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遨:為現實插上想象的翅膀
那一刻我終于確認了自己網絡作家的身份,明白了自己真正無法放棄的是寫作,并且自豪于找到了一條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創作道路
我是2003年在部隊當兵時,開始用筆名“銀月光華”進行網絡文學寫作的。由于當時上網不便,我都是單機創作,之后用3.5英寸軟盤刻錄下來,郵寄給朋友發表。對軍事裝備的癡迷和對軍營生活的熟悉,使得那時的創作融入大量軍事元素,成為我最初的靈感源泉。
退伍之后,是10多年忙碌的職場生涯,我幾乎放棄了寫作。偶爾閑筆寫一些小說,也沒有堅持下來。直到37歲,我決心重新回到網站寫作。這時卻發現,網絡文學的潮流已經變了,成熟的網絡文學行業已不是我當初熟悉的模樣。上百個流派目不暇接,快節奏的敘事,動輒幾百萬字的超長篇幅,這些新變化讓我無所適從,幾次嘗試都失敗了。
幸而在這時,一位網站編輯向我推薦了魯迅文學院的網絡文學作家培訓班。我也意識到充電學習、轉型升級的重要性,于是爭取機會來到了魯迅文學院。
在魯迅文學院的學習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文學、哲學到國際政治、藝術前沿,從文學名家到網文“大神”,從創作分享到經驗傳授,我的視野格局被極大打開,對網絡文學的定位與潛力也有了新的認識。我開始琢磨能否發揮網絡文學的特色來寫現實題材,嘗試探索類型化敘事與現實題材相結合的可能性。
恰逢七貓中文網第一屆現實題材征文大賽舉辦,我的腦海里第一時間冒出來的就是有“工業之王”之稱的盾構機。從鐵道兵打通天山的隧道,到一條條地龍鉆山遁地,國產盾構機從無到有的故事里,有我熟悉的部隊,有我熟悉的工人,更有曾深深感動過我的盾構先驅。我鉚足了勁,開始了《大國盾構夢》的創作。苦于專業知識匱乏,我一頭扎進技術資料里,了解盾構機的制造、發展歷程、施工應用、基建案例,翻閱相關報道,觀看大量紀錄片,采訪中鐵九局的隧道工程師。漸漸地,我發現自己的視野已經落在中國崛起的大時代中,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大國盾構夢》完成后,登上了第八屆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參加網站作者大會活動時,我和其他網絡作家一同乘船游覽黃浦江夜景,站在船頭,江風拂面,那一刻我終于確認了自己網絡作家的身份,明白了自己真正無法放棄的是寫作,并且自豪于找到了一條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創作道路。
后來我又創作了以水下機器人研發為主題的作品《大國藍途》。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中國機器人后來居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壯闊歷程,凝聚了太多科研工作者的心血。我希望能寫出科學家敢為天下先的奮斗精神和以國家強大為己任的家國情懷,更希望作品能夠成為一座橋梁,讓更多人關注當下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在創作的過程中,我也重溫了改革開放的歷史。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出生的一代,我和同齡人一樣,對這段歷史飽含深情。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融入作品,讓時代背景更鮮明,讓科技成就背后的國家托舉更有力。
工業是科幻的基礎,科幻為現實工業題材提供了想象力的空間。這些年我也通過《登陸格利澤》《智能覺醒》等作品,嘗試“工業+科幻”的寫作方向。這幾部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南交通大學”、ASS公司、智能盾構、水下機器人是其中共同元素,同一世界觀相互填充,慢慢形成作品宇宙。這一過程中,我的知識積累越來越多,運用越來越嫻熟,在寫作手法上也積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平衡現實與想象,平衡網感與質感,讓故事既有科學依據又有吸引力,讓人物既有鮮明設定又更自然更真實。
網絡文學吸引我的一點是它持續且快速的更新,需要緊密結合時事,跟著時代的脈搏去寫作。我的新作《云啟未來》直接將視角拉入當下,作品中的人物就生活在2024年,以工業軟件為視角穿插盾構機、機器人、人工智能和腦機芯片等高新行業。這種對現實的貼近,這種立足當下、未來已來的時空感,敦促我加倍努力去了解科技前沿,吸收豐沛知識,用想象力為現實插上翅膀。
今年,我參加了“網絡作家新疆行”活動。身處祖國邊疆,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看到那么多援疆項目的實施,更對民族融合發展有了感性認識,過去口頭上常說的“血脈聯系”在此時真正具象化了。如果說此行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我想我感受到了愛,一種宏大的、久遠的、來自靈魂深處的愛。這種愛,為我下一部作品的創作注入靈感,也讓我對網絡文學的未來充滿信心。
(作者為網絡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