些碑文里,可看出在不同階段,一代一代的張壁人發揮聰明智慧,積極地為家園建設添磚加瓦、增景生輝,生動地演繹著每一個階段的美麗故事。從建屋舍庭院,到修宗祠廟宇,恨不得把當時最好的材料用上,比如琉璃。介休是琉璃之鄉,張壁古堡各個古建筑屋頂的琉璃,造型精致,刀工細膩,色彩美不勝收。尤其建造在北門丁字門頂上的空王佛行宮,殿頂是明代三彩琉璃裝飾的獅瓶風水樓,厚載保佑平安的意涵,塑型精美、獨特,燒制精良,非常吸睛!
最絕的是空王佛行宮前的兩座明代燒制的孔雀藍琉璃碑,通體由琉璃燒造,通高250厘米,寬68厘米,分碑帽、碑身、碑座,碑帽為黃綠二龍戲珠圖案,碑身通體飾孔雀藍釉,書黑字,全部是琉璃一次燒造成型再拼接而成。整體裝飾華美而亮麗,是中國古代琉璃燒造及配色藝術的經典杰作。據說,它們是目前全國已知唯一的兩通琉璃碑,堪稱稀世珍寶。
有人說,來張壁古堡,一定要見見這兩座琉璃碑,誰見對誰好。這又是一次事關幸福的暗示。而我感到幸運的同時,尤其對那孔雀藍色念念不忘,它觸動了我內心對某種色彩的向往。不得不說,介休琉璃延續了千年的燦爛,而孔雀藍琉璃碑延續了古村獨特的審美典范。
古 槐
古村是少不了古樹的。樹是古村的靈物,有了樹,古村才會有靈氣。
張壁古堡也有自己的靈物,它就是興隆寺山門前的那棵“槐抱柳”。這棵古槐,樹齡在千年之上,奇特的是,古槐的樹洞里長出棵柳樹,樹齡也有六十余年。作為古村最老的長者,古槐親眼目睹了古村一千多年的滄桑巨變,它心里裝滿了古村的故事。據老人們回憶,寺門前原有六棵千年古槐,是按“南斗六星”的布局栽植的。“南斗六星”是古代漢族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在傳統的二十八星宿中,因其在南天,排布形似斗(或勺),故被稱為“斗宿”。這六棵古槐與堡北古道旁臺地上的“七星槐”相呼應,被稱為“南斗六槐”。解放戰爭時期,一場大火將五棵槐樹燒死,只留下臨街的一棵,眼看氣息奄奄,也要枯黃了。次年清明,廟里居士突發奇想,在槐樹洞里插了根柳枝。說來也怪,柳枝插下不一會兒,天就下起了綿綿細雨。之后,柳枝竟發出了新芽,而槐樹也煥發了勃勃生機。百姓取柳的諧音以代“六”,稱為“六槐”,暗合“南斗六星”的意涵。時至今日,兩棵樹相依相抱著長在了一起,長勢旺盛,成了古堡一個奇特的景觀。古槐穩健茂盛,柳枝瀟灑飄逸,兩種樹雖習性不盡相同,卻能相伴以生,相擁以長。新老融合,向我們呈現了一種合作的姿態,既是生命的綿延傳承,也是精神的高級進階。
游客們來到景區,總忘不了在這棵造化神奇的“槐抱柳”下拍照留影,還有更多的人早已把它當成有求必應的神樹了。百姓們有了病病災災,就想來到它的跟前祈福許愿。一旦愿望得償,人們便會前來還愿,在樹枝上系根紅布條,以示感恩之情。明清兩代晉商最為鼎盛的時期,以張、王、賈、靳為代表的張壁子弟背井離鄉、外出經商,生意做到天南海北。在即將遠離故土之前,他們都會在家人的陪伴之下來到樹下,許個愿,并帶走樹下的一小抔土。帶上它,就等于帶上了故土的滋味,就等于帶上了親人美好的祝福和神樹的庇佑。有了這抔土,故鄉就在心上,鄉情依依,鄉愁濃濃,無論走到哪里,永遠不會找不到回家的路。
“槐抱柳”扎根在張壁古村的土地上,扎根在一代又一代張壁人的心上,也扎根在遇見過它的游人、商旅心里。來往的游人、商客,仰望神樹,虔誠膜拜,一縷紅繩系樹上,祈福祈壽祈平安。那一刻,遭受過挫折的內心,對未來不確定結局的恐慌,甚或此刻還處在某種不幸的境遇里,心靈都因了一個寄托一縷希望變得柔軟和幸福起來,如一束光,照徹凄冷的暗夜。有了它,從此多了一份對未來人生的從容和篤定。
古堡、古碑、古槐,構成了張壁古村特有的靈性細節,它們如打開幸福之門的三道密碼,從不同維度提升了古村人的幸福質感。
當然,張壁古村最初的模樣,和我們今天見到的樣子,就像一棵樹的生長,呈現了不同階段的姿態。介休文明史逾2800年,張壁古堡也有1600多年的歷史。不同時期的增設擴建有之,如樹的抽枝壯桿、逐日繁茂,而修修補補也會有之。古堡居民鄭廣根說:“早些時候,不少村民拆老宅建新屋,也有村民裝修時在古建民居貼上瓷磚,加之有些宅子年久失修、人為破壞等,古堡原貌遭到嚴重破壞。”
所幸,歷史不會讓錯誤一直延續,國家對文物保護和城鄉發展規劃越來越重視。2006年,張壁古堡被公布為第六批“國保”文物。2009年,山西凱嘉能源集團接管張壁古堡,成立山西凱嘉張壁旅游公司,聘請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制定《張壁古堡文物保護總體規劃》,堅持“嚴格保護,尊重傳統”的理念,以文化留人,讓文物活起來。2013年,介休市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經十余年持續修繕,張壁古堡原始風貌基本恢復。截至目前,保護修復文物建筑30余處,其中民居院落17處。為減少古堡居住性破壞,又建了張壁新村,用來遷居村民。而今,集軍事、星象、宗教、民俗、農耕等多元文化于一體的張壁古堡,內有可罕廟等廟殿22處,是國內僅存、世界罕見、堪稱標本的完整古代設防村落文化遺存。當代作家馮驥才贊其為“遺落在民間的聚寶盆”“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
濃縮千百年時代變遷歷史記憶的古堡,一口氣摘下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落、中國特色旅游景觀名村等諸多榮譽。
目前,古村積極發展旅游民宿。那一座座層次起伏的古老院落,清潔古舊的石板路,四方貫通的連廊,以及街道兩旁布滿禪意的廟宇,還有在新舊融合中出現的各種娛樂項目,讓來到這里的人們,不禁心生向往。如果來這里小住時日,或晨起登高眺望,將古堡勝景盡收眼底;或黃昏漫步街巷,沐浴一縷夕陽,細細品味禪音繚繞、炊煙飄飄的古老鄉村味道;甚或去張壁棋院與棋友下下棋,那份安逸、舒適、禪定的心境,會不會是快節奏生存狀態下,讓自己慢下來的另一番愉悅體驗?
我相信,生命中有一種遇見是靈性的召喚,而相逢的意義在于幸福內心,彼此照亮。此刻,我感到,幸福不僅屬于張壁古堡,也屬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