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舍:無論哪個民族,我們寫的都是中國故事
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長篇小說獎獲得者
阿舍(維吾爾族)
中國作家網:請談談獲獎作品《阿娜河畔》的創(chuàng)作靈感。
阿舍:我出生在南疆塔里木河下游的一個戈壁小鎮(zhèn)上,考上大學離開農場,從此再也沒有回到農場生活過?!栋⒛群优稀肥且徊恳孕陆a建設兵團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講述的是在阿娜河畔開墾荒地、建設家園、守衛(wèi)邊疆的兩代農墾建設者的人生與命運。
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想法應該就萌發(fā)在我得知自己出生的農場被撤銷合并那一年。之前寫過一些回望農場生活和追索自己文化身份的散文,雖然都是同類題材,但那時的書寫都是零碎的、片斷式的。農場被撤銷合并,這個消息讓我有了危機感,覺得必須有所行動,盡快將她整個呈現(xiàn)出來,以免她被人忘記或者不為人所知。
回望那段歷史,不管是最初進疆的解放軍、內地支邊音年,抑或當地多民族群眾,他們實實在在地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歷史,從不吝音自己的音春,不懷疑心中的理想。所以,書寫這樣一批人,在半個世紀里的、在時代洪流中的遭遇與選擇,就不僅僅是我的個人記憶,它既是國家的,也是人類的。
中國作家網:作為少數民族作家,本民族歷史文化給你的文學創(chuàng)作怎樣的滋養(yǎng)?
阿舍:我出生并生活在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家庭里,加上兵團農場比較特殊的文化背景,周圍少數民族比例非常小,接觸的少數民族也非常少,再加上自小上的是漢語學校,說的也是漢語,所以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本民族的特征不是十分明顯。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各民族的生活樣態(tài)也是豐富多彩的。像我一樣的情況可能不多,但是存在的。
另外,我不認為一個民族作家只能寫本民族的生活、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在這個身份之先,一個作家,無論來自哪個民族,書寫的都是中國故事。另外,我相信土地給予一個人的教誨和饋贈不可估量。有一些生命密碼,比如審美、語感、世界觀,會以生命基因的方式潛藏在作品中,可能特征沒那么突出,但仍然存在。比如說,我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使我對于多民族、多文化共同體,有一種天然的體認,這使得我在落筆之初,就會具備一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學自覺。《阿娜河畔》這部長篇小說,其實就是多種地域文化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的歷史寫照,也是一次文學實踐,小說中的居民,在生活與勞動中,形成了精神上相依托的共同體。
中國作家網:你如何看待民族文學在當代整體文化格局中的意義與價值?
阿舍:民族文學始終在參與并豐富著當代中國文學的表達。文學,說到底,是作家在表達對自我、他人、世界以及自然的感受、認知與審美。我國各民族作家的創(chuàng)作攜帶著天然的民族文化基因,這些絢爛多彩、極富特色的文化基因,不僅表現(xiàn)在服裝、飲食、風俗等外部形態(tài)上,更多指向他們感受、看待和認識世界、生命和自然的觀念上,是這些觀念形成了真正有價值的文學表達,而這些表達,再匯入當代中國的整體文化格局中,就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形態(tài)。具體到文學創(chuàng)作,比如語言方面,我讀過一些用漢語創(chuàng)作的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他們的書面語言讀起來也許不那么嫻熟、流暢,但卻極富音樂性,讓人能夠感覺到,他在本民族語言和漢語之間轉換時,捕捉到了語言最關鍵的東西,那就是韻律與節(jié)奏,因此讀起來會有一種陌生的新鮮感,非常迷人。這樣的文學實踐,肯定會為漢語的文學表達提供新的可能性,因此是一筆極其可貴又珍稀的財富。
中國作家網:你認為民族文學對維護民族團結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具有怎樣獨特的優(yōu)勢?
阿舍:支撐文學表達的,從根本上來說,仍然是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經驗。不同人群之間,人與人之間,只有加強交流溝通,才能有更多的理解與共情。文學本身就是一件幫助生活在不同地區(qū)和時代、彼此并不相識的人們增進了解、理解和尊重的善舉,不管是哪個民族、哪個國家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都是如此。我們國家的民族文學,同樣增進了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之間的了解、理解和尊重,這與文學的根本訴求是一致的。但民族文學確實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因為少數民族作家會在其作品中提供更多多民族之間交往、交流和交融的經驗,生活和時代的變化,要求他們必須要與本民族以外的人群交往和交流,而這些由生活提供給他們的鮮活生動的經驗,往往是獨特的。民族作家通過文學手段將這些經驗變成文學作品,首先起到的作用,就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共情。
中國作家網:民族文學應該以怎樣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傳播力,在增進各民族相互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阿舍: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根本層面展開表達,但落到每一位作家的每一部作品上,切入點和技法都有不同。所有想寫出好作品的作家,不管是不是少數民族,都會在這方面不斷地更新與完善自身。藝術表現(xiàn)力是個大話題,涵蓋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方面面,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一種基本的文學自覺后,一個好的作家,會在處理題材、主題、故事、人物、情節(jié)、語言等多個方面進行不同的嘗試,不會滿足或者停在某一種方式上,這個要針對具體作家、作品來討論。
無論是“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工程還是“網文出海”,在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文學的時代價值這個總體規(guī)劃中,民族文學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現(xiàn)在看來,民族文學的傳播力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還需要“破圈”,以中國文學一分子的姿態(tài)發(fā)出自己更加生動鮮明的聲音。
中國作家網:能否結合自身創(chuàng)作談談如何發(fā)揮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優(yōu)勢,豐富新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面貌?
阿舍:還是要扎實地立足于自身的、本土的、本民族的生活經驗,藝術的源泉來自于生活,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最根本也是最為牢固的支撐。經驗由生活提供,而生活的層面,從任何一個切口深入進去,都會有說不盡的話題。立足生活,汲取生活經驗,當然不是指復制生活的表象,以表象述說本質,才是文學的訴求。即便是同一種生活經驗,從不同的歷史深度和時代角度進行再審視再思考,也會獲得不同的體悟與認知。而想象,也從不會憑空而來,總要借著經驗的跳板騰空而起。以《阿娜河畔》的創(chuàng)作體會為例,那些從生活中積累的經驗不會一次用完,只要作家打開視野,用心體會個人的經驗、記憶與自我,體會與周圍人群、與時代的關系,用心琢磨其間的感受與變化,看似平常的生活經驗將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內涵,并且成為作家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資源。
中國作家網:AI技術、新的視聽形式等的影響對寫作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請談談面臨種種機遇與挑戰(zhàn),作家如何保持創(chuàng)作的活力和寫作的民族性?
阿舍:人們一邊享用著AI技術、新的視聽形式帶來的便捷與機遇,一邊又不無擔憂。不管未來承載文學的方式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一點我始終相信,人們還是需要故事的。所以,如何講好一個讀者愛聽的故事,既是當下的需要,也是未來的需要。未來的故事我們讀不到,但我們能做的,是寫好當下的故事?;诖?,我們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擔心,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自己的寫作,做一個合格的作家該做的事情,熱愛生活,維護身心健康,持之以恒地閱讀、學習、思考、實踐,立足腳下的土地與生活,既接通本民族的歷史,也看到時代的變化與發(fā)展,不斷細化、深化創(chuàng)作的發(fā)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