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廣州文藝》歐陽山文學獎揭曉
第三屆《廣州文藝》歐陽山文學獎頒獎禮8日在廣州人民藝術中心舉行,中篇小說《空林晚》等6部作品獲獎,皆為抒寫人民美好生活的力作。
第三屆《廣州文藝》歐陽山文學獎設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四大門類進行評選。中篇小說獎由《空林晚》(孫郁)獲得,《白沙巷》(冉正萬)、《鏡中潮汐》(王威廉)摘得短篇小說獎,散文獎頒給了《李清照的最后二十年》(趙柏田)、《我們終于分到了土地》(包倬),《枯荷記(組詩)》(林莉)則獲得詩歌獎。
獲獎作家中既有聲名遠揚的文學名家,也有蓬勃向上的青年作家,他們深耕文學沃土、堅守人民立場,為新時代文學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多元探索。
當日,廣州市文藝報刊社召開了《廣州文藝》“歐陽山文學精神對新時代人民性書寫的啟示”研討會,國內著名評論家、作家、學者通過梳理歐陽山不同時期作品的創作特色,深入探討歐陽山文學精神的內核與價值,及其之于新時代人民性書寫的重要意義。
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認為,作為一份歷史底蘊深厚的老牌文學刊物,《廣州文藝》要繼承歐陽山的文學精神和理想信念,著力推動廣州文學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郭冰茹認為,歐陽山文學精神可以從新現實主義和包容性兩個方面來理解,帶給當下的文學書寫一個重要的啟示。《三家巷》里有一些廣州話,到了《苦斗》,歐陽山會給周炳加一點上海話,這就說明歐陽山對語言持有非常開放的態度。
“歐陽山不但通過自身的作品去發揮社會責任感,而且不斷扶持、培養新人,我覺得這種初衷和精神,在歐陽山文學獎里得到了延續。”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羅麗表示,歐陽山文學獎的設立與廣州文學在新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對當下及未來的廣州文學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對于廣州的寫作來說,歐陽山顯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燈塔性的照耀。”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黃禮孩認為,人民性必須建立在對整個人類命運的認知上,我們確實要對這個時代有所觀察、有所記錄,有所思考,有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