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人民性的主體之思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人民性是中國文藝創作的根本遵循。近年來,各文藝門類的文藝工作者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一大批飽含人民情懷、真切反映時代風貌,溫度和深度兼具、質感和趣味共生,能夠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的優秀作品。從整體的文藝實踐來看,新時代的作家藝術家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文藝的評判標準,真正地踐行了文藝的人民立場。
創作主體: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獲取切身體驗和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從人民群眾多彩的現實生活和豐富的社會實踐中汲取創作營養,于“生活世界”中獲取創作素材。“生活世界”即胡塞爾在其現象學理論中提出的人類生活于其中并直接知覺到的世界,這個世界雖是人類主觀化、經驗化的“現象”,卻是人類認識真實世界的基礎和語境。例如,作家喬葉基于故鄉的記憶與經驗,加之對鄉村發展新貌的調研走訪,以“經常跑村、泡村,假裝自己是個‘人肉攝像機’”的方式,來獲得對新時代鄉村的沉浸式認知,進行關于鄉土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文學書寫。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導演焦波從城市返回位于大山中的故鄉,帶領團隊在一個叫杓峪村的小村莊蹲守了373天,以近1000個小時的素材來記錄村莊的四季變遷。改編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播出后引發強烈反響,它的成功當然離不開電視劇本身優異的視聽呈現,但亦與原著已是一個優質IP有關。由于李娟長期生活于阿勒泰地區,在這種深扎中獲得了豐富而確切的生活經驗,熟悉他們每年歷經南北大遷徙、冬夏牧場不同的游牧方式,方能游刃有余地描述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情感。舞劇《天路》的主創團隊為獲得對青藏鐵路沿線自然風土與人文風貌的切身感受,專程赴青海、西藏采風,增加對藏文化、藏民生活方式的認知,體會在高原缺氧環境下筑路工人的艱辛與不易。
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明確提出,作為精神生產,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一樣,都是主體對于客體的對象化實踐活動。這個過程,既是對客體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也是主體自身本質力量的外化和確證,并且要“按照美的規律造型”。在這互動的關系中,生活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文藝生產主體的創作者,要通過社會實踐對生活有充分的具身認知和感性體驗,才能遵循生活的邏輯來認識和改造作為客體的外部世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藝創作者尋找生活之“根”、獲得對生活世界認知的根本路徑。在此過程中,作家藝術家得以把握時代發展,傾聽人民心聲,獲得第一手的、鮮活的創作素材,并經過藝術化的提煉與加工,融入到文藝創作中去。在體驗和觀察中獲取靈感,就是王國維所說的:“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觸物起情是人們藝術地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正是因為有了對現實生活踏踏實實的“入乎其內”,真真切切、沉浸式地體驗和感知生活,和腳下站立的土地、周圍打交道的人們同聲相應,作家藝術家才能以“在場”的姿態由個體親歷體驗而觸發審美感興,遂能“觀物取象”“立象盡意”。
通常,文藝創作不能僅憑一兩次感興而成,而有賴于創作者平時的積累和儲備,這又被稱為“貯興”,即把藝術創作視為一個等待和貯積感興的過程。這要求文藝創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和體察普通人生命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以獲取對人類生活的深層感受、理解和領悟。同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僅僅是短暫幾天、幾個月的事,而是需要作家藝術家真正做到久久為功、綿綿用力。中國當代文藝發展史上的優秀文藝作品一再證明,“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因此,創作主體要腳踏實地地到人民群眾中去尋找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去獲得創作的靈感和素材。
表現主體:在作品中展現人民的豐富經歷和生命感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因此,人民應該也必須是文藝的表現主體。文藝創作必須為人民代言,書寫他們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不息奮斗,他們的苦與樂、悲與喜,他們的急難愁盼、所思所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首先我們需要明晰“人民”這一概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什么是人民大眾呢?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現代漢語詞典》中將人民解釋為“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有學者認為,在文藝發展史上,“人民”的概念是一個在歷史演變中不斷生成的概念,它從來不是現成的、僵化的,而是歷史的、流動的,有著意識形態意味和現實性價值訴求。(范玉剛:《“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學評論》,2017年第4期)另有學者認為,在中國的發展語境下,“人民”在涵蓋范圍上通常指那些真正推動歷史進步的人民群體。具體到新時代,我國人民則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同時,他們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能動主體。(虞崇勝、余揚:《“人民”概念的中國語境與語義》,《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0年第2期)這些表述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人民”的現實構成狀況,而且充分意識到“人民”概念的歷史性、社會性、實踐性特征。
