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果真“才盡”了嗎?
在中國文化史上,江淹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以詩文而名垂千古,因“才盡”而人盡皆知。
江淹(444—505),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南朝文學家。江淹自幼聰穎過人,文才早顯,6歲就能作詩,18歲精通五經,他創作于青年時代的《恨賦》《別賦》,寫盡世間離愁別恨,被譽為千古奇文。中年的江淹攝職從政,從此再無佳篇,后人謂之文思枯竭。此事逐漸成為文壇掌故,流傳至今。
關于“江郎才盡”,《南史·江淹傳》記載了兩個故事:
一個故事是說,江淹當宣城太守罷官時,在歸鄉途中泊宿禪靈寺。夜里夢見一人自稱張景陽(西晉文學家張協,字景陽),對他說:“以前我把一匹錦緞寄存在你那里,現在可以還給我了嗎?”江淹于是從懷中取出數尺錦緞給他。那人見錦緞只剩寥寥幾尺了,怒道:“一匹錦緞,怎么裁剪得只剩這么一點兒了!”他回頭見丘遲(南朝文學家)站在一旁,便對他說:“還剩這么幾尺,也派不上用場,就送給你吧。”江淹醒來之后,便文思減退、才華枯竭,寫出來的文章索然無味。
另一個故事是說,江淹有一次投宿冶亭,夢見一男子自稱郭璞。郭璞乃是東晉時期文學家,尤以“游仙詩”名重當世。郭璞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這里很久了,是不是該還給我了?”江淹一摸懷中,果然有一支五彩筆,于是就把這支筆還給了他,“爾后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這個故事亦被鐘嶸記載于《詩品》之中。
“文通殘錦”“托夢還筆”的故事顯然經不起推敲。才華橫溢的“江郎”,怎么突然就才思枯竭了?
關于“江郎才盡”的原因,后世有著各種猜測,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醉心仕宦,俗務煩心。江淹出身寒門,幼年喪父,早年在仕途上也不甚得志,曾多次被貶,在窮愁困苦的狀態之下,寫下很多文采斐然的詩文。后來官運亨通,因久處富貴安逸之境,才思逐漸枯竭。再加上身處官場,事務繁多,無暇創作,于是漸擱筆墨,淡出文壇。這是后人對“江郎”之所以“才盡”最為常見的一種猜測。
其二,韜光養晦,避禍自保。江淹后來侍奉文人出身的梁武帝蕭衍,此人“好為文章,自謂人莫能及”(《宋書·鮑照傳》),為避免搶了皇上風頭,于是故意藏巧于拙,以此保全自身。故而借“還筆”之夢宣稱自己“才盡”。明末張溥為《鮑參軍集》題辭云:“江文通遭逢梁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史臣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竊笑后人矣。”可見,“江郎”并非真正“才盡”,而是出于自保,主動選擇封筆。再加上梁武帝時,沈約等人倡導的“永明體”新詩風靡一時,這種講究聲律、競寫艷情的詩歌,與江淹的創作風格和理念完全相悖,既然如此,不如封筆。
其三,縱情山水,耽于享樂。江淹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決意好好享受人生。他曾在《自序》中說道:“人生當適性為樂,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在他看來,“仕,所望不過諸卿二千石,有耕織伏臘之資,則隱矣。常愿幽居筑宇,絕棄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綠水,左倚郊甸,右帶瀛澤。青春爰謝,則接武平皋,素秋澄景,則獨酌虛室,侍姬三四,趙女數人。不則逍遙經紀,彈琴詠詩,朝露幾閑,忽忘老之將至。淹之所學,盡此而已矣。”在青山綠水之間,彈琴詠詩,有侍姬相伴,悠然自得,好不愜意。人生至此,夫復何求?創作詩文之事,早已拋擲腦后。
上述揣測雖不無道理,但恐非根本原因。事實上,江淹擱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生命轉向,醉心佛老。他在《報袁叔明書》中坦言:“吾功名既立,正欲歸身草萊耳。”在《自序》中,他回憶自己早年被貶為建安吳興令時,“山中無事,與道書為偶,乃悠然獨往,或日夕亡歸”,后來,更是“深信天竺緣果之文,偏好老氏清凈之術”。江淹曾撰寫《丹砂可學賦并序》,大談“鑄金為器,丹砂為漿”,“凝虛斂一,守仙閉方;智寂術盡,魄死心亡”。在《贈煉丹法和殷長史》一詩中也有“方驗《參同契》,金灶煉神丹”之句,可見其對老氏清凈無為之道的癡迷程度。
此外,江淹還撰寫過《無為論》,說到自己“回向正覺,歸依福田”。在他看來,佛教“廣樹慈悲,破生死之樊籠,登涅槃之彼岸,闡三乘以誘物,去一相以歸真”,可見江淹早已篤信佛家之說。他在《吳中禮石佛》一詩中更是袒露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幻生太浮詭,長思多沉疑。疑思不慚炤,詭生寧盡時!敬承積劫下,金光鑠海湄。火宅斂焚炭,藥草匝惠滋。常愿樂此道,誦經空山坻。禪心暮不雜,寂行好無私。軒騎久已訣,親愛不留遲。憂傷漫漫情,靈意終不緇。誓尋青蓮果,永入焚庭期。”由此可見,江淹早已沉浸于佛道之中,哪還有飲酒賦詩、作文抒懷的興致?
通過上述考察,不難看出,“江郎”并非真的“才盡”了,其真實原因,既非郭璞索筆、文思枯竭,亦非醉心官場、貪圖享樂,而是志趣轉移、主動封筆。對江淹來說,他早年妙筆生花、睥睨文壇,后來則主動退隱、潛心修道,“守清凈,煉神丹,心甚愛之;行善業,度一世,意甚美之”(《與交友論隱書》)。由于江淹的精神世界發生了重大轉變,不再逞世間之才情以追求他人認可,進而自然而然地放下文章之事。但是,那些注重辭章、在意名望的人,豈能理解他的這種人生轉向?于是,江淹干脆編出“文通殘錦”“托夢還筆”的故事敷衍世人。當然,郭璞索筆的故事,或許也寓意著,才華與名望乃外在之物,對其不必過于執著。
(作者:謝青松,系云南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