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見非遺 | 張老西《潑刀行》:一生只換一聲好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與閱文集團合作啟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三年計劃”,舉辦“閱見非遺”系列征文大賽,推出了多部優質網絡文學作品。近日,第二屆“閱見非遺”征文大賽頒獎,評選出多部獲獎作品。為了鼓勵網絡作家繼續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創作的活水源頭,同時助力傳統文化煥發新生,中國作家網精選了5部不同類型的獲獎作品,邀請青年評論家進行點評推介,以期加深網絡文學創作交流,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欄目主持 虞婧
關山刀、秦漢鼓
張老西雖不是關中人,但《潑刀行》的故事卻起于秦嶺,也許是因為關中大地有他想要的、硬朗朗的生野之氣。八百里秦川,麥客和刀客,黃沙走馬。潑辣辣的日頭,硬茬茬的麥芒,明晃晃的刀鋒,汗涔涔的鮮血。走鏢人,關中刀匪,狹路相逢。生人陽魂,邪祟陰魄,刃上交鋒。皮影傀儡,冷壇猖兵,夜半覓影。關山刀子,秦漢戰鼓,金鐵皆鳴。
讀這部作品就如此一般,像聽得黃土地上拔起的秦腔,耳中嘈嘈,胸中隆隆,只覺得硬氣,元氣淋漓。民俗、志怪、國術、武俠,這四種迥異的類型或元素奇異地融合在這部作品中,初讀確實需要適應好一會兒,方能讀出獨特的文本氣質來,方覺得有味。這在網絡文學中并不尋常,是極風格化、個人化的,此書沒有精心算計的情節節奏,沒有密集排布的爽點,甚至沒有一個強力的“掛”,這注定了不是一部“大眾”的作品,不是一部“小白文”,甚至不怎么像一部“網文”。我們見證了兩極分化的評論區,也見證了作者的不妥協。也許不是因為不想妥協,而是不會妥協。張老西已經四十一歲了,一個四十一歲的男人停留在網文這個年輕的江湖,就像一個略帶滄桑的刀客走在江湖路上,留下一路扎實而沉重的步伐,既已持刀而行,只能不夠聰明地走下去,講述他曾在此見過的,這古老的、堅實的大地,還有武俠時代的余音。
但他又是聰明的,或者說是真誠的,對于寫作這件事的真誠,如主角李衍釋放出“嗅神通”一般,釋放出自己的文學靈氣,感知“類型”在敘事模型之外的文本氣質,并非因是網文而馬虎一二,這已見文學的自覺。這四種類型或元素的融合,并非零散捏合,隨意取之,而是經過仔細摘擷,精心設計,它們的氣質竟然是相合的。民俗和志怪融合,給予中式怪談的幽冷和輕盈,而民俗和國術、武俠的融合,正像斬鬼之刀、驅邪之血,給予飽含生命力的熾烈和扎實。正如作品寫的是驅除邪祟之旅,它以“熱”戰勝了“冷”,以“重”壓制住“輕”。文中用五谷驅邪術、關山刀子、云雷戰鼓,用彩冠公雞、黑狗咒血,用年輕武者汗淋淋的肉身,用這些大俗之物、大生之物、具陽魂之物,殺飄忽陰冷的邪祟之靈。所謂刀光烈烈,鼓聲雷雷,生魂血氣,神鬼皆懼。此書是有煞氣的,但正是這煞氣生發出硬朗的文氣。若無這份冷和熱、死與生的對沖,作品中跳動的生命力不會這樣灼熱蓬勃。
至于文中的非遺元素,我認為甚至是不需單論的,因為并未感受到“非遺”二字的刻意鋪陳,而是無聲地融入了作品氣質。非遺是傳統文化,但更在一個“活”字,非遺是活的文化,在實踐的鮮活,在傳承的不死。而這些,歸根結底要落在“人”上。若羅列開來,文中的非遺元素不可謂不豐富,華縣皮影、幻術與目連戲,塑造出雕刻木偶的郁結的陳法傀,還有他哀戚的傀儡術;紅拳、心意六合拳、月山八極拳、滄州武術、梅山武術,這些拳法寫出一門門武館與師承,少年人流著熱汗與鮮血的交鋒,遲暮的高手,了不卻的恩與仇;至于文中最重要的元素,鼓,則是主角李衍的法器,象征著前行的正義、力道與氣勢,更是文中這種烈烈的生命力所載之物。秦漢戰鼓、蛟龍轉鼓、渭旗鑼鼓、十面鑼鼓,當這些古老的鼓藝,在陜西篇的結尾之處,在長安齊齊鳴響之時,我想每個讀者都能在這隆隆聲中感受到活的、硬朗的關中大地,它是不死的,它也將長久地“活”下去。
一入江湖歲月催
我們現在為什么不寫武俠了?
