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蘇甫·艾沙(維吾爾族)| 翻譯獲獎感言
玉蘇甫·艾沙,維吾爾族,1970年生,新疆霍城人。中國石油烏魯木齊石化公司新聞媒體中心副主任,新疆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長篇紀實文學《博格達來信》,翻譯出版《王三街》等五十多部小說。曾獲新疆天山文藝獎等。
文學翻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發揮著特殊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名翻譯工作者,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文學翻譯就是文學再創作的過程。如何能夠將一部作品翻譯得更加精彩,讓讀者能夠完全接受譯文并欣賞原作,是我30多年的文學翻譯生涯中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勇攀巴別塔,搭建文學交流的彩橋,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如果說文學作品是用語言創造出來的藝術,那么文學翻譯作品也應該是原作在另一種語境下的藝術再現。如何保留原作的藝術性?這就要求翻譯者具備高超的語言創作能力。一個優秀的文學翻譯者不但能夠深入理解原作的語言意境,而且還要對譯文的語境有極高的文學修養。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有靈魂的,如何能夠在譯文的語境中,通過意義重構再現原文的靈魂,這是一個優秀的翻譯家首先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987年,我考上了西北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維漢翻譯專業。可以說,就從我考上大學的時候開始,我的文學翻譯生涯也開始了,我的老師是著名學者李國香教授。
有人說,文學翻譯就是戴著鐐銬跳舞。跳好每一支舞都要使出渾身解數,沒有一次成功是能輕易獲取的。在孤獨的夜晚,在屬于自己的文學翻譯世界里,一字一句地漫游。有人說,文學翻譯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純粹就是給作者作嫁衣,作品翻譯好了是作者的功勞,翻譯砸了肯定就是譯者的失誤。但是我一直在堅持,一直在努力。我立志要為心愛的文學翻譯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多年來,我就像荒野獵人般尋覓于大漠,沒有花團錦簇、波瀾壯闊,沒有奇思妙想、驚鴻一瞥,有的只是自己在文學翻譯道路上不斷地追求,形成屬于自己的積累。文學翻譯要發揮好“語言溝通之橋梁”的作用,提高文學翻譯作品的質量非常重要。文學翻譯家只有深入到生活中,扎根在人民當中,才能翻譯出優秀的作品,才能登上巴別塔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