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訪談丨何榮:鋒利,但絕不單薄
《人民文學》“新浪潮”欄目自開設以來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現(xiàn)已成為雜志的品牌之一。此欄目的作者均系首次在《人民文學》發(fā)表作品。今年,中國作家網(wǎng)與《人民文學》雜志共同推出“新浪潮”作家觀察專題,作家訪談和相關視頻在中國作家網(wǎng)網(wǎng)站和各新媒體平臺、《人民文學》雜志各媒體平臺推出。繼第一期12位青年作家之后,自即日起,我們將陸續(xù)推出第二期12位作家:七堇年、 龔萬瑩、朱強、李知展、何榮、王姝蘄、傅煒如、葉燕蘭、李唐、楊天天、康雪、 吳清緣,敬請關注。
作者簡介:何榮,女,小說見《人民文學》《芙蓉》《青年文學》《小說月報》《香港文學》等。入選2023年“江蘇紫金文化優(yōu)青”。短篇小說集《斷頭螺絲》入圍寶珀文學獎初選長名單。
接到要做訪談的消息,青年作家何榮一下發(fā)來四篇小說,分別是《活自印刷術》《夜車》《贗品》《二〇二一少女太空漫游》。前三篇小說收入何榮于2022年出版的小說集《斷頭螺絲》,在這部小說集中,何榮嘗試了很多小說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比如,打亂時間以多條敘事線交纏推進故事,運用羅伯-格里耶式的速寫手法解構文本等?!抖柖簧倥章巍穭t回歸了更加注重故事和人物的傳統(tǒng)敘事,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太空漫游”這種充滿科幻元素的概念與少女的成長經(jīng)歷相結合,小說中劉詩晨的“太空漫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旅行,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游離、探索和追尋,整個文本呈現(xiàn)出奇幻、迷人又略帶憂傷的色彩。何榮說,受限于短篇小說的篇幅,她選擇“封閉式”的“家庭”和“開放式”的“太空”這兩個極具沖突的意象,試圖在有限的敘述時空里實現(xiàn)某種敘事的張力。
中國作家網(wǎng):能否談談《二〇二一少女太空漫游》的構思?
何榮:隨著社會飛速發(fā)展,很多原生家庭不再是“原裝”,而是經(jīng)歷了打碎、重拼、磨合等等,成為“重組家庭”。在重組家庭的新陣營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動。我們不再被血緣釘死在一個屋檐下,家里來了新成員,帶來了陌生的氣息。這種感覺很奇妙,中式家庭的密閉特性就此被打破。小說中,主人公與后媽一起,在大街小巷尋找“失蹤好幾天”的父親。因為沒有焦點,所有的街景都是迷離的、心不在焉的。家是港灣也是囚籠,“逃家”的父親,借“尋父”之名滿街晃的職校少女,都在渴求某種自由。就像人類渴望擺脫“老不死”的地球,飛向外太空一樣。在這“空游無所依”之中,回望過往的“歲月靜好”,失重與懸浮感竟然如此強烈。何以解憂?把一粟投入滄海,把一粒人放進太空,才可能消解過于膨脹的自憐。
中國作家網(wǎng):《二〇二一少女太空漫游》探討了代際之間的觀念差異、家庭結構的變化等現(xiàn)代社會問題,本質(zhì)上似乎指向了個體的孤獨,每一個個體都是“孤獨的星球”?
何榮:“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李白自詡和月、影結盟,而二者沒有感情,故稱“無情游”。但陪伴他的,恰恰就是這不離不棄的“月”和“影”。相比在“弒父”的緊箍咒之下掙扎,個體的孤獨似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父親自顧自玩樂,女兒自顧自當“大姐頭”,人與人的距離不是太近,就是太遠。
中國作家網(wǎng):你曾在一篇創(chuàng)作談中說,試圖以小說探討某種開放與封閉共存的奇妙空間感,如何理解這句話,能否結合短篇小說《夜車》談一談?
何榮:《夜車》發(fā)生在深夜行駛的火車上,車廂是封閉的,而車身是飛速前進的。在這個快速移動的密室里,發(fā)生了一起秘而不宣的性騷擾事件。在眾目睽睽之下,“三號”臨時起意,調(diào)戲無名無姓的“六號”女乘客。我一直覺得,這個事件基本不可能在操場、大院這種非密閉的地方發(fā)生,空間在此起了“幫兇”的作用。可能下了火車,“三號”又變回了一個好人?!耙管嚒边@個空間到底讓人發(fā)生了怎樣的畸變,令我非常著迷,因此我寫了這篇小說。
中國作家網(wǎng):《活自印刷術》也在關注代際、成長、家庭等,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在平靜的表層之下隱藏著某種近乎零度的冷漠。在你看來,如何在保持“零度敘述”的同時,又能讓讀者感受到作品的深度和情感?