一直以來,這是我非常遺憾也非常困惑的一個問題。但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個事實,武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某著名音樂網站有一個歌單,命名為“他們老,江湖死。”令無數聽歌的人心有戚戚。但這份懷古式的緬懷并不能挽救什么,在仙俠甚至都已經快過時的現下,在系統和副本屢出花樣、大境界和小境界層出不窮、恨不得在星界空間才能真正產生殺傷力的時代里,似乎很少有人再花筆墨,寫下每一招、每一式,寫下風霜錘煉的肌肉和筋骨,寫下千金一諾,寫下“有所不為,有所必為”。武俠的時代確乎已經過去了。
我想,也許因為武俠是有傻氣的,這實不是一個“聰明”的文類,也不是一個“現代”的文類。武俠是冷兵器時代的產物,是拳腳的相撞、刀劍的交鋒,對于現在的熱兵器甚至是核武器時代,是過于低效的、緩慢的。槍聲響起,炸彈爆炸,迅速給予一個結果,在四五章的篇幅內,也許這番描摹招式的一場勝負還未決出,但隔壁槍已經響了四五次,給予了讀者數次轉折的刺激。武,現下更多淪為了一種觀賞性的過程。而這觀賞性現今甚至都已缺乏競爭力了一些,隨著各類修仙、高武文類的流行,武俠之過程,已像缺乏特效的白模,沒有復雜的設定,也沒有花哨的表皮。如同讓看慣微短劇的受眾捧起普魯斯特,習慣各類刺激的年輕讀者今天還會讀武俠嗎?也許只有老作者與老讀者,還會“追憶逝水年華”吧。
而俠,也許更慘淡了一些。武俠在武,更在俠。武,是身與術。俠,是義與情。也許從仙俠崛起開始,武俠之俠就已經開始沒落。雖皆稱為俠,我認為仙俠與武俠實為兩種不同的東西,仙俠的一個核心是長生,而武俠總是短命的,像古龍的名作《流星蝴蝶劍》所選取的這三個剎那的意象。因此仙俠的“修仙”是自我向世界汲取資源,“顧蒼生”之俠,只是此過程中的一種準則或法度,而非目的。而武俠之俠,我們說“行俠仗義”,卻是目的本身,是自我對世界的奉獻。習武之人持刀入江湖,揚的是俠名,講的是義氣,是“一生只換一聲好”。有所不為,寧死不為,有所必為,雖死無憾。武林中人是少有善終的,這也是“短命”的因果。因此仙俠是相對更“趨利”的,它的核心敘事是“得”,而武俠是更“趨義”的,它是“舍”。所以武俠是有傻氣的,它的沒落在所難免,因為現代人是計算利益的,功績主義社會是追求“得到”的,現代有現代的疲憊與貪婪,計較的現代人,也許再難尋回那份笨拙與磊落。武俠,成為了時代的遺風。
再回到《潑刀行》,我們重回那個問題,為什么書中故事從關中大地開場?文中寫道:“關中人生、蹭、愣、倔,自然不遑多讓。”也許正是因為這生、蹭、愣、倔的關中兒郎,讓本書進入了一種老武俠的氣質。書中少年弟子為何入江湖?為了“響蔓兒”,響的是本事也是俠名,因此我們會見到周白與李衍打生死擂,壓上師門名頭,自斷回頭路,決絕銳氣;也見一句話內,李衍為情為義,孤身走咸陽;僅五十字不到的段落,吳老四悔罪抵命,長拜而亡。生與死都像刀上火花、催戰之鼓,并無多少計較,當為則為,干脆利落。雖也涉及修行,但書中的修行道沒有多少靈氣法門,而是入江湖,走江湖走三分,帶三分笑,讓三分理,飲三分酒,再帶上一身“上秤分斤兩”的膽氣,“見天地,見眾生,方能見自己”。
而書中的武,亦值得稱道。書中一直在說“武者的身子貴如金”。肉體的健康、扎實和勁力一直是小說所強調的、所倚仗的,書中也不惜筆墨,花大篇幅去寫紅拳、路氏白猿通背拳等等武藝,一招一式如何發出,如何應對,招對招,肉體如何碰撞,力道如何消解。這承襲了“國術流”的寫法,也同樣契合于本書硬朗的文氣,因為武術也是極有生氣的。而小說寫武的時候用筆更見力道,利落的短句與連用的動詞很有一些徐皓峰的風格,像武者蓄滿力的臂膀,不疾不徐,緩緩而發,力發之時,卻振衣鼓氣,筋骨齊鳴,瞳中精聚,須發戟張。使小說從內容到筆法風格渾然,文氣貫通,豐沛而澎湃的生命力躍然而出。
雖寫了這么多的少年事,但張老西確實已四十一歲了。在這個亂花迷眼的網文江湖里,這個年齡很多作者早已“一書封神”,甚至已經功成身退,而這個滄桑的江湖人還在笨拙地前行。正如他所說,“很多火書,已經看不懂。很多流行的爽點,更是一頭霧水”。正如武俠這個文類隕落一般,時代的改變如渭水東去,白日西流,無可阻擋。而身在其中的人,用江湖的話來說,也許是“天下風云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俱往矣。在《潑刀行》嘶吼出來的生命力中,在這硬氣與灼熱中,這片關中大地的文調也是悲涼的。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慶幸,還有一些不曾改變、不會改變的人?江湖,潮起潮又落,多少靈氣恣肆的作者像那些白衣的年輕劍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還有多少人拆出一招一式,扎扎實實地持刀而行?在名與利的塵囂中,還有多少人可以烈酒洗刀,一生只換一聲好?
作家簡介
張老西,閱文集團長約作家,擅長武俠、仙俠品類的創作,能將世情民俗很好地融入作品之中,文筆老道,作品風格成熟,是一位頗具個人特色的作家。
作者簡介
王秋實,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助理研究員,前游戲設計師,多年游戲玩家,從事網絡文學與游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