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2024年10卷|楊鍵:“精神在毫厘之間”(組詩)
[有一個深夜]
有一個深夜,
青蛙發出了知了的叫聲,
那知了回到了水中,
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隨后潛藏下來,
四野寂靜,
它知道,
變化已經發生。
[野 河]
我在人生很晚的時候,
也許太晚了,
也許不算吧,
但總還看到了一條野河,
環村而流,
基本無人,
路面有青苔,
有青苔的路感覺才是路。
樹上也全是青苔,
有青苔的樹感覺才是樹。
有鳥兒口銜稻穗在頭頂飛過,
那稻穗上全是青苔,
有青苔的稻穗感覺才是食物。
這條路很短,
環繞著村莊,
一生也走不盡。
[“精神在毫厘之間”]
——給水墨畫家張浩
幾條線里畫出世界,這是一個變革
在那線里,云林與金農,是否一個人?
連綿不絕
如線
無盡藏與自然門是否一個意思?
如空
彌滿真力
他在那線里開荒,線里有兩岸,有呼吸在連接
用墨如雪落
用水如霜降
生命進入簡單的筆劃
強烈和婉轉不是他,任真與逍遙不是他
他是另一個,他是這一個
看戰火如看煙花
沒有塵土味,只有梗概之力
云啊,雷啊,火啊,風啊,剎那間云集,在那線里
星落惠州
江欲入戶
空有共用一個靈魂
他是一個古猿還是一個少年
他是來載重的還是來留白的
用最老的墨畫最孤獨的線
很白,很黑
他說的不是白與黑
果斷翻臉
另起爐灶
在遼闊無邊的死水之上斷然畫下五根黑線
[嵩山月]
——給一了
億萬年來月亮就是一面鏡子
我從未用她照一照自己
無論白天和黑夜,無論小時和分秒
我從未用她照一照自己
可她一直跟著我
希望我照一照自己
我從未照過
與她輝映的石頭還在,你不在了它還在
我看著那些石頭
那些巨大無比的石頭
不知從哪里滾來
互相摩擦著
如農人手捧的大海碗
但另有一雙眼睛在看著我們
看著這些石頭
嵩山月
二十四小時地看
年年月月分分秒秒地看
悄悄地看
不為人知地看
悄悄地運行
不為人知地運行
只為照亮我們
不比錢,不比權
比誰亮
比誰真
比誰慈
山谷整夜整夜亮著
人是亮的
家是亮的
路是亮的
她放下一只桶
吊在那古猿的頭上
那古猿是一口深井
它的眼睛亮頭皮亮手大腳大嗓門大背很厚
只是很孤獨
山里的每一片葉子都是對稱的
也很孤獨
分分秒秒她都在
我從未用她照一照自己
一秒鐘都沒有
億萬年前的化石
千手千眼
放下一根羽毛
在那精靈的床上
嵩山月
喝一杯
頭顱只是一個葫蘆瓢
[雨]
我在二樓和一個朋友吃飯,
外面下著雨,
可以聽到每一輛車的輪子
滾動著,
有很大的聲音,
本以為是水,
聽久了才知道是天上落下的雨。
向前,向前,
為何不能停一停?
那雨也很累了。
它來到世上,
本無方向,
卻跟著那車輪去了。
[江邊記]
兩個黑衣人,新郎和新娘,
攝影師按下快門,
里面沒有人,
是的,沒有人。
新娘很艷麗,
新郎怎么看都是一個工作人員。
在我們熱愛的江邊,
某男蹲著,某女站著,
他們的兩個孩子在扔石頭,
男的覺得他的一生像大兒子扔進江水的石頭,
女的覺得她的一生像小兒子扔進江水的石頭。
一個聲音大,
一個聲音小。
在他們身后,
一家人在火爐上做起晚飯,
他們從鍋里撈著黑乎乎的東西,
似乎就是人的一生。
【楊鍵,1967 年生于安徽馬鞍山。出版詩集《暮晚》《古橋頭》《慚愧》《哭廟》等。曾獲首屆劉麗安詩歌獎、柔剛詩歌獎、宇龍詩歌獎、全國十大新銳詩人獎、第六屆華語傳媒詩人獎、 駱一禾詩歌獎、袁可嘉詩歌獎等。多次舉辦水墨個展及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