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奇:“青鹿”謎團中欲和解脫的辯證
小說《驚鹿記》在有限的字符內,立足四代人的視角與執念,最終以青鹿和念珠兩種意象作為構建全文敘述結構的中心點。這兩點一明一暗,明的是念珠,暗的是鹿,由此鉤織起小說明、暗兩條哲思主線。
念珠是鹿在塵世的賦形,鹿是念珠在神秘語境下的內核。小說在一種神秘的氛圍下展開敘述。淺顯地看,杜嶠在其獨特的敘述思路上將故事情節分為兩大板塊,一是以露生住持為核心的念珠因緣觀,帶有明顯的佛學色彩;另一種是圍繞天然展開的生活化敘述,其身上有當下青年人或作者思維的縮影。這兩板塊立足于時間維度,通過念珠這一線索不斷對人的欲望和尋求“和解”的愁緒展開辯證。
這種辯證在文中表現得較為隱蔽,卻幾乎每個情節都有存在。這種基于因果關系的塵緣,將驚鹿寺和塵俗中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以折射出宗教色彩下人性的折變和擠壓,和由此造就的扭曲心理。
但杜嶠并沒有對此過于批判,而是通過師徒的傳統脈絡進行剖析,并盡可能地將其間偏于庸俗的部分展露出來,又通過這種難以化解的執念,重新歸于念珠這一意象,這一點在不悔和許淑珍的情節中可以表現出來。不悔有他的執念,這種執念卻沒有實質的情感依靠,它不屬于男歡女愛式的思慕之情——不悔將許淑珍視為他在塵世中的執念,或將許淑珍視為他對塵俗仍抱有希冀的象征。這種象征是不悔的心魔,也是不悔的欲望所在。
在敘述不悔這一類人物執念的同時,杜嶠也將寫作的視野深入到壓抑枷鎖構成的成因。其間既有宗教文化中的愚昧部分,也有時代背景造成的高壓。而這樣的緣由足夠可悲,基于歷史的敘述視野,杜嶠也將敘述情節映射更遠,并展現出在不同年代境況下,人們的悲歡。歷史雖不言語,卻像一個猴皮筋,勒在每個人命運的喉管上,將所有人的因果推著向前。
環境對命運的影響,也反映在天然的生活之中。杜嶠巧妙地突出親情和愛情這兩個重點,并使欲望的意識更加突出,借用天然易沖動的人物性格,將矛盾不斷激化。
在事業上不如意的天然急需突破其內心的芥蒂,并找到缺失的“一股勁兒”。而這種尋求突破的心理、與方嘉的情感波折,正無數次地在天然的內心摩擦,并由此推動故事情節向念珠靠近。這樣的設計為小說后半部分營造了緊張的氛圍,不斷疊加的神秘感和難尋答案的“謎題”,使氛圍凝結為一種火山噴發前的沉悶。而天然與方嘉的摩擦愈濃烈,小說中的節奏氛圍就愈沉悶,由此引導故事的節奏向爆發靠近。
天然的父親韓尋是一個平庸的人,也是推動情節的催化劑。他并不神秘,當然也沒有什么神通,借他的口吻去揭開露生和天然之間的聯系,無疑更具有真實感。這更像是一種證實,通過韓尋證實一種歷史表層下的故事聯系,證實一種人性的共通。無論何種年代,人們苦悶的原因雖有不同,但人性卻可以跨越歷史的緯度,映照在每一個人身上。
在天然與方嘉攤牌后,杜嶠也終于給出了這種矛盾的解決方法,那便是“塵歸塵,土歸土”,將念珠埋于驚鹿寺的竹林中,其實也是將執念埋藏其中。這是一種放下,卻又是一種拿起。天然像數十年前的不悔一樣,渴求放下,尋求解脫,卻始終不能真正地放下,相反又將這種以欲為內核的執念升華。
最終,杜嶠終于喚出了那頭青鹿,它化作青衣道人出現,以神力將連接四代人的執念化解,卻又在神秘中,將新的執念延伸至文本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