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唐代的踏歌與宮廷演繹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張丹陽  2024年11月21日08:31

    踏歌是一種古老的原始舞蹈,在世界各地、眾多民族中都有悠久的傳統。我國內蒙古西部地區的陰山巖畫中就有許多新石器時代的踏歌畫面,而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上可見每五人一組、三組舞人連手踏歌的經典情景,距今已有5000多年。與實物證據相比,文獻中對于踏歌的描述更為豐富。

    《西京雜記》卷三“戚夫人侍兒言宮中事”條有“相與連臂,踏地為節,歌《赤鳳凰來》”的描述,可知在人們的印象中“踏歌”的基本要素有三:多人連臂(聯袂)、以足踏地、歌詞或歌聲。其后,《梁書》《北史》《隋書》等史書對踏歌的描述幾乎都是在這三個要素上不斷變化演繹,而其發生場域多與民俗活動有關,但也進入宮廷、貴族筵席之中。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錄有這一時期踏歌辭《楊白花》《江陵樂》等。《古今樂錄》說《江陵樂》“舊舞十六人,梁八人”,踏曲舞人減少一半,但仍非獨舞。所謂“不復蹋踶人,踶地地欲穿”(《樂府詩集·江陵樂》),正是其群體演繹震撼場面的展現。

    然而,“聯袂踏歌”究竟以何種節奏去“踏”,其踏曲歌辭是否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格調呢?周宣帝與宮人踏歌時有“自知身命促,把燭夜行游”兩句,《樂府詩集》將其收入《雜歌謠辭》,強調其即興性與隨意性。與之相類的踏歌詞有《楊白花》歌辭,為“五七言”歌謠體形式,初唐儲光羲的《薔薇篇》亦為此體,似為踏歌辭過渡階段的創作形態?!稑犯娂肪戆硕督o》收錄的唐人《踏歌詞》則均為齊言聲詩。而提到今人耳熟能詳的李白《贈汪倫》“忽聞岸上踏歌聲”的“踏歌”,恐怕也不是汪倫一個人“踏”,而是一支踏歌隊伍。因為這樣濃重的形式,所以李白才會那樣感動。李白此詩也頗有樂府民歌趣味,符合唐代踏歌的基本創作形態。

    唐前的踏歌多與“樂府”這個宮廷機構密切相關,唐代沒有名為“樂府”的機構,但按照吳相洲先生的看法,在唐代所謂“樂府”泛指一切官方音樂機構,是一個復合概念,既包括掌管雅樂的太常寺太樂署,同時也可以指向其他的宮廷音樂機構。

    與前代相似,唐時的踏歌仍舊是一種集體性樂舞形式,多人連手踏地應歌是其基本特征。張鷟《朝野僉載》中說到唐玄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晚上在長安安福門外燃燈萬余盞,選“長安、萬年少女婦千余人”于燈下踏歌,場面之壯觀,可見一斑。這是盛唐宮廷踏歌表演的情況,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間“又有《蔥嶺西曲》,士女踏歌為隊,其詞言蔥嶺之民樂河、湟故地歸唐也”(《新唐書·禮樂志十二》),還是大型宮廷踏歌表演。

    作為樂舞表演的一種形式,踏歌與其他類型樂舞搭配自由度更高,更易融合到一起,這或許也是踏歌能夠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任半塘先生也注意到了唐代踏歌的這一特點:“唐人本以‘踏’為簡單之舞……顯已非簡單之踏步,然其始仍曰‘踏其曲’?!保ā短茟蚺罚┰谥饾u與其他藝術形態融合的過程中,踏歌早已不再是簡單的、原始的“踏步”動作,而形成一種經典的樂舞樣式,所以很多曲調特別以“踏其曲”為名稱之。

