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舍(維吾爾族)|長篇小說獲獎感言
阿舍,本名楊詠,維吾爾族,1971年生。寧夏作家協會副主席、銀川市作家協會主席。出版長篇小說《烏孫》,短篇小說集《奔跑的骨頭》,散文集《白蝴蝶,黑蝴蝶》,隨筆集《托爾斯泰的胡子》等。曾獲寧夏文學藝術獎、《民族文學》獎、十月文學獎等。
我生于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一個兵團團場,這里曾是古絲綢之路的中道要沖,屬西域綠洲城郭之“渠犁國”,為漢代屯田重地,自古便是融多民族與多元文化為一體的農業墾區,有放牧和耕種的本地人,有操著內地各種方言的人,有中原文化的傳續與進發,有西域綠洲文化的浸潤與創造。團場始創于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轉業官兵、當地群眾、內地支邊青年于萬里荒原之上,共同營造興建。
在此出生的我,天生攜帶一種個體的生命經歷與經驗——多民族文化身份。許多年后,我在他鄉一再回望故鄉,才終有所悟。這令我在面對日常里那些“分別心”時心懷畏懼。這心理并不凸顯在生命的外部,它隱介藏形,默化在我的直覺、認知與審美里,堅固持久,構成了我內在的生命經驗、記憶、情感與思考,造就了我與他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影響了我在文學中書寫和想象外部世界的視野。
《阿娜河畔》中的阿娜河即指塔里木河,“阿娜”二字,是維吾爾語“母親”的音譯,小說中的茂盛農場可被視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發展史的縮影與片段。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諸多關于此段歷史的體認逐日深化,由此生出一股寫作的緊迫感,要讓世人了解這段歷史的壯闊與艱辛,看見那些無名創業者樸素明凈的心靈。
寫作中,如何對歷史與文學、時代與個體、整體與局部進行推敲會通,如何在經驗與想象、時間與空間上展開不同于以往的觀照、思考和嘗試,其間的每一項,于我都是新的挑戰。《阿娜河畔》的創作,自始至終都是一次奮力打開自我、努力超越自我的文學實踐。
“駿馬”有著美好的寓意,奔放有力、優美靈動,是積極進取的力與美的象征,這些寓意令我在歡欣之余備受激勵,也使我更加確信,只有讓個體的經驗與記憶融入歷史與時代、融入中華文明的洋流,文學之路才能走得更遠、更開闊。