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真有夜郎村
我寫過一篇小文《最后的夜郎遺存》,寫的是貴州安順市轄的紫云縣貓營鎮附近大山里的一個村莊,這個村莊曾經很偏遠、閉塞,不為人所知。現今那里生活著300多個自稱蒙正苗族人的鄉親。遠近的寨鄰說他們是真正的夜郎人后裔。夜郎國是中國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出自司馬遷《史記》的成語“夜郎自大”講的就是國土面積很小的夜郎國國王自以為大的故事。那里的村民說自己是正宗的夜郎國國王竹王的后裔,至今保存著夜郎王的玉璽。
這樣的說法被當地的文化學者和民俗專家認可。自從“村村通”在貴州實施、由文旅人士推介后,近些年里,竟有包括老外在內的幾萬人走進了這個名叫牛角井村的寨子。當時,我在村寨上參加了他們的節慶活動后有所思有所感,寫下了一篇小散文。文章在北京的報紙上發表以后,當地的老鄉和干部、曾在這塊土地上插隊的知青都很高興。
卻不料,黔北遵義有文人給我打來電話提出意見。那位文人說:“葉老師,你怎么可以認定那里就是夜郎遺存呢?我們這里才是?。∽窳x市轄的桐梓縣離縣城30多公里,就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夜郎村嘛!當年,我不是陪同你去過的嗎?你忘記了?那地方的人,才是真正的夜郎人啊!”他又說:“我記得,我陪你去那一次,快走攏寨子時,迎面遇到幾個老鄉,你問他們路時,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自己就是夜郎村的鄉親,還熱情地給我們指了路。你當時還疑惑,這些人知不知道‘夜郎自大’的成語?他們的神情絲毫沒有自卑感??!”
我怎么會忘記當年的夜郎行呢?桐梓是我喜歡的一個縣城,主要是因為縣里出過一個人物周西成。他是貴州歷史上一個有著傳奇色彩的人。40年前我在貴州省文聯主辦的《山花》編輯部工作時,問起貴陽市中心噴水池的原地名為啥叫銅像臺。編輯部內外好幾位年長的老同志都搶著給我介紹,說銅像塑的是貴州民國時期的名人周西成,現在講的是他是民國時期的桐梓系軍閥,當年他可是貴州省主席??上г谂c來犯的滇軍打仗時死了……老同志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向我講起周西成的軼事來,根本剎不了車。因為他們說話聲氣太大了,把隔壁書協、美協、劇協的人都吸引了過來,紛紜不絕地給我講了好些周西成為人、判案、打仗時的故事。還有一位老同志直截了當地提議,你是寫小說的,如果能把周西成寫成一本書,那肯定好看!
這件事,吸引我去遵義時往桐梓跑。到了桐梓縣城,除了天天有人眉飛色舞地給我講周西成,我同時聽說了夜郎坡那個地方。聯想到“夜郎自大”的故事,我起了好奇心,提議也去那里看看。
不過,當年走馬觀花地看過夜郎壩之后,我真的沒把當代村民視作夜郎人的后裔。我反而覺得,他們的生活形態和民風民俗,和我曾經插隊落戶當知青的砂鍋寨和川南鄉間相似。
現在經這通電話的提醒,拿夜郎壩和我寫過的牛角井村開爭,又進入了一個怪圈。
什么怪圈呢?“夜郎自大”這個成語,雖然不能說是褒義詞,可在貴州的好些地方,諸如畢節、六盤水、黔西南州等山村里,都會有人認真地對我說我們這里曾經是古代夜郎國的領地,不但有傳說故事,還有文物等等,并且要帶我去看。碰到這種情況,我往往只能笑笑。記得20世紀80年代,省里的學術界對此有過一番爭論,熱鬧得不亦樂乎,結果不了了之,以“和稀泥”的方式結束了眾人的爭執,說凡有根有據言之夜郎的地方,都可能曾是夜郎國的領地。滄海桑田,歷史時期不同,夜郎國的范圍、都邑幾經變化,只有一樣可以確認,那就是文字記錄下來的,有依據有事實,才能得到認可。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桐梓縣的夜郎壩村,在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曾置珍州,珍州下轄有夜郎縣,縣治所就在夜郎壩。那么,至少可以認定,今天的夜郎村在1300多年前曾經是唐代夜郎國的所在地。而牛角井村還能拿出夜郎王的玉璽來,那么是否可以說,他們的歷史更為久遠一些,是古夜郎人棲息的地方呢?
貴州其他地方的偏遠鄉間,也有人說是古夜郎人生活過的地方,有的領我去看一截殘破的城垣,有的指著挖開來的屋基,有的遙指山高處的懸崖,都講是夜郎遺跡。比如說省會貴陽市花溪區有個偏僻的馬鈴鄉,鄉間的田壩坡地上產一種名為黑玫瑰的葡萄,村寨上的老鄉就說這里的很多村民就是夜郎人的后裔。我聽著他們介紹的美麗神話傳說,聯想到其他地方關于夜郎的話題,忍不住問:“這些夜郎人的后裔,和當代也就是今天我們接觸到的村民,在生活習俗、人際交往、為人處世上有什么不同嗎?”
“那倒沒啥區別,說話做事,都和普通的鄉間村民一樣。不講出來,那就幾乎感覺不到?!苯o我介紹情況的馬鈴鄉人一臉認真道。是??!于是我把自己的思考說了出來:關于夜郎人的遺跡和傳說也好,諸如夜郎村、夜郎王使用過的玉璽,關于貴州省里苗王的故事、苗王城的修復、布依王的傳說也好,還包括彝族的土司城堡、已開發為熱門旅游地的安順屯堡文化集中地……凡此種種,只證明了一點,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都曾經有過悠長的歷史和文化遺存,隨著歷史的長河流傳至今,殊途同歸,都在以各自燦爛的文化點綴著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鮮為人知的夜郎村、夜郎遺存也不例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一切保護好,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