新時代的文藝作品就是要以這樣一個群體為表現主體,使各行各業勞動者和建設者、各個歷史時期的愛國者成為文藝作品中的主角,讓他們站在文藝舞臺中央。這樣的表現主體也使受眾在作品中能看到跟他們自己相似的人物,感受到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生百味,從而更易產生自我投射和共鳴。在優秀的文藝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創作者們懷著對人民的大愛用心關注他們、描寫他們、歌頌他們,如長篇小說《雪山大地》中的“父親母親”與牧民桑杰、角巴德吉等沁多草原建設者們,舞劇《天路》里的青藏鐵路建設者和藏民們等等。在《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祖國》系列和《山海情》《人世間》等影視劇里,我們看到在不同的重要歷史節點中,不同職業、不同個性的普通人的思想情感、人生遭際。這些作品在尋常人間煙火中講述平凡人的奮斗人生,描繪他們的理想和意志。
新時代的文藝創作關注“國之大者”,在人物與國家、與民族的緊密聯系中彰顯時代風貌,在國家、民族敘事中通過觸動人心的中國故事反映勞動者的風采,塑造和致敬平民英雄,抒寫國人血脈中流淌的家國情懷。創作者們以高度的自覺意識,生動表現人民大眾的理想和追求,肯定他們在推動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比如,《人世間》《人生第一次》等都是以濃濃的煙火氣為藝術底色。《人世間》圍繞平民社區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軌跡書寫一部中國家庭五十年變遷的生活史詩,《人生第一次》聚焦出生、上學、當兵、上班、結婚、退休、告別等人生重要節點,記錄一系列人物的高光時刻。電視欄目《超級新農人》讓鄉村振興背景下帶有“技術風”的新型職業農人走上屏幕,展現植保無人機“飛手”、會駕駛30多種農機的“農機癡”、蒙眼辨別葡萄品種的“葡萄達人”等新一代農民的新形象。以積極的姿態深入觀照百姓的現實生活,以細膩真誠的溫暖現實主義風格撥人心弦,是這些作品能夠破圈傳播的根本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所以,在思想認知和創作實踐上,作家藝術家需秉持高度的自覺,以生動的筆觸來塑造感人的形象,在講故事中塑造人物,在人物命運起伏中傳達時代精神,以煙火氣來烘托生活質感。例如,編劇趙冬苓在創作電視劇《沂蒙》時便明確了“為群眾立傳,以普通人為主題,用小人物的視角來展現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民偉大光輝形象”的宗旨,從而使觀眾看到了一部富有質感的平民史詩劇。
接受主體:重視審美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文藝創作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創作者自娛自樂、孤芳自賞。作品如何走向欣賞者,從而實現其價值,是文藝生產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文藝生產和馬克思所說的一般生產一樣,其終點都指向消費,即人民群眾是文藝作品最終的接受和評判主體。所以,文藝創作者要尊重人民的需求,表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和愿望,把被人民所接受和欣賞作為文藝創作的目標。
人民的需求是多樣的,所以,作家藝術家應該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文藝作品。從藝術形式的角度來看,傳統的文藝形式還在繼續發展,而網絡小說、網絡短劇等新的藝術形式不斷涌現。從創作的內容來看,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無比豐富,為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打開了廣闊的話語空間。基于此,我們應該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志趣的受眾提供適配的文藝樣態、文藝產品。但最終,不管是采用什么藝術形式,作家藝術家的創作要心系人民之關切,對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和內心訴求予以反映和表達,這是文藝作品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重要原因。
根據約翰·費斯克的大眾文化理論,每一種文化消費行為,也都是一種文化生產行為。因為消費的過程,就是意義生產的過程。(見其所著的《理解大眾文化》)接受主體的審美觀感被喚醒后,會產生一種精神力量。這種審美感知力可促使品鑒者在內心產生進一步品味余興并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沖動,也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文藝作品接受過程中的“余興推衍”。“余興”這一概念是中國文藝理論長期孕育的產物,它是指文藝作品給欣賞者留下的未盡的興致。在文藝欣賞者把余興從文藝作品中推衍到生活中,連接起文藝與生活之間的橋梁,則稱為“衍興”。(參考王一川主編的《藝術學綱要》)接受主體品鑒過程中正向的余興推洐有利于心靈凈化、情操陶冶和境界提升,從而達到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的效果。
在當下的媒介生態中還必須重視的是,“人民從來不是被動的文藝接受者,創作從來不只是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專利”。現代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更多人能夠通過網絡平臺分享自己的創作。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日益推進,使得AI技術賦能普通個體更加便捷、高效地參與各種樣態的文藝創作。正如有學者所說的,現在可謂是“全民視頻”的時代,敘事視頻化、界面超媒化、審美日志化等成為新的審美趨勢。而且,原先的接受主體也可轉換為創作主體,人人都是創作者、傳播者,如李子柒的鄉村風短視頻影響力溢出海外、網友煎餅果仔的《逃出大英博物館》在抖音和B站等網絡平臺火爆出圈等。
總之,新時代的文藝創作要進一步確立人民大眾的主體性地位。作家藝術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生活作為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書寫時代之變、中國之進和人民之呼,而且還要把人民滿意作為文藝創作的價值旨歸。但同時必須注意的是,我們的文藝除了要滿足人民的審美需求外,還要有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的作用。所以,強調文藝要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受眾喜好,更不能放任消費主義文化中的低級趣味。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具有審美能力的大眾……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這句話旨在闡明藝術活動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引申開來說,我們要把是否求真向善尚美、是否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作為文藝評判的一個維度。
(作者系山東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