何榮:《活自印刷術》是一場大型家庭應激演練。當“我”受到傷害之后,整個家庭最擔心的是“如何向親戚們匯報”,如何體面地應對前來慰問的親朋好友。所有成員齊心協(xié)力,努力剔除“情感”這個不利于公關的元素,一致對外。在這個節(jié)點上,冷漠似乎是對傷口的冰敷。當父母故作鎮(zhèn)定,穿起精神白大褂,用自以為最高效的方式處理“我”的傷痛時,正是一種無解的無助。
中國作家網(wǎng):批評家何平曾說,你的小說里藏著“復調(diào)式的交鋒”,對此你如何看待?
何榮:何老師的評價很精準,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生活是網(wǎng)狀結構,可能只是為了敘述方便,摘取了其中一條線索。細看,這條主干上還殘留著被掐斷的枝杈?!皬驼{(diào)式交鋒”其實更接近原貌,但是文字不像圖像,圖像可以畫面切割、多鏡頭同步甚至是畫中畫,文字天然存在著先后的閱讀順序,所以書寫起來有一定難度。
中國作家網(wǎng):《贗品》以小說人物張龍應、周建國、黃其龍為章節(jié),是否也可以理解為某種復調(diào)式的結構?
何榮:對?!囤I品》就像幾個聲部,共同在“贗品”這一主題的指揮下交響。小說里,這三個人并無實質(zhì)性的交集,但他們的人生動線卻在某處交織,彼此互為對方的人肉背景板。人人都是“冒牌貨”,在這場“贗品”大狂歡里,也許會有那么一點負負得正的真。
中國作家網(wǎng):你的小說語言和修辭極富表現(xiàn)力,比如,“路燈像慢動作的子彈,一顆一顆迎面射來,穿透身體,全無知覺?!薄八褚幻鹅o音按鈕,掀下去就消了一屋子的音。”“我們?nèi)俗煤芫o,擰也擰不開。”在遣詞造句上有什么獨特的心得嗎?
何榮:應該是一種主觀性。“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果單純客觀描繪,可能還不如照相機咔嚓一張。尤其在城市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場景的同質(zhì)化越來越嚴重。文字是介質(zhì),可以對抗審美疲勞,達成多重的感官喚起。
中國作家網(wǎng):你的小說似乎都不太“好懂”,也并不“好讀”,對讀者而言似乎是一種“冒犯”。在融媒體時代,追求文學性與迎合讀者口味之間,你認為應該如何找到平衡?
何榮:很多時候,我們對“讀者口味”有太多的私人假設。在莫奈畫出《日出·印象》之后,很多人才猛然發(fā)現(xiàn),原來朝霞是色塊的洇染,霧是沒有輪廓和線條的。作者跟畫家一樣,每個寫作者在自己的領域深耕,許多個寫作者分工、合作,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共同闡述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我相信,“讀者”都是“雜食動物”,“讀者口味”是變動的、多元的。
中國作家網(wǎng):是否關注同代人寫作?
何榮:關注。同代人的作品很“貼”,很容易進入。大家的生活經(jīng)驗也類似,不存在去考證背景“真?zhèn)巍边@樣的技術難題。實實在在,明明白白,都是親身經(jīng)歷,不需要查史料。在自己處理素材遇到瓶頸的時候,讀一讀同代人的作品,看看別人的長處和短板,感覺很有收獲。
中國作家網(wǎng):理想中的小說是怎樣的?
何榮:理想的小說其實有好幾類,長篇中篇短篇的標準各不相同。我寫短篇小說最多,只能談談理想中的短篇小說——綜合起來大概就是:鋒利,但絕不單薄。
中國作家網(wǎng):你的寫作受到哪些作家的影響?閱讀對你的認知和創(chuàng)作有怎樣的影響?
何榮:很多作家都影響了我,好像每個階段我都有特別迷戀的“偶像”,過了一陣子,又換了一個。閱讀就像補充營養(yǎng),停下筆,邊讀邊想,看看自己缺什么。閱讀還像中場暫停,可以防止過于亢奮的自我重復、機械量產(chǎn)。
中國作家網(wǎng):正在寫什么?
何榮:今年完成了四個短篇,每篇大概一萬字左右。目前在寫第五個短篇,年底可能能寫完,也許是舊歷年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