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那只晚飛的鳥
熟悉的人都知道,張慶和老師是我的伯樂,恩師,是我寫作之路的引領者。其實,我與張老師很早就在博客打過交道。一天,我如常打開博客,瀏覽新的留言和私信,以及訪客數字有沒有增長到令我興奮,發現有位名叫“一只晚飛的笨鳥”的新訪客留下了“紙條”,大意是:“你的小詩寫得不錯,不知肯否在一家行業報紙刊發,只是稿費比較少……”
我的小詩可以變成鉛字發表在報紙上,而且還有稿費?難道不是應該一次次投稿一次次退稿之后才會終于發表嗎?況且我從來也沒想過去發表什么——那是遙不可及的。當我從驚喜中緩過神來,就去拜訪了“一只晚飛的笨鳥”的博客主頁。他叫張慶和,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編輯。
我的處女作就這么神奇地發表了。流溢著墨香的《中國建材報》從牛皮紙大信封中取出,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兩首詩歌赫然跳躍其上,心中的喜悅無以言表。還記得那兩首小詩,一首是《月牙醒了》,另一首似乎與玫瑰花有關。還記得那張60元的匯款單,小小的它就像一張碩大無朋的獎狀,遞進郵局柜臺的那一刻我無比自豪,仿佛營業廳所有的人都在看我(其實周圍根本沒人,郵局工作人員也見多不怪了)。
真是快,不幾天興頭就過去,我像參加長跑比賽收獲獎杯的非洲原始部落選手一樣,很快又回到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沒想過在寫作上去取得些什么進步。再后來,家中遭遇一些擾心勞神之事,我便干脆連博客也不更新了。
當再一次站在生活的岔路口,卻發現沒有屬于自己的路,迷茫中我點開久違的新浪博客,驚喜地發現就在幾天前張慶和老師剛剛發來一張“紙條”。多可惜啊,如果早知道新浪博客有一日會退場,定要將那句問候復制下來。張老師在“紙條”中問我近況如何,有沒有繼續寫作,并囑告:“你的文字很有感覺,應該繼續寫下去。”
我揣測上天大概為我指明了一條當走的路,而張老師就是那個將我帶到路口又送上一程的人,而我們還沒見過面呢。
才入秋,隱約記得是在皂君廟附近的一家飯館,我第一次見到了儒雅而謙和的張慶和老師。張老師給了我許多鼓勵以及寫作上的指導。我有些沒信心,自己現在開始寫是否有些晚?他說:“正是寫作的年紀,在寫作圈,40來歲還是青年作者呢,寫吧,寫完發郵件過來,我幫你看看。”
自此,我一腳踏上寫作之路。其實對于寫文章我是不懼的,記得一次去書店翻看一些當代的文學書籍頗有感慨:原來寫成這樣就能出書?這樣水平的文章我可以寫好多。有了張老師鼓勵,我的信心直接翻倍,抽空就在家寫,寫好了就發到張老師郵箱。張老師特別認真,他逐字逐句斟酌修改,用紅字標注修改建議,并且謙虛地說“只是建議,不一定比你原本的好”;修改的同時,張老師不忘鼓勵,告訴我哪里寫得好,哪篇有進步……
轉過年2月,我的散文《喜鵲的心情》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又在當年6月被選作湖北某地中考閱讀篇目。緊跟著我的散文《燕子一家》在發表后又被選作廣州市某區的初中期末閱讀理解篇目,對于我這樣一個尚處于學習階段的寫作者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和認可。
除了寫作指導,張老師還將許多優秀的作家、編輯老師介紹予我,使我有機會請教學習,也讓我的作品有機會得到賞識。我曾經對朋友說過:“我寫作的起點就在一個較高平臺上,這個平臺正是張慶和老師搭建的。”后來我才知道,張老師是寫作圈子里有名的好人,被稱作“好人張慶和”,無私地幫助過許多青年寫作愛好者,鼓勵他們寫,只要有好作品,張老師都會盡力向所認識的編輯們推薦。張老師也會自掏腰包邀請一些報刊編輯和我們這些新手聚餐交流,讓文學新人的作品有機會展示出來。類似我、我們這些文學“素人”,在通過作品與張老師相識之前,并無任何交往。
一年后,我已發表不少文章,張老師說:“可以考慮出本書了。”我把文章整理出來發給張老師,他建議我到圖書大廈逛一圈,多翻幾本書,看看別人的書名和文章題目是怎么起的,說書名和目錄一定要有吸引力。等文章準備就緒,張老師又幫我聯系了出版社并幫我做好溝通。于是數月之后,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守住手心里的幸福》出版了,書名是書中一篇文章的題目,張老師幫我定下來的。
有了一定數量發表過的作品,又有了自己的書,張老師推薦我加入了豐臺區作家協會,一年后我又加入北京作家協會,認識了更多優秀的寫作者。
正是有了這些積淀,我的運氣才越來越好,機會也越來越多。一天,我接到老朋友電話,說他所在的某學會下面有一份學生類期刊,問我愿不愿意去做編輯。這對于在社會上無方向飄蕩的我、急需穩定收入的我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于是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份與文字相關的工作。這位朋友也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感謝的人。
我們的期刊有人物專版,從沒做過采訪的我只好賴上了張慶和老師——就采訪他了。張老師成就了我的第一次采訪,從列提綱到提問技巧,再到采訪時如何與受訪者互動,張老師無不細心指導。有了張老師的包容,采訪當然是成功的,除了我們的期刊,那篇文章也被《中華英才》刊載,后來又有多家報紙刊物轉發,張老師也將那篇文章收入到他的書中。當然,我知道這并不是因為我寫得好,而是張老師人好。
幾年后我又開始帶學生,張老師不時地發一些與寫作教學、語文知識相關的微信文章過來,每次看到我心里都暖暖的。
算起來,與張老師相識有10多年了。近一兩年,喜歡獨處的我刻意讓自己淡出社交,極少參加各種聚會和活動,張老師又搬到了東邊去住,與他見面的機會愈發地少了。我與其他圈內人也鮮有往來,偶爾參加活動,從別人那里聽說張老師剛剛經歷過一場病,我心里就很是愧疚,別人都知道了獨我不知道,實在是疏于問候了。感恩也好,感動也罷,我只停留在了心里,并沒有實際為張老師做過什么,但我沒有一刻敢忘記。如今的一切都源自張老師引領我走上寫作之路,他不僅成就了我童年埋藏于心的文學夢想,也將成就我人生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