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形式相結合為非遺文化傳播增活力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非遺文化日益融入人們的生活。在沉浸式體驗、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之外,非遺與微短劇、視頻網絡日記等創新文藝形式、網絡傳播方式的結合,為非遺文化的傳播增添了活力。
國內首部聚焦古籍保護的微短劇作品《重回永樂大典》,13日上線多個網絡平臺后引發關注。該作品以圖書館古籍修復組學員邵白為主人公,講述她偶然發現殘缺的《永樂大典》,因而與大典的“書靈”元鑒相遇,并在“書靈”的幫助下加入修復組,成功完成古籍修復工作的故事。這部只有1分58秒的微短劇,在友情、勵志、匠心、互助等內容之外,重點傳播古籍保護理念。劇中真實還原古籍修復環境和修復制作工藝流程,生動展示古籍的珍貴、保護的艱辛和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激發觀眾對古籍保護的關注與熱情。值得一提的是,該劇通過“短平快”的演繹和劇情反轉,引發人們對古籍修復、傳統文化保護等問題的思索。通過微短劇這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讓觀眾代入其中,感受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令人耳目一新。
11月12日,網絡視頻內容創作者李子柒在斷更3年后,發布了一段最新視頻作品。這段長14分鐘的視頻展示了她用非遺雕漆隱花工藝為奶奶做衣柜的過程。13日,李子柒發布了她回歸后的第三條視頻,視頻中展示了桑蠶絲織、植物染色、蜀錦織造、絨花制作等多項非遺技藝。這些視頻作品都在短時間內引發超高關注度,“李子柒回歸”也成為網絡熱議話題。這些熱度不僅展示了李子柒在短視頻領域的持續影響力,也反映了她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獨特貢獻。因其視頻作品始終在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李子柒儼然已經成為非遺文化和國風美學的化身。從最初農家院里春釀酒、夏采蓮、秋割稻、冬煮茶的生活方式,到再現造紙術、印刷術以及早已失傳的魏晉風雅曲水流觴,李子柒開啟非遺文化的保護和推廣之路。木活字印刷術、蜀錦、古法制鹽、古法釀造醬油等非遺技藝,也通過她的視頻被海內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看到。這些內容的傳播,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