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蕩里的戰地圣歌 ——讀王方晨長篇新作《地嘯》
著名作家王方晨長篇新作《地嘯》以拓荒者的姿態,還原一段戰爭年代的歷史本相并深度反思戰爭對于人性的戕害與荼毒,借助于老人小蝦這一人物的生命歷程,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黃河口萬畝葦蕩的“悲傷逆流成河”的抗日故事。
小說以黃河口“北大洼”為地理標識,追敘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抗日歷史。歷史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真假善惡美丑,小說是一把刻刀,鐫刻出的世態眾生萬象。王方晨手持鋒利的剃刀,在戰爭廢墟之場,手起刀走,刪繁就簡,刻出了形神各異的人物形象:羅得寶、宋蘭香、羅小蝦、李墨川、老蕭、老黑、小鬼火、蟠井次郎、山本太郎……留下了一塊塊煙火彌漫真實可感的故事碎片,連綴起遙遠的戰爭記憶。
因家鄉水患而背井離鄉的羅得寶,在黃河口巨大無邊的蘆葦蕩邊依水結廬。他以占有土地的雄心壯志,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土地上建設家園,逐步讓皂壩頭變成了一個松松散散的小村落。妻子宋蘭香從家鄉尋親而來,為一口吃食不得已委身于艄公,生下了一個與他沒有血緣關系的嬰孩——小蝦,讓原本溫情的家庭關系墜入冰點,成為家庭糾葛情感沖突的導火索,以前無比快樂的和幸福的耕種,幻化成一團可怕的陰郁的死氣。
八路軍鋤奸隊隊長李墨川以收葦人的身份的出現,讓羅得寶知道了“農民頭上三把刀,租子重,債利高,苛捐雜稅多如毛”“窮人只有三條路,要飯、上吊、坐監牢”。
面對1943年日軍“大掃蕩”,對皂壩村孩子“點天燈”的暴行,老蕭、老黑組建了幾十人的“皂壩頭羅團”抗日以圖血洗冤仇,羅得寶害怕戰亂而試圖舉家遷歸魯西故鄉,被老蕭削去了兩個腳趾頭,因此生怨結仇,活成了一個渾身怨氣像一顆蔫巴草的窩囊漢。老蕭在蘆葦蕩里設下八卦陣伏擊日本兵兩敗俱傷的慘烈場景,與羅得寶在死尸橫陳的蘆葦蕩里找到血跡斑斑的老蕭意圖報私仇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極大的沖擊力。
宋蘭香作為一個敢愛敢恨的鮮明女性形象浮現于文本中,她在日軍“大掃蕩”中失去了三個孩子,對窩囊而偏執的丈夫羅得寶“恨鐵不成鋼”,她以天性的母愛護佑唯一逃生的孩子小蝦,對老蕭情有獨鐘并且撫養著老蕭的一雙兒女,蘆葦庵的一夜狂歡更像是對壓抑陰郁的家庭生活的短暫逃離。
小說并不拘泥于宏大敘事,而是從人物的生存視角揭示戰爭的罪惡與殘暴。日本軍官蟠井次郎坐在舊椅子上,用望眼鏡觀望被“點天燈”的孩子們在空地上四處狂奔最終被燒死的情景,老蕭的女人被逼瘋因不知逃命而被日軍豁開肚子的暴行,讓皂壩村的村民在經歷一場場刻骨銘心的慘痛之后,毅然決然地走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復仇之路,尋找日本鬼子,殺死鬼子。羅隊成員祖貴犧牲后,為了滿足祖貴遺孀的愿望,老蕭將在阻擊戰中俘虜的鬼子帶到她面前,讓她看清鬼子的真實模樣,最終將鬼子放逐于茂密的蘆葦蕩中令其自生自滅。
小說中的這些描寫,意在真實地還原歷史本相,是對戰爭敘事的個性化開掘,是對人性道德的重新審視。面對不可回避的殘酷戰爭,小說呈現的人物命運迥然不同,羅得寶性格偏狹,蜷身于家庭一角,逃避戰爭而不忘私仇,對非親生兒子小蝦的仇視乃至試圖謀害,對老蕭削去其兩個腳趾耿耿于懷并無休止的伺機報復,而同樣面臨殘酷戰爭的老蕭和老黑,則走上了一條奮勇抗日的道路,在蘆葦蕩設八卦陣,在十里坡配合打阻擊戰,奔走于大地之上,老蕭身中三彈大難不死,老黑背著英雄的尸首回家,為家國存亡留下了一曲戰地壯歌。
真實殘酷的歷史在作家冷峻的筆下一一呈現,沒有誰能避免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沒有誰愿意去主動經歷生與死的考驗。小說中殺人如麻的蟠井四郎戰敗回國后,偏居鄉間研究佛學與茶道,更像是現實人性復歸的暗寓。文本時間跨度長,從1935年到1999年,和平年代對于蕭子恒將軍的敘寫,聚焦將軍與故鄉的話題,不僅是與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的鮮明比照,更像是對那一段歷史的補充和解密。
一個真正的將軍的與生俱來的沉靜與威嚴,在警衛員余濤濤那里顯現無遺,同時,作為老蕭的兒子,現在的大軍區的副司令員的蕭子恒,對于那段真實歷史的詳盡補敘,讓歷史的真相漸行漸近,而現實的難題也層出不窮,東營、淄博兩市競爭上馬十四萬噸乙烯工程的現實博弈,將軍女兒蕭心言對工程項目的插手周旋,皂壩頭村改為將軍村的倡議,現實終將成為歷史,感性與理性的博弈永遠是進行時。
小說文本深沉蘊藉,情節穿插交織,設謎解扣,層層深入,充分激活讀者的閱讀期待,老蕭的生死不明留下懸念與猜想,將日本鬼子放逐于茫茫無邊的蘆葦蕩,是懲罰還是寬容,更難以言說。小說語言老辣洗練,尤其是詩一般的語言,如滿天星光,散落在浩瀚的文本之中,熠熠生輝。
“磨鐮刀的聲音在寂靜的夜色里清晰而響亮,像有一把細長的利劍在飛速地割風”,寂靜之夜,磨刀霍霍,心懷利刃,殺心待起;“镢頭高高地落下來,迎著陽光像猝然墜下了一塊晶瑩剔透的冰”,光影之處,幻象迭生,土地之情,油然而生;“那輪氣息奄奄的夕陽,浮在蘆葦的尖梢上,疲憊地喘息著,徒勞地訴說著自己深重的恐懼與絕望”,以物擬人,以景襯心,將戰爭的恐懼與人心的絕望和盤托出。
《地嘯》以史鑒人,以人閱世,人性善惡的強烈對比,人生命運的艱難抉擇,人間悲歡的隱顯沉浮,無不被戰爭的輪盤所裹挾所傾軋,覆巢之下,山呼海嘯,往事可堪回首,歷史塵埃落定,一曲戰地圣歌,如警鐘長鳴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