    樂舞之外,作為戲劇源頭的《踏謠娘》(又名《談容娘》)無疑是唐代“踏歌”衍生形式中最為值得關注的一種。以時間為序,《踏謠娘》的故事在唐代有劉餗《隋唐嘉話》、崔令欽《教坊記》(“曲名本事”《踏謠娘》條尤詳)、杜佑《通典》(五代《舊唐書·音樂二》同)、段安節《樂府雜錄》、常非月《詠談容娘》。就內容而言大同小異,細節上稍有差異,其核心要素如下:歌詞(“踏謠娘和來,踏謠娘苦和來”);歌舞配合(“搖頓其身”“且步且歌”);戲劇裝束(“丈夫著婦人衣……今則婦人為之”);戲劇表演(“以為調笑……調弄加典庫”)。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稱其“有歌有舞,以演一事。而前此雖有歌舞,未用之以演故事,雖演故事,未嘗合以歌舞:不可謂非優戲之創例也”,即就上述要素而言。

    從《踏謠娘》“且步且歌”的歌舞配合形式來看,“踏”(步)—“搖”(身)可以說是整個歌舞戲的核心動作,串聯起整個戲劇情節,也在此過程中凸顯了這一戲劇“悲凄”的聲情。正如任半塘先生在《唐戲弄》中所說:“此劇之舞蹈,早基于劇名第一字——‘踏’,而此字實有其重要與特殊之意義在。倘無舞踏,固不成為《踏謠娘》。”而所謂“舞踏”,實際就是循聲以步、應地為節。事實上,除了“踏”,“搖”也是《踏謠娘》舞蹈的一個關鍵動作。一些文獻中,“踏謠娘”也做“踏搖娘”,其舞蹈中包括“搖頓其身”“每搖其身”等。這在“踏”的動作基礎上,更具有表現性。這種戲劇性的歌舞,已區別于南北朝時期胡太后宮人、爾朱榮將士們簡單的聯袂踏歌、頓地為節的群體性表演,更富于故事性和藝術的感染力。

    《踏謠娘》源于北齊民間,唐代已進入宮廷表演?!杜f唐書·郭山惲傳》記載:“時中宗數引近臣及修文學士,與之宴集,嘗令各效伎藝,以為笑樂。工部尚書張錫為《談容娘舞》……”書中未記載其詳情,但參考常非月《詠談容娘》詩所謂“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歌索齊聲和,情教細語傳”,張錫的舞可能已完全失去《踏謠娘》“悲怨”的舊旨,而僅?!疤ぁ薄皳u”“翻”“和”的舞蹈表演與觀眾唱和的“俳優為樂”。這顯然也是對“踏歌”這一樂舞形態新的演繹,并且對唐宋時期戲劇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在中古以降的材料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不同民族及周邊國家有關踏歌的記載。隨著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踏歌也發展出了更為豐富的表演形式。

    日本、朝鮮半島是踏歌較早傳入的地區。早在東漢時期朝鮮半島就已經流行踏歌,與《西京雜記》的記錄相似,該地區早期的踏歌都有類似祭祀娛神的目的,而后才逐漸演變為宮廷歌舞:“《金殿樂》注:‘踏歌唱’?!保ā陡啕愂贰分尽罚┧逄浦H或更早,踏歌在日本流行,多為元宵節會的慶祝風俗?!洞笕毡臼贰ざY樂志》載唐代《輪臺曲》是踏歌形式,其詞為六言四句的聲詩?!督谭挥洝分杏星{《三臺》《怨陵三臺》、大曲《突厥三臺》,《輪臺》或為玄宗時與《三臺》相類似的邊地曲,任半塘先生認為這一曲子是起于莫賀地方的民間歌舞(《唐聲詩》),由中國傳入日本,加入了詠詞、唱歌、垣代、打反鼻、懸琵琶等特殊的日本表演元素??梢姡谥腥A文化強大的影響力之下,踏歌逐漸與各地的民族風俗融合,或保留原生態,或有了新的生命力。

    (作者系大連外國語大學漢學院副教授)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影院|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性虎精品无码AV导航| 久久噜噜久久久精品66| 精品久久久无码21p发布|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鸦窝|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99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人妖|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精品久久8x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 日本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APP发布|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在线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91久久| 久久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99热亚洲色精品国产88|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久999久久久精品|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小说|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蜜芽|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