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中國古典學
近幾年興起的中國古典學熱,與世紀之交以來的國學熱有著內在密切的關系。溯其源,有三個時間節點值得注意,一是1993年北京大學創辦《國學研究》,當年曾有人在《人民日報》撰文,報道“國學在燕園悄然興起”。二是2005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本碩連讀的教育科研實體機構國學院,海內外媒體爭相報道,可謂轟動一時;三是2023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申報中國古典學專業獲得教育部批準,被納入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填補了國學作為學校自設交叉學科在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沒有專業的空白。
20世紀90年代悄然興起的國學,基本局限于學術圈子之內。新世紀第五個年頭中國人民大學創建國學院,是基于社會層面廣泛的國學熱和學術界對中國傳統學術整體特性的反思,嘗試破除學科壁壘,打通文史哲,還中國傳統學術及其研究、弘揚一個整體的面貌。中國古典學專業的獲批,則是基于國家發展戰略,即培植根脈,賡續文脈,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實現“第二個結合”,在文明互鑒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說到中國古典學,人們自然會想到西方古典學,西方古典學專注于對古希臘、羅馬的歷史、哲學、藝術、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有學者認為,“中國本有與古典學相關的概念,稱為‘國學’”(劉釗語);有學者指出,“應將國學看作中國古典學”(朱漢民語),這些說法是富有深意的。從這個視角論,中國古典學就是中國的國學。在國學熱持續多年的今天,人們研討構建中國古典學專業和學科,是國學研究發展過程中,自我審視,與時俱進,更新和完善原有知識架構的新努力,是國學研究的新拓展,也是呼應國家發展戰略,滿足時代需要的新嘗試。今天所謂的中國古典學,是以中華古代文明與典籍為研究對象,以探源、培根為基點,以整體把握、系統呈現為方法,以服務當下、走向世界為目標,深挖經典內涵,辨章其流變脈絡,梳理中國傳統經典知識體系的結構特征,考察其在歷史不同發展階段對中華文明乃至周邊世界的意義,揭示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價值。
中國古典學作為一個專業,其學科交叉的特征十分明顯。追求學科交叉,恰恰是當年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在內的國內諸多國學研究機構成立的初衷,即破除學科壁壘,打通文史哲,解決近現代學科分類造成的對中國傳統知識整體性的割裂、肢解等等。問題在于,如何才算交叉?如何才能打通?把文史哲等各院系從事中國傳統學術研究的學者抽調到一起,拼成一個小學院,開授經史子集等方面的課程,就能夠交叉、就可以打通么?近20年來大家幾乎都走過這樣一條探索的路。回過頭來看,問題遠非如此簡單,交叉或打通絕非文史哲等課程的簡單相加就能實現。文史哲等作為幾種不同的學科范式,其研究理念與研究方法等是有著明顯的差異的,只有在差異中求其同,才能找到交叉并進而打通的切入點。
有沒有這個“同”呢?有的。例如,文史哲都離不開對經典的研讀,尤其是對中國古代經典的研讀。這就需要研讀者掌握最基本的研讀經典的知識與方法,如語言文字層面、文獻層面、經典意涵詮釋層面等。在這些層面,文史哲等是可以也是必須交叉并進而打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典學專業的設置,并不是要顛覆文史哲分科體系,也不是要淡化文史哲學科范式,而是在交叉的意義上為人文領域(甚至包括自然科學如中醫)傳統經典的研讀打下更好的“地基”,以便在相對的意義上整體呈現古典知識體系的面貌,從而避免過早地先入為主地局限在某一范式之內,戴著有色眼鏡去研讀或闡釋經典文獻與史料。
中國古典學的研究,宜乎遵循“入乎小學,參稽西學,出乎大學,結穴于‘第二個結合’”的進路。這是一條由“通而精”到“專而深”,再到“明體達用”地扎實推進的學、研、履的進路?!叭牒跣W”中的“小學”較傳統小學內涵要略寬泛些,特指文字學、文獻學、語文學等,其中的文字學包括文字、音韻、訓詁以及古文字學中的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文獻學包括版本、目錄、校勘、出土文獻整理以及與人工智能科技相關的古籍數字化等;語文學則特指少數民族歷史語言學等?!叭牒跣W”,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打下堅實的語言文字、文本文獻史料等方面的根底。這一點十分重要,是經典研讀的入手功夫。在近現代中國大學學科設置過程中,這些本來應該是人文領域的研究者所普遍具備的小學知識,卻被作為少數高校相關院系的二級學科,成為專門之學,且只有相關院系從事該專業研究的部分學生修習。所謂“方法變成了目的”,造成了方法與方法所要服務的對象之間的割裂。“參稽西學”中的“西學”,一方面是指借鑒和吸收國外漢學研究的方法、理念和成果;另一方面是指借鑒和吸收西方古典學研究中的經驗和成就。當然,也包括借鑒和吸收西方人文研究領域的前沿理論,兼通中西,參學互鑒,以培養學生寬博的人文視野和振拔中國學術于世界學術之林的胸懷與勇氣。“出乎大學”中的“大學”,較傳統所謂的“大學”內涵也略寬泛,或許謂之“經典學”更為恰切,除傳統的經學、子學外,還包括歷史、文學、宗教、自然科學以及少數民族的經典等。運用小學的方法,參稽西學的經驗,借助于經典的詮釋,梳理中華文化的基因圖譜,探源中華文明的淵源流變,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程,解析中華文明的特征及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與現代價值等,是“出乎大學”的主要工作。這毫無疑問也是文史哲等各學科交叉互通的一個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薄敖Y穴于‘第二個結合’”是從明體達用的層面,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边@就是中國古典學專業建設的初心與使命。
(作者:楊慶中,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