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炫松《太平洋紀事》:歷史的時間講述
《太平洋紀事》最大的特征是兩個虛構世界的并置,一個世界是與讀者日常生活共時的文藝青年游蕩記,另一個則是1825年瑪格麗特號的“太平洋紀事”,作者分別以敘述者“他”與“我”將二者進行區分。當然,小說中還存在著另一些細微的時空嵌套,比如安娜給“他”所講的故事現場,小說的后記中幸存者對羅杰日記的閱讀……幾個世界彼此之間嵌套折疊在一起,形成相互交錯與滲透。這某種程度上引發了一種虛構與敘述之間的混亂,讀者無法從中尋找到穩定的坐標,而是不停地從一個世界跳入另一個世界,獲得了時空漫游式的閱讀體驗。但相比于時空錯亂的體驗,更重要的是作者將這幾個世界拼貼并置的形式。將這幾個世界連接起來的核心手勢是“閱讀”,但作者并未鋪展這個動作,而是頗為“生硬”地將世界拼貼在一起——時空的轉折通常是缺少過渡的,從而顯得異常突兀。但這種“截斷”正是小說的精妙之處,這至少造就了三個層面的閱讀效果:虛構之間的“界限”、相似結構的重復與呼應,以及一種彌漫全書的后現代“拼貼”表征形式。
讀者或許很容易將“太平洋紀事”世界收納到以“他”為主導的敘事世界中,不僅因為后者是對前者的“閱讀”,“他”的故事還與讀者分享著相似的時代歷史經驗。因此很容易將瑪格麗特號的“太平洋紀事”看作是虛構,將“他”的故事視為這本小說中“真實的大陸”。但恰恰相反,這篇小說敘事層面的不穩定正反映出“太平洋紀事”并非是作為“他”的閱讀經驗以及附屬性的世界,兩個世界犬牙交錯,既彼此建立界限又隨著敘事的演進形成一種抽象的呼應。
一個明顯的例證是隨著敘述視角與時空的切換,敘事的“截斷”使兩個世界之間并沒有任何內生性的相互影響,僅僅表現為偶然層面的相交?!啊吹较鹉z恐龍、企鵝、鯨魚和大象玩具在一張帆布上排成一排,一群小學生搶著挑揀它們塞進口袋……這里恒常存在的事物,只有藍得可怕的冰塊,只有企鵝在鯨魚巨大的白骨之間笨拙地穿行……”大量的省略號使用將“他”生活的日常景觀與瑪格麗特號所在的時空蒙太奇式地疊合在一起,除了表象上的相似別無其他,反而凸顯出兩個世界的差異,制造出游離的效果。兩個世界之間“界限”的建立似乎是一種隱喻:書籍不再對“現實”世界產生直接的影響,虛構小說退出了爭奪“現實”闡釋的戰場,將自己居于游離超越的邊緣位置,也隨之喪失了現實行動的能力(正如“他”的處境一樣)。在此之下,“他”的世界變為另一種虛構,逐漸失去“真實”的維度與書中世界并置在一起,一切只是并列的拼貼。
即使這兩個世界之間存在界限,但兩個看似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的世界實際擁有著同樣的構造:兩個世界的時間敘述都被抽空停滯。1825年的瑪格麗特號被迫停在了平靜的大洋中央,“無法前進,沒有事情可做……天空和海洋如同兩塊巨石將我們夾在中間,我們就像石磨間被循環碾磨的谷粒?!彼鞯绿m是瑪格麗特號上一個頗為獨特的人物,他并沒有將自我付諸無聊的等待,他試圖通過閱讀書籍將自己繼續維系于歷史的進程中去,而從索德蘭的努力中,我們可以看到通過構建歷史觀之于個體存在的意義。
敘述者“他”的世界中則存在著敘事的雙重節奏,比如列舉面包名稱的同時記錄女店員和胖男人的行為;比如行文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省略號將兩個不同的世界拼貼在一起。這展現出一種分心與神游,某種程度上,“他”既像《狂人日記》中 的“狂人”,又像本雅明 筆下 的“游蕩 者”,“他”的視點與日常生活之間總會形成錯位的張力。但游離的同時,“他”又以超強的專注力在日常生活的外部凝視其中。
當小說形成“他”的世界時,制造了大量的“物”,太多的細節、太多的修辭、太多的“命名”填滿這個世界,甚至使得敘事變得有些“擁擠”。比如面包糕點的名字有麥芬、司康、佛卡夏、夏巴塔、卡斯特拉、瑪德萊娜小蛋糕;白色、藍色、粉色、綠色、黃色的手絹并不相同;“他”關注西面墻壁上的日歷、柜臺上放置太久而脫水的半顆檸檬、冰箱上面水漬油污的一摞舊雜志。無窮多“物”的飽和甚至帶來了一種唯名論式的恐懼,因為在難以計數的雜多排列下它們并不生產任何意義。那么,“他”在這樣持久的注視中發現了什么呢?“環繞他的一切都是假象”,“他”無法在自己的凝視中發現任何超越性的痕跡或者時間的在場,“在現代這種觀念中,過去和未來的雙重無限性消除了所有開始與終結的觀念……”一切堅硬都溶解在表象中,世俗成為自身的不朽。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于擁有同樣的時間構造、都處于時間停滯狀態的“他”的世界與“太平洋紀事”兩者而言,歷史的痕跡變得尤為珍貴。于是在小說中,我們看到了最具有隱喻意味的兩個動作,不論是敘述者“他”做博物館的保安,還是瑪格麗特號上的索德蘭對“舊書”無法違抗的誘惑,都是對于歷史的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