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靈魂與面具的深刻交響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立足中國當代原創,到新世紀初以一系列國外經典“靈魂拷問”,再到近些年的“中國意象現代表達”,王曉鷹導演一直在“從詩化意象到詩化現實主義”的方向上不斷探索創新。本周在中國國家話劇院熱演的話劇《蘭陵王》,正是這樣一部代表作品,它以北齊名將蘭陵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通過現代戲劇的手法,呈現了一個關于“靈魂與面具”的深刻寓言。
編劇羅懷臻將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傳奇人物蘭陵王的故事創造性發展出了全新的情節,借歷史題材以當代觀念對復雜人性進行深刻的探討。他著重塑造蘭陵王的自我異化過程,刻畫了人性中“羊性”和“狼性”的兩極,拷問靈魂的真實和人性的復雜。劇中,蘭陵王不再只是英勇善戰的將軍,而是一個因目睹父王被害而用女兒態掩藏真性情的柔弱王子。他的生母齊后交予他先王遺物——神獸大面,試圖喚回蘭陵王的男兒血性。戴上大面的蘭陵王變得英勇無敵,所向披靡,他終于報仇雪恨,卻也走到了冷酷無情、暴虐可怖的人性另一個極端。最終,齊后和戀人鄭兒以犧牲幫助蘭陵王告別迷途,摘下面具,回歸本心自我。
導演王曉鷹在《蘭陵王》中運用具有現代舞臺藝術品格的跨文化呈現,又融入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包括儺戲、古舞、踏歌等,使得該劇在保持現代感的同時又不失民族特色,傳遞出深層次的民族情感和哲思。
劇中演員們通過細膩的情感表達和精湛的身段臺步,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飾演蘭陵王的演員張皓越,他通過層層遞進的表演,將人物從忍辱負重、扮作女性的柔弱到換上大面、脫胎換骨的英勇,再到迷失與回歸的心路歷程,都演繹得生動感人。國家話劇院優秀演員夏力薪扮演的齊后、李任扮演的齊主、余鳳霞扮演的鄭兒也都可圈可點,如能賦予這些人物更豐富的內心世界,會讓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劇中還巧妙設置了一個具有重要作用的角色群體——伶人。他們既是戲中的人物,也是戲外的旁觀者,時而用滑稽夸張的面具表演展現“儺戲”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時而跳出情節之外起到串聯和評判的作用,讓演出更具趣味性。
作為一部兼具歷史厚重感與現代審美精神的佳作,《蘭陵王》以一種詩意化的舞臺呈現,深刻講述了一個關于“靈魂與面具”的寓言,讓觀眾在層層情境中與角色的掙扎與思索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